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轉貼] 日本的教育改革與博物館 / 黃貞燕

晚上9:00

文/黃貞燕 (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
轉貼自http://www.cam.org.tw/big5/publish_034.htm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館簡訊34期

知識經濟時代與教育

近年急速發展的資訊技術革命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被視為繼工業革命之後將大幅改變社會、經濟、文化,乃至生活樣貌的重大發展。各領域的專家們一方面加緊解說眼前快速變化之實態,一方面持續地觀察或預測即將產生的重要變革方向。

其中,「學習將是新時代社會與經濟整體成長的關鍵」之理念,相較於一般偏重資訊技術或商業形態變革的論述,由於從根本掌握了新時代變動的底層要素,同時也提出了社會整體得以持續地成長發展的著力點,因此備受重視。這樣的觀點使得教育和教育機構的重要性急速升高,握有重要學習資源的博物館,更被視為帶動學習與社會成長的核心機構。


因應上述思潮,英國中央政府對教育政策的姿態令人注目。

1998年,英國官方公布了《學習的時代》(The Learning Age)這本國家的生涯教育政策綠書,開宗明義地指出教育是下一個世紀成長的關鍵:「學習是邁向繁榮之鑰─無論是對每一個個人或是國家整體。對於人類能力的投資,將是二一世紀全球規模的知識經濟社會中,得以獲勝的基礎。這是政府以學習為其發展方針之核心的原因。我們所提出的第一份政策報告書陳述了學校教育系統的標準,這本綠書將指出,透過知識與技術的學習,並著重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培養,這樣的終身學習將有助人類能力的成長。培養一個求知的心靈以及熱愛學習之心,是未來成功的基礎。」【註1】首相布萊爾的演說中也指出,該政黨的國家政策的優先順序:「一是教育,二是教育,三是教育」,而且強調「對人的投資,是奠定二一世紀以知識為核心的全球化經濟之基礎」,因此「教育是最佳經濟政策」。以上述方針為基礎,推動全國性規模的各種教育體制之改革與整合。和以往不同的是,英國本次的改革從經濟與社會成長的觀點來檢視「學習」的重要性,將不同的教育資源重整為一個可相互支援的全國性學習網絡,以期培養出積極的、面向二一世紀的「學習文化」(learning culture)。【註2】

日本的教育改革與博物館

相對於英國進行各種教育資源全面整合的工作,日本則以建立兒童學習網絡以及推動中小學教育改革為施力點,以期帶動新時代的教育與社會體質改革。長久以來日本的教育體制造成如「過多的考試競爭」、「著重記誦的填鴨式教育」、「為了應付考試的學習」、「畫一教育」等弊病,自1990年代起,不變不行的呼聲逐日升高。近年,根據調查中小學學生學習能力與興趣顯著降低,被視為社會未來發展的大問題,更是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推動。
日本教育改革計劃的實施,帶動了博物館教育相關問題的探索與實踐,特別是博物館如何與學校合作的問題成為重點。底下介紹其教育改革中涉及博物館的部份,以及有關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問題的探討。

由中央政府推動的教育改革計劃主要有二,一是從1999年起,連續三年的「全國兒童計劃(三年緊急計劃)」。二則是2002年起中小學實施「新學習指導要領」,亦即中小學校的教育改革。「全國兒童計劃(三年緊急計劃)」,可以說是為了2002年中小學教育改革所進行的先前相關環境整合計劃。該計劃的主要項目如下:

1)利用衛星通信設立的「兒童放送局」:請來各領域的傑出人物,透過兒童放送局,直接與兒童對話。預定設置在全國的圖書館、公民館、博物館等約5000個地方。
2)兒童中心的設置:以縣市為單位設置,提供各地方上可供兒童或親子共同進行的活動或場所。
3)設置兒童24小時學習熱線
4)設置兒童自然體驗村
5)「我愛博物館」活動
6)家庭教育手冊的製作
7)家庭教育咨詢專線
8)與其他中央部會的合作計劃

