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作品分享]星星的孩子-特殊教育心得分享

下午5:45

作品主題:星星的孩子-特殊教育心得分享
課程名稱:102-1 特殊教育概論
作者簡介:化學四林高賢、化學四鍾洺漢、化學三王得量、化學三吳偉帆

設計理念/作品簡介:

星星的孩子」指稱的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他們思考與行為模式與其他人不同,無法理解他人也不被他人理解,和其他的人保持距離,像天上的星星般彼此相距遙遠。

Temple Grandin曾說:「世界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她是個著名的自閉症患者,也是個有非凡成就的動物科學教授,若我們能適時幫助這些孩子,他們便可以閃耀著這世界。


一、何謂自閉症

究竟什麼是自閉症(Autism)?以下分別從歷史的角度、現今定義等角度來討論自閉症的定義。

()  歷史溯源

最早在1911年,Eugen Bleuer就曾以Autism指涉曾經表現正常,卻突然之間無法與他人溝通、陷入孤立狀態的精神分裂患者。1943Kanner醫師認為Bleuer所做的描述非常符合他當時的一批擁有天生孤立之特質臨床兒童個案,而為了與後天的精神疾患做分別,Kannerearly infantile autism來命名這批兒童的症狀。

()  現今定義

Kanner提出早發性自閉症的概念後的七十多年來,累積了不少的案例資料與學術研究。隨著對自閉症的認識越來越深,卻也發現自閉症的異質性非常大,學界過去大多以「廣泛性發展障礙」的方式來涵蓋自閉症。

廣泛性發展障礙分有五類:典型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非典型自閉症、雷特症候群與兒童期崩解症。其中與自閉症有關的為前三類,典型自閉症指的是,三歲之前就出現了明顯的社會互動、語言溝通、想像遊戲[1]、固定行為等障礙症狀的病症,於教育實務上,有時也會再進一步的依患者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高低,再分為高功能自閉症、低功能自閉症(Low Function Autism);亞斯伯格症:兒童於早期發展中,語言及認知發展沒有太明顯的落後,其主要症狀在於社交功能的缺損,交談技巧拙劣,無法順暢使用社交語言,理解和表達情緒也有困難。同時,其也會有與自閉症類似的固定行為症狀;非典型自閉症發病年齡較晚,主要在三歲之後才表現,可能有部分符合典型自閉症的症狀且呈現了心理發展或生活上的功能障礙的話,即為之。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心理學會(APA)2013年五月十八日所公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中,正式的取消廣泛性發展障礙,並將所有與自閉症相關的症狀涵蓋在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中,這樣的診斷方式符合DSM-V所建議的層面式思考,並且也確實地反映了自閉症之異質性與多層面、光譜分布性[2]的醫學、研究成果。這樣的決議帶給臨床醫學一項很大的幫助,過去對於亞斯伯格與自閉症的定義中,其雖明確指出兩者的差異在於亞斯伯格症早期沒有顯著的語言或認知發展遲緩,但其他的症狀都雷同。然而事實上語言能力發展會隨時間而進展,等到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能力發展追上一般程度後,此時,亞斯伯格患者與自閉症患者於診斷上幾乎無法分辨,而導致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診斷方式不一致。而在DSM-V做了此決定取消了亞斯伯格症的類型後,未來或許能帶給臨床上較一致的診斷方法。

這些是國外(特別是美國)、醫學上對於自閉症的定義與分類。台灣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中也有詳細規定何謂自閉症兒童及其診斷方法,台灣說法雖與國外類似,我們仍附上該法的敘述,以做對自閉症更清楚的呈現: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致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前項所定自閉症,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

1.顯著社會互動及溝通困難。
2.表現出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

()  自閉症光譜

此部分,首先必須指出關於自閉症病因,目前並未獲得學界共識,早期精神醫學家偏向以環境因素的觀點,認為自閉症並非天生,而是由於後天父母個性或錯誤的教養方法所導致,甚至也曾把幼兒的自閉症歸因於母親的冷漠、忽視幼兒教育[3]。這種說法很快地被後續實徵研究推翻[4]。而隨醫學科技發展,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等顯腦方式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腦部確實跟一般人不同,但至於是哪裡不同,目前學界仍尚未找出答案[5]

