文/ 陳冠甫
近來,大多的教育議題都會和「補習」的因素牽扯上關係。「補習」漸漸被視為是生活上必需之支出;是家長對於教育態度的衡量標準;是學生建立人際圈之重要場域。
補習被視為是在學校正規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外的補救學習,或是增進個人技能的不二選擇。立志成為老師為的我們,除了意識到這個狀況之外,或許可以更進一步思考「補習」與學校、老師以及正規教育之間的關係。
補教市場在今年立案之家數達到有統計以來的最高點,而其中又有八成左右以國中以下之學生為其服務族群(天下雜誌 516期,20130206)。這或可說明,目前社會上對於補教需求旺盛,筆者在此以需求面上思索了一些可能原因,逐一討論這些對於補救教學需求的產生與正規教育互動的關係。
補習是出自於對教育制度之不安全感
台灣過去標準化、公平的教育篩選,一直是社會流動重要的管道。然而,近年來教育改革,並不是所有民眾都能充份了解其內涵。對此,許多家長產生因不了解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因此無助之家長只好求助於補習業者,希望能掌握更多的資訊。這在補習業者的文宣中可看到不少蛛絲馬跡。
但是,在過去台灣或是美國的研究中。子女認知層面之成就,往往和父母之背景高度相關,而和父母做了什麼事無關(Coleman, 1964)。因此,對於補習是否真的能夠對升學有所幫助不得而知,甚至可能從相關研究中得到不相關的結果。但是身為正式教育的官員、教師,或許可以從目前的現象中學到,將教育政策能用淺白的語言讓大多數民眾了解,而且資訊流通的公平是今後該努力的方向。
補習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學習資源
在這多的研究之中,發現學校教育有助於消除不同背景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Downey, von Hippel and Broth, 2004)。而學生展現出來的巨大差異多是在寒、暑假學校沒有提供教學時所累積的(Alexander, Entwisle and Olson, 2007)。為了追上領先的同儕們,有不少學生(或只是他們的家長),會希望能在課餘或是寒暑假彌補自身學力之不足。在資源良莠不又不是每個人均有足夠能力的狀況下,補習班便是顯而易見的選項了。
補習班能提供多樣且個人化的服務,這的確是學校莫及之處。但補習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經濟能力負擔。此外,提供良好的學習資源本來也就是學校成立的目的,因此為了獲得教育資源而去補習,這對於正規教育系統而言有很多值得反思之處。在學校教育的立場,可以從寒、暑假的作業規畫;返校日時的確實查核;使用電子資源或是電子軟體掌握學生狀況或提供學習機會。而於課後或是課餘時間,學校確實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可能。在平日也可以透過家長會或是家長問巻來了解學校之不足,且思索可以從哪裡改善學習資源的問題。
補習是出自於對學校之不信任
遺憾的是,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學校裡可得到良好的照顧。有不少學生在學期間受到霸凌或是老師漠視。在這種狀況之下,補習、請家教就變成現在體制下解決問題少數的替代選擇。學生以及家長除了被學校教育綁住的時間所困擾,更得煩惱該如何得到本應於此學習之知識。
針對這一方面,除了老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學生之間的資訊互動。而或許對於老師、學校之評鑑也是實際的方法。我們根據法令將學生收於此處學習,是對於受教權之保障,而不該因為技術上的問題使得福利變成處罰。
補習是為了充實自我
除了以升學為目標的補習之外,也有許多人會為了自我提升,而從補習班學習到各種技能。這也的確是補習行為中較積極之處。這對於學生自身的能力,或是能帶給學校、同儕之間的相互刺激都有許多正面的地方。
在學校方面,應該要教導學生如何選擇安全的補習班並且從中獲得知能,並適時提供舞台讓學生發光發熱。而強調學校特色的今日,學校並不是完全無法在這一塊著力。
補習是為了滿足人際網絡之間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補習這件事往往除了經濟能力或是學習需求之外,還受到了人際網絡之影響。現在社會將子女送入補習班或是好學校視為父母之必需。而補習班內風趣的老師以及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們,也都滿足了不少人際需求。然而,在近來台灣的研究中發現,補習的中學生中,其去補習班的意願其實和他補習後成績的進步呈現負相關 (關秉寅,李敦義,2008) 。這個值得玩味的結果或許可以讓人再進一步地去思考,補習不光只是為了使成績進步,還有其社會結構的意義。
雖然這方面並不是學校所能有直接改善的可能,但是只要能在學校提供快樂且有效率的學習環境,即達成教育機關在這方面義務了。而於家長之間也有許多對於學校老師或是為何要去補習的情報流傳,若能利用家長會等收集情報,對於任教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補習是為了安置子女
許多家長並沒有時間能夠照顧子女,所以將子女安置於補習班內便是一個能夠放心的選擇。而在這方面學校其實可以調查學生這方面的需求,情況允許的話統一提供服務。這對於家長學生而言或是一個經濟且安心的選項。而也可以拉近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小結
補習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且補習在台灣已成為了全民運動。在今年甚至更將有補教業的股票要公開發行。然而以學校老師的立場而言,這種情形的確蠻令人尷尬。
民眾對於補教的熱衷或也可以代表民眾的需求並無法在學校之內滿足,才會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學習管道以免落後於他人。因此從民眾對於補救之需求面來討論學校是不足之處,可以藉此找到學校教育是否真有其不足之處並可以加以討論解決之道。
身為一名教師,雖然對於教育體系能做的改變不多。但是藉由以上的討論,或可從中找到身為一個老師可著力之處。並且加以反省自己的不足,並且等待時機修正目前的狀況。
而補習的動機並不僅限於以上幾點,大多數的人也多少有補習過的經驗。當初補習的原因,也都出自不同考量。或許大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立場,思考出屬於個人不同的見解。而另一方面,補習業者和學校之間互動的方式,也不是一味的對立,不論在檯面上或是檯面下都有許多複雜的交互作用。
但無論如何,身為一名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除了反省自身不足之外,對於補習也應該以學生的利益提供中立的建議,讓補習補出好的成效,補在對的人身上,而不會因為抓錯藥方或是走火入魔。
延伸閱讀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補習數學有用嗎?一個「反事實」的分析> (關秉寅、李敦義)
2008 12 台灣社會學刊 第41期 頁 97-148
天下雜誌 516期,20130206
Alexander, Karl L., Doris R. Entwisle, and Linda Steffel
Olson(2007). ‘Lasing Consequences of the Summer Learning Gap’,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2:167-180
Downey, Douglas B., Paul T. von Hipple, and
Beckett A, Broh (2004). ‘Are Schools the Great Equalizer? Cognitive Inequality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and the School Yea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9(5): 613-635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