「我愛博物館」活動:博物館教育軟體的開發計劃

上述的「我愛博物館」活動是一獎勵博物館規劃「學習體驗型」教育活動的計劃。由全國的博物館提出自主的企畫,由文部省審核,提供經費給選拔出來的計劃,可說是一項促進開發「博物館教育軟體」的工作,這是長久以來日本中央部會第一次大規模地以「軟體開發」為主旨的計劃,意味著中央部會首次正視文化設施的軟體開發是需要投資與企畫的,因此意義重大。

除了希望博物館能夠成為孩童們可以輕鬆前往,自由學習的場所之外,由於2002年起學校週五日制的實行,兒童與家庭的閑暇時間增加,因此提高公共設施的服務與品質,也成為一項重要課題。這項計劃實施三年,平均一年的經費是7千7百萬日幣,一年平均獎助30左右個計劃,平均一館得到的經費是2百40萬日幣左右。

總合學習時間:連結學校與博物館的觸媒

2002年起導入新學習指導要領,強調「培養自發性學習、自發性思考能力的教育」、「以兒童興趣為中心的教育」、「兒童有自發選擇性的教育」。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主要可舉如下:學校授課的時數大約平均削減百分之三十,學校可以自主選擇教材與授課課題的範圍擴大,對資訊化、高齡化等主要社會變化的對應,以及在學校的授課系統中增加一項「總合學習時間」。

「總合學習時間」可以說是這一波教育改革的最受注目、改革最大的地方,也是與博物館關係最密切的部份。「總合學習時間」的設立,有兩層意義。

首先,這是為了導入難以分類在特定教科、跨領域的學習活動。其次,希望透過這項可以靈活發展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在二一世紀的「生存力」。

所謂的生存力,具體如下:
‧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主收集、整理資料,並能加以整理報告的能力
‧主體性的、創造性的學習態度
‧知識與技能的總合化

博物館被視為「總合學習時間」應該善加運用的教育機構。這使得學校如何利用博物館,館方如何接待更加頻繁利用博物館的學校以及學童,學校與博物館如何共同摸索合作之道,使得教育與學習,真能如政策所描繪的,培養出適於新時代的新世代,急速地成為重要的問題。

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

在日本,約自1990年代後半起,已經可以見到有些博物館開始嘗試與學校合作,2002年之後,新的教育觀,以及「總合學習時間」的正式實施,促使博物館加速調整事業方針以及業務體制,諸如如何與學校老師合作、如何針對學校兒童設計活動等,已成為博物館事業的重要工作,也將是博物館摸索新的教育觀念與手法的起點。

從各項活動或研討會中,關於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方式,主要可以看到以下幾種主要的嘗試:

1)交流職員制度的設置
學校老師可以到博物館教育課任職,一般為期三到六年,期滿後再回到學校崗位上。是為交流職員。學校老師直接在博物館現場工作,除了可以更深入了解博物館工作的特質,也可以提供館方有關學校方面的需要或限制。交流職員是博物館與學校對話、交流的直接窗口,也是共同開發博‧學合作教材的核心人物。不過,目前這類的做法,以自然或理工性質的博物館為多。

2)「博物館協議會」「教育助言者協議會」等的設立
在博物館與學校之間設立類似「博物館協議會」「教育助言者協議會」之類的顧問型組織。不只成為博物館與學校之間,也是與地方公共團體、各領域專業者之間意見交流,凝聚共識的場所。

3)「博物館通訊」的有效利用
發行告知博物館活動的「博物館通訊」,是日本絕大多數博物館的工作之一。有效利用此一既有的管道,提供學校教師如何利用博物館的建議,或者積極邀請學校老師藉此廣場發表相關感想等。