呈上所述,與後天教養等比較而言,其實學界現較相信自閉症跟天生的基因遺傳有關,科學家期待也假設若能確認自閉症的病因基因,則或許能從基因工程或是治療的角度切入以能有效的幫助自閉症患者。很可惜的是就跟腦部的研究結果相同,科學家並未能確認到底是哪段基因有問題,並也得到階段性的結論,可能導致自閉症基因的基因位置幾乎每條染色體都有分布。面對這樣基因複雜變異性的研究結果,或許可解釋為什麼自閉症症狀的表現會有強有弱呈現光譜的分布,科學家假設,若新生兒從父母處得到越多的自閉症相關基因,則其自閉症傾向就越高,或者更進一步說自閉的症狀會更強烈。此部分的討論凸顯了現今學界對自閉的討論並不局限於”病症”,而擴張為一種人格極端的表現[6]

2001年,英國劍橋大學Simon Baron-Cohen(2001)和其同事就曾編制一份自閉症傾向量表(The Autism-Spectrum Quotient, AQ),該份研究不只針對自閉症患者施測,他也針對劍橋大學840位一般成人施測。其研究結果有兩項非常有趣的結果,首先對於科學(Science)相關科系的學生於自閉傾向的得分高於人文科系的學生,甚至有部分受試者經後續晤談、臨床診斷更進一步為確診的自閉症患者;另者,研究也針對性別做統計分析,發現男性有較高的自閉傾向得分。這兩項研究似都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理工學院的學生、男性比女性[7]還不擅與人相處(社交困難)的偏見印象似乎是有所道理的。

總結此段落對於自閉症的討論,小組想表達的是透過電視、電影等媒體的塑造,我們時常對於自閉症有一種偏見印象,認為自閉症患者就是與世孤立,不喜與他人交往,但是其實自閉症是一種光譜型的連續體呈現,不同個體時常有不同程度的症狀呈現,甚至更深入地以基因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其實都或多或少的帶有自閉傾向的基因。

二、電影案例--星星的孩子

三、訪談紀錄

之前與一位系上同學的聊天中,聊到我有修習特殊教育概論,很巧的是,他的媽媽正好是台北市文林國小的特教老師,因為這個機緣,我們安排了一天到文林國小參訪及訪問老師。那天正好是運動會,雖然外頭下著大雨,依然看得出學生及學生家長對於這一年一度的盛會仍感到十分開心,當然,也包含特教班的學生。我們當天的行程先是與多位自閉症的學生接觸,親身了解他們的行為舉止,再進行特教老師的訪問。以下我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我們對小朋友的觀察與跟他們的互動,另一部分則是老師的經驗分享。

()、自閉症觀察:

前面提到,參訪文林國小當天剛好是他們的運動會,有許多家長也在學校參與活動,自閉症的小朋友多不喜歡跟人互動,所以我們藉由在旁觀察,及自閉症學生家長對學生狀況的論述,增進我們對自閉症的了解。自閉症學生中,多數不喜歡跟陌生的我們互動,也表現出自閉症的典型特徵—對某些事相當執著、不太使用語言跟人溝通等,不過也有完全不怕生的學生,顯現出自閉症的多樣性。

l 首先是一位高功能自閉症的六年級小朋友。小朋友對我們感到很陌生,眼神不太敢直接對上我們,也不太回答我們的問題,不過他的父母相當熱心,為我們說明他的狀況。小朋友對於地理方面相當有興趣,而且厲害的是,他可以「畫」出世界地圖,下面的照片就是他畫的世界地圖,剛看到時真的相當震撼,一個六年級小朋友竟然畫得出如此完整的世界地圖。小朋友的爸媽告訴我們,他們只教過他上過一次網,之後他就會自己查資料了,而且關鍵字搜尋是「用英文查詢」,甚至還上法文學習網站自學法文。他也表現出自閉症一些典型的症狀,不敢直視跟他說話者的眼神,極度想離開陌生的環境。他的爸媽說小朋友對事情的熱情是一陣一陣的,可能現在喜歡畫畫,之後又轉為看電視而完全不畫畫。

l 第二位小朋友是多功能障礙併發自閉症,相較於第一位小朋友他又更不喜歡與陌生人接觸,我們跟他說話都不搭理我們。可是當我跟老師談話時,他卻敲了我肩膀一下,似乎是在對我表示善意,於是我轉身跟他說話,但是他又不理我了。學校其中一位特教老師有特別跟我們提到這位小朋友的行為狀況,於下面的老師分享再詳述。

