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轉貼] 從影像創意啟動孩子的思辨能力

晚上9:34

轉載自http://www.945enet.com.tw/epaper/contents/ha/134/02.htm 
文/陳建榮老師(臺北市忠孝國小)
   「如果教室就像電影院?」這曾經是大學聯考的作文題目,如果以這句話詢問孩子們,相信他們會大聲歡呼!因為電影能牽動我們的情緒,其中的情節更可令觀眾產生共鳴,甚至能幫助我們解開心結,當然也是教師們活化教學的好素材。愈來愈多的教育專家發現,與其不斷記憶、背誦課文,還不如利用影像,讓孩子以更具體的「觀影」經驗,呼應本身的生活經驗,以達到潛移默化的學習效果。


  電影是人生、甚至是現實社會的縮影,一部電影往往包涵了許多不同的議題與社會面向。因此,教師可以藉由「影像教學」動態文本的探究,和創意活動的演示,提供思考的教材和情境,以豐富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但是,許多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到底什麼影片適合給孩子欣賞?又該如何進行討論與活動呢?」以筆者服務的學校為例,自96 學年度開始實施影像教學課程,全校每學年欣賞多部各國的優質電影,不僅讓教學多元活潑,更深獲學生喜愛及家長肯定。其實,影像教學特別適合運用在社會領域課程,因為透過影像的傳遞與劇情的鋪陳,可以呈現複雜多元的社會文化、議題、生活面向等,教師再經由適切的提問、互動帶領孩子分析問題,養成思考、自我反省的能力,進而培養具備社會意識與素養的好公民。

  「你也『看見』臺灣了嗎?」從去年上映便話題不斷的紀錄片《看見臺灣》,不僅創下紀錄片票房破億的空前紀錄,引起社會對國土議題的關注,甚至延燒出許多的新聞 話題,例如:清境農場的民宿安全問題。只是,當熱門電影變成當紅話題,到底我們是 在湊熱鬧?還是看門道?這類的影像素材在教學上又該如何切入與應用?以下舉康軒社 會教材為例,淺談如何運用影像進行教學。

看見臺灣,發現環境問題

  《看見臺灣》適合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以及社會領域的教學,例如:康軒國小社會3 下第六單元「守護我家鄉」、5下第六單元「生活與環境」等內容。首先,我們可以從電影的英文片名《Beyond Beauty - TAIWAN from ABOVE》來分析,臺灣的「美麗之外」 還剩下什麼?不就是「哀愁」嗎?電影從空拍的角度,呈現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哀愁。從 結構本身而言,就是一部三段式的敘事:首先讓我們看見臺灣不為人知或難得一見的壯闊與秀麗,再陳述寶島上的各種環境汙染現況,最後藉由小人物如何守護臺灣的堅持與付出,呼應登上玉山山頂的原住民兒童合唱團,在歌聲繚繞與景緻迴盪之下畫上感動的句點。。
  電影點出臺灣土地面臨的許多問題,卻沒有提出具體的答案或解決方式,因此唯有在課堂上的「事實發現」與「問題討論」,才能讓有高度的影像感動,深化為有深度的改變行動! 我們可以使用「PBL 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搭配「心智圖」( 將相關的概念和細節列出,再依照概念之隸屬關係,從最普遍到最特殊的概念加以排列,之後便可進一步畫出跨接的連結) 進行圖像分析。在PBL 的學習歷程中,孩子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從電影與生活結合的情境中,發現電影所提出的環境汙染問題,引起孩子使用先備知識的動機與知識探索的好奇,進而統整問題的分類與成因,再從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來看待問題,最後利用搜尋資料、重建模式等方式,提出解決之道,形成「後設認知」。其中,「具體的實踐方法」最為重要,建議教師可帶領全班進行實際的環保行動,例如:落實垃圾分類、隨身攜帶環保杯筷、淨灘活
動等,作為最後的體驗活動。
  剖析臺灣的環境議題之後,進一步關切全球化的環境議題,例如:康軒國小社會6下第四單元「關心我們的地球」。今年一月初,美國中部至東岸,受到來自北極圈的酷寒氣旋「北極豬」侵襲,造成航班大亂、能源需求大增,不但影響冬麥作物的收成,更引起商品與電力價格的波動。這樣的氣候現象,宛如《明天過後》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上演!配合全球環境議題的探討,教師可以播放《明天過後》中氣候異常造成人類生存浩劫的片段,再搭配《不願面對的真相》的部分段落,解釋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成因與影響。另外,還有多部影片適合融入教學活動,如:《白色大地》隨著四季的變化,記錄在北極生活的各種動物及生活方式,除了大家熟悉的北極熊、海豹、狐狸等,還有許多我們從來沒見過的奇妙動物;《鯨奇之旅》搶救受困的鯨魚;《螢火蟲之星》中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參與復育螢火蟲的活動;《返家十萬里》護送野雁南下過冬的過程,都可激勵孩子們實踐愛護環境、從小做起的改變行動。