4)博物館硬體環境的整備
博物館和學校合作的問題,除了活動方針、內容的設計(軟體)之外,博物館原本的環境(硬體),也有不敷對應之處。如大型巴士的停車場,學童午餐的場所,進行活動的空間等等。有些博物館提供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送迎巴士之服務,或與學校的給食中心合作,解決學童午餐的問題。

5)移動博物館
比起學童到博物館來,「博物館」到學校去,就比較簡單。從幾年前開始,利用車輛裝載相關收藏品或小型展示,博物館員隨同到學校進行活動的「移動博物館」就已出現。也有學校利用教室規劃小型展示的例子。

6)學童的博物館現場體驗
希望學童能夠實際體驗社會上各種不同的職業,也是「總合學習時間」的要點之一。有的博物館則開始進行「小小博物館員」的事業,例如招募中高學學生,指導他們如何向來館的小學、幼稚園左右的孩童或老人,進行博物館展示說明等。當然,除了「職場體驗」之外,這也讓學生直接體驗向別人傳達知識的樂趣,反過來激發學習的動力。此外,也有讓學童直接體驗博物館員工作的活動,透過博物館的規劃,參加活動的兒童從作品調查、展示規畫、展示作業、展示說明的製作等等,全部親身體驗,完成真正的展覽。現階段日本博物館像歐美一樣實施「博物館實習」的並不多,今後應逐步增加。

7)「第二個學校」事業的推動
有些地方上的教育委員會,開始推動鼓勵學校利用地方上各種文化設施舉辦的活動。地方上的文化設施在這類的計劃中被稱為「第二個學校」,各文化設施必須充分發揮各設施的特色,並提出有一定品質的學習活動。在這些文化設施中的學習活動,也可以計算為正式的學分。「校外學習的學分認可」,是這項事業的特點。

8)以教員為對象的研修活動
促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關鍵人物是學校的老師。有博物館積極規劃「教師研習說明會」,說明博物館有些什麼樣的學習資源,其特色又何在等。或者在規劃博、學合作活動時,積極與學校老師聯係,檢討計劃可能有的問題等。或者在進行以學童為對象的教育活動之前,先進行以老師為對象的類似活動,讓老師也能事先親身體驗博物館活動的主旨。

9)「博物館利用研究」委員會與合作學校的誕生
有些地方的博物館與學校,為了開發更有效的合作方式,共同組成了稱為「博物館利用研究委員會」的組織,或者與特定的兩三所學校建立長期而固定的合作關係,雙方共同持續地研究、實踐博、學合作的教育上的可能性。

10)多媒體與網際網路的運用
在新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實施之前一年,日本文部省在其網頁上開設一有關「總合學習時間」的項目,彙集相關資訊以供檢索。此外,許多博物館也開始在網頁上提供可供學校利用的資訊,或是針對特定年級的學童,開發他們可以使用的學習素材。或者,博物館員透過電腦系統進行遠距離教學,也有同步對話的可能性。1996年起,在文部省、郵政省(管理通信事業)以及NTT等通信企業的合作下,開始進行學校電腦、電子網路的整合計劃。利用多媒體、網際網路的一大優點是,同時可以有多數學校共同參加一項計劃,還有,因障礙等到博物館來有困難的孩童也可以接受教育。

11)重視「體驗」的博物館教育活動
「體驗」,是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關鍵理念。為了對應「總合學習時間」所提出的學習目標,也為了發揮博物館學習的特色,博物館在企畫相關活動時,也開始重視如何讓兒童透過「體驗」來學習。以「體驗」為中心的學習,其觀點與方式皆與以往不同,各種手法的嘗試探索以及檢討,也成為博物館的新課題。