l 第三位小朋友是重度自閉症患者,他只會說一點話,說出來的話對我們來說不太清楚,不過他媽媽卻可以清楚聽出他想表達的意思,而且很熱心地跟我們講解他想表達的意思。真是相當感人的一幕,非常慶幸小朋友有這樣的家長。

l 第四位小朋友是在1歲多時檢查時發現有自閉症,現在已經8歲讀二年級。與前面的小朋友不太一樣的是,他非常不怕生,對熟悉的人會一直討抱抱,也會跟相對陌生的我們打招呼,顛覆我們對自閉症的了解,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自閉症的多元性。而且,他會在教室裡蹦蹦跳跳,老師跟家長都無法控制或停止他的行為。他的爸爸也相當熱心的為我們講解他的狀況,有趣的是,他的爸爸一聽到我們是來參訪的大學生,馬上問說是不是要填甚麼問卷,顯然之前已經有很多次經驗了。

()、老師分享

原本我們打算只打算訪問文林國小特教班的廖老師2(也就是我同學的媽媽),不過文林國小的特教老師非常熱心,3位老師都願意分享他們教學上的經驗。以下分別為林老師、廖老師1、廖老師2的訪談記錄,為整理上方便,採問答方式書寫。

3位老師的訪談中,談到了許多她們在教學上與自閉症小朋友相處的經驗,每一個自閉症的個案狀況都不一樣,帶每一個孩子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個挑戰,一個人生的經驗。我們可以由紙本上粗淺了解自閉症的特徵行為,但是老師們提供的個案經驗讓我們對自閉症了解更深。除了老師的個人經驗分享,訪談中也請老師們分享了對自閉症的一些看法,獲益良多。

1. 林老師

l 就老師的教學經驗,自閉症的小朋友有什麼特質?

首先提到一點,自閉症的挫折容忍度很低,你要求他時不能只跟他說你不能做什麼,必須跟他「同理溝通」,也就是說,你要跟他說你如果做了這件事(ex:寫功課)之後,才可以得到獎勵(ex:出去玩)。與自閉症孩子的溝通,必須剔除否定的用詞,多用正面肯定的詞語。

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你不能告訴他說:「你現在停止正在做的事,跟我去外面。」他肯定不會理你而繼續做自己的事,你繼續要求他們反而還會哭鬧。必須要先「預告」說:「你半小時之後要去做什麼。」讓他們先知道他們等下要做什麼,他們就不會哭鬧了。

自閉症還有一種相當明顯的特質,就是「延宕發洩」。例如:他前一天晚上被爸媽責備,因為他知道不可以直接在爸媽面前發作,所以在家裡會乖乖地聽話,但是隔天到學校後,只要遇到他不順心的小事,脾氣就會爆發起來。這部分老師相當難處理,必須要先找到讓他情緒累積的源頭(被爸媽責備),才有辦法解決他的情緒困擾。

l 老師在對自閉症小朋友的教學上有什麼較為特別的地方嗎?

自閉症容易對做相同動作的事情感到厭倦,所以在教學上,必須盡量不重複,讓他們多類型接觸,增進他們對於學習上的興趣,而不會感到無聊。我使用的方法是,一個相同的東西我教他們兩到三次,如果他們學得起來當然很好,如果真的學不起來就立刻放棄,換學下一個東西。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

l 自閉症適合怎麼樣的工作?

自閉症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的是,他們可以24小時不斷重複重複的動作,不會像一般人一樣抱怨重複的動作太無聊,簡而言之,就是自閉症不會「罷工」。社會上有許多團體例如製作西點麵包的庇護工場,是比較適合自閉症的工作環境,因為他們的工作多是進行重複的動作。

2. 廖老師1

l 面對自閉症小朋友,老師有怎樣的教學經驗?