多元活動,才能文化大發現
  關心「環境與生活」議題之後,我們將焦點放在「文化與多元」,例如:康軒國小社會3 下第四單元「家鄉風情畫」,可以配合臺灣早期的經典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真實呈現當時的風土民情,教師可以在三個短片中擇一播放,讓孩子了解早期社會的生活情景。曾獲得芝加哥兒童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的動畫《魔法阿媽》則以趣味又感人的方式描繪出臺灣鄉村的日常生活。6 下第三單元「放眼看世界」進一步帶著孩子走向世界,許多優質電影都能傳遞其國家的文化特色。教師可以放映印度片《三個傻瓜》中的寶萊塢歌舞作為引起動機,進行印度文化的分類探究,讓孩子以小組合作方式,蒐集資料、製作簡報,上臺介紹印度的社會制度、宗教、古蹟、節慶、飲食、瑜伽、服裝等。各組分享之後可使用「心智圖」進行知識結構的統整;關於片中呈現的教育議題則可透過「天秤圖」(評析整理雙方之意見,特別適合探討開放性的爭論議題),發展學童對公眾事務的批判思考能力;最後以印度的傳統節慶何莉節(Holi Festival) 作為多元文化課程的活動,讓孩子結合靜態思考與動態體驗,深入了解與欣賞異國文化。.

民主與尊重,累積公民素養
  動畫《王子與公主》以饒富奇想的寓言故事打破性別的刻板印象;《玫瑰少年》講述一個想當女生的小男孩在家庭與學校裡所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這兩部影片都可以配合康軒國小社會3 上第六單元「和諧的相處」探討性別平等議題,讓孩子體會男生、女生的差異與相處之道。康軒國小社會5上第六單元「人民的權利與義務」更可從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的真實故事出發,配合書籍《戰火下的小花》與電影《少女奧薩瑪》,揭開伊斯蘭教國家女性面紗下的真實生活。當教師進行不同媒材的討論時,便可帶領孩子藉由「環扣圖」( 透過主題特徵、分析事件以利學生分辨異同與統整調和),建構出比較異同的概念統整。

討論與思辨,強化孩子學習力
  上述提到的電影或影片素材之外,康軒社會準備了多樣化的教學媒體,可供教師補充運用。例如5 上教學影片,不僅扣合課程內容,更將教學影片「步驟化」,從「引起動機的動畫」設計營造教學情境,再搭配課文內容的「影片」,以動畫或真實採訪拍攝方式輔助說明,最後以動畫進行「課程重點整理」,建立完整的「影像教學」。而3 上的新製動畫「小小公民Follow Me」以活潑的動畫故事結合公民教育,以提問與反思作結尾,鼓勵孩子思考問題。教學影片和動畫皆為3 ~ 5 分鐘的長度,方便教師在課堂上播放,引導學童進行討論互動,不僅能引起學習興趣,增加學習成效,也減輕教師的備課負擔。另外,康軒也提供多支授權影片、Youtube 影片清單等學習資源,教師可以視教學時間彈性運用,反覆操作之下更會產生潛移默化的驚人效果。
  「影片在於精不在於多,討論不在於多在於深入」。影像的魅力勝過千言萬語,端看教師如何因應不同的需求融入教學,影像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問與討論活動,如果能再進一步結合「概念構圖」的訓練,讓孩子啟動─「動腦想、動口說、動耳聽、動手畫」的能力,相信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設計,能培養出具備思辨能力的未來主人翁。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