我今年帶了兩位自閉症,一個是男生,另一個是女生。

先說男生好了,一開始帶他的時候,因為他整天都不會乖乖待在座位上,所以我把座位調整到牆壁邊,用多張桌子把他「圈」在裡面。他不會乖乖聽我交代他的事,例如我教他寫作業,他根本不理我,直到有一次我手上拿了一個餅乾,他為了吃到我手上的餅乾就自動把功課做好了。

還有,他會在上課時模仿一些電視節目片頭,像是李四端的雲端世界和文茜世界周報,於是,我有一次用手機放這些節目的影片給他看,發現他只看片頭,並不看節目內容,於是我把這些節目的片頭剪接在一起,當他完成一件事情,我就允許他用電視看這些片頭,作為他的獎勵。對自閉症小孩而言,這種「正增強」的獎勵方式對控制他們的行為上相當有效。

還有一點,自閉症孩子面對教學時常常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樣子,例如我念課文給他聽時,他都在自言自語看似不理我,我也不管他繼續念課文。念了幾次後把課本放在他面前,他就會自己複誦了。因此,可以知道他其實有在聽我念課文,只是表現出不理不睬的樣子。

另外一位自閉症的女生的能力相較於前面的男生較低,所以必須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他,且她會有「習癖」的情況發生。常常看到她接觸到一樣新的東西時,會用手敲敲這個東西,也常看到她在敲桌子。後來才知道對她而言,手部的刺激非常重要,所以會用她的手去觸碰東西以求「快感」,觸碰東西的動作會帶給她舒服的感覺。

對自閉症孩子來說,一次學習太多東西對他們來說負擔太大,他們很難短時間內適應新的東西,因此,我在教學上採取的方式是一次教一樣東西,看他們的學習狀況,再決定要不要教新的東西。

l 老師對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有怎麼樣的看法?有類似的教學經驗嗎?

當初我還是實習老師時,因為剛進入一個新的班級,學生都不認識我,不太敢跟我打招呼。只有一個學生過來找我,知道我是誰之後,他跟我說:「廖老師跟黃老師差不多瘦,可是廖老師的臉比較大,也比較黑。」我聽完愣住,怎麼會有小朋友講話這麼直接,後來才知道這位學生是亞斯伯格症患者。由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亞斯伯格症雖然看起來跟一般人一樣,成績也相差不遠甚至更好,但是因為他們不懂揣摩他人心境,時常說出一些直接不留情面的話,造成人際交往上的困難。

亞斯伯格症的表達溝通跟一般人差不多,在某些例子甚至比一般人更會說話,常常上課時會過度發言。例如舉手表達意見,一般人可能回答兩句就認為已回答完整,但是亞斯伯格症除了回答問題之外,還會延伸很多,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太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停止發言。

3. 廖老師2

l 大多自閉症兒童不喜歡與他人有較近的接觸,似乎也不喜歡與他人有社會性互動。在臨床療育的角度,主要是希望孩子可以適應社會,較不會考量孩子是否喜歡社會性互動。我們比較好奇的是從特殊教育的觀點,會如何在孩子「是否喜歡適應社會」與「是否必須適應社會」兩個向度中做取捨?再進一步說,教學方法上該如何教導學生適應環境?(ex:人際交往的技巧)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必須在社會生活,教育就是教導學生社會化,自閉症兒童在社交及溝通上是有缺失的,他們無法與人有效對話或分享,他們活在自我世界裡,必須透過學習才能稍稍適應社會,在喜歡與必須之間,他們是無法選擇的,當老師的只能根據學生障礙程度(自閉症輕度,中度,重度,或極重度)來要求他們做到什麼樣的社會化程度。

教學方面,從生活自理到認知學習,最終目的都是在教導其適應環境。

在人際交往技巧方面,因為自閉兒都是「視覺學習型」的,也就是說他對看到的比聽到的更容易吸收學習,因此在日常情境中,帶著他們做(例如:打招呼、眼神對焦、口語表達、肢體語言表達等)是最有效的。

視覺學習小故事:有位家長在家打掃,因為很熱,拿起水壺往嘴裡灌,她只做過這一次,她的小二自閉兒,下次就用此方式喝水。

l 自閉是否為一個大眾化的人格缺陷,每個人多少都有自閉傾向?或是可以明確切分「自閉症患者」及「自閉程度極大」兩者?

自閉症與與遺傳基因有相關。我的觀點,人有些時候像似自閉一樣,不愛說話,懶得理人,那都是階段性。而非如自閉症在溝通上有明顯缺陷,就如多年教學經驗,我們特教老師,很容易從學童中發現自閉症兒童,他們真的不同於一般學童,當然經過類似自閉症發展測驗更能確定,不過診斷證明或手冊仍須由醫師開立,目前身障手冊上之分類是輕、中、重、極重度自閉症。

自閉傾向或他很自閉等等,我認為用在大人身上是形容詞用語,而非真的自閉症或有此人格缺陷,學童的話,會被轉介出來做測驗或就醫診斷。

l 當發現孩子是自閉症患者時,老師或是校方能提供其家庭那些幫助?

目前特教蓬勃發展,且強調早期發現、早期療育,因而一般診所小兒科醫生,發現小孩有差異,都會轉介到大醫院做評估及治療,較晚的情況是在幼稚園階段被發現。

因為自閉症真的不同於一般學童,入小學前,幼稚園老師會轉介到教育局特教資源中心,之後會有小學特教老師學老師去訪視/晤談/測驗,再由鑑安輔會專家及教授,安排最好之特教服務,看是要入普通班接受資源班服務,或是直接入自足式特教班。最晚階段是入了小學普通班後,由一年級老師發現自閉兒,再經由轉介及鑑安輔會通過後,接受特教相關服務。目前在國小階段,提供之特教服務有物理、職能、語言等專業治療諮詢,還有交通車服務等等。

l (情境題)若是面對多個自閉症學生,且自閉嚴重程度不一,老師在教學上能進行大班教學嗎?是否有某一套教學法能應用於自閉程度不同的學生身上?

目前特教班,在認知類(語文、數學、自然等)教學都是採一對一的方式,即使同是自閉症,其差異性也是很大,有的具口語能力,有的沒有,智商高低也是關鍵,所以每人都有各自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也有各自之教材,一般是健康與體育及藝術與人文,採大班教學,而大班教學時,學生類型更多,包括自閉症、智障、腦性麻痺、唐氏症或其他罕見疾病等等,模仿是學習之母,而智商高低又決定模仿難易程度。

視覺提示策略(結構化教學)是許多特教老師常用在自閉症教學的。

l 若上課內容和自閉症學生的興趣不符,如何在教學上吸引他的注意?

自閉症或任何特殊兒童大都排斥認知類之學習,因為他們不知學習是為了什麼,但在大人掌控的社會裡,受教育卻是必須的,所有特殊兒童之教學,在學期初都必須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並須獲得家長之同意,因此老師也有進度之壓力,為了讓他們學習,並達到原先設定之教育目標,老師透過與家長溝通或日常觀察,來了解學生之喜好或厭惡,首先是訓練安坐、眼神注視、指令之理解,再進入教學,為了建立他們的配合度,會用獎勵方式介入。

自閉症對語言之理解較弱,所以會以圖卡明示要他們做的事,做完可獲得什麼獎賞。例如有兩張圖卡,一張是寫功課,一張是他最愛吃之食物或玩具,讓他知道寫完就能吃,因為自閉症注意力短暫,無法維持長久之專注所以每次呈現教材或要他寫的功課都極少,讓他很快完成,很快得到食物或玩具。

l 請問老師,這些年與自閉症學生相處的經驗中,老師有過什麼特別的感受?

自閉症學生愈來愈多:這是每個國小特教老師最常談到之話題。

學生學習意願低落︰他們不願學,我們老師卻必須教,所以特教老師越來越難當

處理自閉症而之行為問題多過教學︰自閉兒除了在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有缺失外,他們都有或多或少之固著行為(重覆一成不變動作或語言等),但隨著年齡增長,可能自己有了想法,卻無法順利表達,因而出現許多問題行為(自傷或攻擊行為),教師往往需處理他們的行為問題而中斷教學。

父母高期望:自閉兒有大部分都是來自高社經地位之家庭,他們在幼兒時期被診斷出為自閉症後,就開始接受各種專業療育(exABA、遊戲治療、感統治療、語言治療等等),每天課程排得滿滿,學生快樂與否,當老師的都很懷疑。

四、特殊教育矯治

對於孩子學不會的技巧或行為,請務必遵守循序漸進或逐漸減退的原則,尤其要根據個別能力的差異,耐心陪同重複練習。─台大精神科醫師,蔡文哲(2013)

此段落則談,以特殊教育的角度,教師與家長應如何幫助孩子、輔導孩子成長。人類之所以能學習,是因人的大腦可以累積經驗,透過同化與調適來增加腦中的認知基模[8]。自閉症患者的大腦很難累積經驗,無法光靠理解來學習,故教育實務上,必須透過有系統的行為學習策略以建立基本的生活能力。然而仍須注意,根據前述自閉症光譜的概念,不同的自閉症患者個體,有不同程度的症狀表現,教師或家長仍應依不同的個體制定適合的教學方案。

特殊教育矯治大多會透過模仿學習[9]的角度來促進自閉症兒童的認知發展和行為。而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首先可以透過行為理論(Behavioralism),以學生覺得有興趣的、喜歡的事物來引起學生學習動機[10],實務上,教師可以先觀察學生喜歡什麼,並以之作為增強物,當孩子達到要求,即給予獎勵;其次,也須注意循序漸進、逐漸減退兩原則,此二原則強調教學上需由簡入繁,並逐步減少外來的輔助和獎勵,以使幼兒能真正學會行為;其三,教學上也須注意實用原則,所有的行為始終都須回歸於現實環境,教學上可逐步加深行為的複雜度到連結外在環境;再者,須注意一成不變的教學,自閉症患者常見有固定行為的特色,教學上應避免學生把行為僵化無法活用,須提供學生多環境的教學場景並與多種使用場合做連結,以幫助學生能確實概念化該事務與行為;最後教育矯治應考量家庭、社區等環境的共同參與,讓學生能再熟悉、安全的環境中學習,得到的效果會較好。

掌握以上教育五原則後,面對自閉症兒童兩項較嚴重的問題─溝通能力、人際關係,台大精神科蔡文哲醫師,也提供了幾項實務上的訓練方式。

1. 對於溝通能力,可分別從理解與表達能力下手討論,對於理解能力,教師可以以學生有興趣的、熟悉的事物為媒介並以簡單簡短的敘述,清楚的說給孩子聽,目的是希望孩子能聽懂,孩子若能培養起聽懂他人的話,也才能建立起較良好的溝通。而對於表達能力的訓練,醫師特別強調,幼兒若想說話時,對談者應耐心的傾聽,讓幼兒完整的表達他所想講的話,其後可以順著他的話引起其他的問題,刺激孩子的表達,重點是讓孩子有意願說話,配合鼓勵、獎賞的方式使孩子增加說話表達的動機,至於發音清晰與否並不重要。

2. 對於人際關係的培養,醫師特別強調自閉症患者自我控制的能力。自閉症患者大多會有固著性行為,只要一有不符其期待的事件發生,自閉症患者常會有不適應、情緒不穩的現象,面對於此,教育上必須讓學生嘗試去接受彈性,而這只能慢慢從生活上培養,比如有時可以嘗試不讓孩子選擇,讓其理解凡事總有自己無法控制的時候。另外也須找到孩子會感到特別不安的情境,可以教導孩子辨別自己內心的感覺與情緒,以練習深呼吸等放鬆技巧幫助他緩和。總而言之,人際交往本就是較複雜的生命過程,可透過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孩子逐漸習慣、融入複雜的生活交往過程。



[1] 想像性遊戲指的是對於一項不相干的東西,想像其為某種事物,並模仿使用該事物的方式來對不相干的東西進行遊戲。
[2] 所謂光譜分布指的是自閉症有種類似於連續體(continuum)的概念,自閉症的症狀表現有強有弱,難以絕對的定位自閉症。
[3] 過去的心理學家不少以洛克白板說來解釋幼兒的成長,認為孩童的出生如同一片白板,其特殊的行為表現或人格特質大多為父母教養或後天環境所一一塑造。
[4] 多有研究呈現自閉症患者也常有行為、教養方式良好的父母。
[5] 牽連甚廣,甚至也有國內碩士論文指出可能與嗅神經有關。
[6] 台大精神科蔡文哲醫師曾指出面對這樣的趨勢,自閉症的診斷,仍需視其有否達到功能性障礙為考量,亦即一人或許有很高的自閉傾向但因無達到功能性障礙,故不會算是自閉症案例。
[7] 有人曾形容自閉症其實是一種極端男性化的大腦,似也符合此份研究的呈現。
[8] 基模,皮亞傑認知理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皮亞傑用此概念表達人們的知識累積過程。基模是一種人類自出生即有的原始概念架構,隨著其生命歷程,面臨新的事物,而有重新組織(調適)、增加新事物(同化)的後續發展,經過不斷的修飾,即為人的知識庫。
[9] 模仿學習是Bandura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非常核心的一環,指涉學生不一定必須透過自己親身經歷,也可以透過觀察別人(Observational learning)習得知識。
[10] 即援引Skinner行為理論中的正增強概念。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