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問題

由中小學教育改革所大幅帶動的博物館教育思考與實踐,以兒童為對象、與學校合作等為其中心課題,這兩大課題,都是日本的博物館以往較為忽視的部份。以兒童為對象的教育活動如何走向專業化,有關教育‧學習的觀念、手法、活動形態與效果的認識,都必須再加以提昇。而博物館與學校,雖然都是專業的教育機關,但兩者的合作,並不如想像簡單。今天所要求的博、學合作,已經超過以往「到博物館參觀」這種校外郊遊的程度,而是要透過多元的、多角的學習經驗,學習的目的、方式、手段,都需要更講究。培養兒童自發性的學習能力。

目前,在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上,經常提出的問題如下:

(1)目前,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學校(學校教育)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非常有限。在行政上也分屬不同的系統,彼此之間的資訊或觀念交流的機會十分少。

(2)博物館方面的問題主要可舉:專業意識太強烈,對今後博物館教育的目標與手法之認識還尚未形成共識,等。學校方面的問題主要可舉:博物館利用的目的不夠明確,到博物館的學習活動應如何規劃,認識尚淺。還有,雖然博物館是有助學校進行新的教育活動的機關,但學校必須認識到,博物館的機構宗旨,並非完全為學校服務。

(3)由於新的學習指導要領強調培養兒童自主自發的思考能力,有些學校或博物館,就只停留在設計問題的階段,而抱有「答案由兒童自己發現」的觀念。如果博物館或教師提出的問題不適當,恐怕只是增加兒童的困擾,而不能達到「啟發思考」的目的。關於這一點,專家指出,學校和博物館雙方都必須注意,學習活動的設計至少必須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問題要有明確的宗旨。第二,除了問題之外,也要設計如何解決問題的途徑,或引導方式。

博物館教育的實踐:英日之不同

日本的研究者指出幾點日本博物館在教育方面的實踐不同於英國之處【註3】,值得注意:

(1)知的成長與知的獲得
英國冀望博物館成為促生「知的成長」的核心機關。而日本的博物館教育以「知的獲得」為重點。以藝術、人文、歷史系統的博物館為例,「博物館教育」的主要形態是,由館方企畫展覽會,透過展覽會傳達知識,也就是館方藉由展覽來「啟蒙」觀眾。觀眾則透過展覽,進行「知的獲得」。科學或自然系統的博物館,近年興起強調「體驗」的展示裝置或學習活動,看似比較接近英國的做法,但是,其活動多半是「單次性」,而且偏重「非日常性與稀少性的體驗」,還是和英國講究持續性與日常的、地域關聯性有所不同。

(2)重視建立關係而帶動持續成長與重視大量動員
由於英國重視的是持續的成長,因此以和來館者建立持續性而長久的關係為重。相對於此,日本的博物館重視的是,如何動員大量的觀眾到博物館來,因此博物館的展覽或教育活動,有強調非日常體驗或稀有性的傾向。因此,日本博物館的展覽投資相當高,為了回收,參觀費用也有偏高的趨勢。為了追求參觀人數的成長,日本的博物館卻有忽略和地方社會建立持續而長久關係的現象。

(3)個別而密切的接觸與多數而均一的服務
由於對博物館教育的觀念不同,博物館所提供給來館者的服務也不同。強調「知的成長」的英國博物館,重視來館者個別的學習狀況與反應。日本的博物館由於強調動員號召力,視來館者為「客人」,對應親切而服務週到,不同的博物館的服務方式還有形式同一化的傾向。但是,館方與來館者的關係,就像商店與顧客,經常只是一次性的。

(4)知識的發現與模範的學習
英日兩地在博物館教育實踐上最大的差異是,英國重視讓觀眾在博物館發現知識,而日本偏向讓觀眾取得知識。這是因為日本傳統的教育觀著重「模範的學習」,即從老師或學校學習正確的知識與高尚的論理,做為自己處世的模範。也就因為這樣的觀念,有「正確答案」的考試制度,才會長久屹立不搖。即使近年開始提倡學校系統以外的終身教育,但在其中還是看到許多「模範學習」觀的殘影,例如,請有名人或某個領域的權威來進行單次演講的形式,也就是聽取權威的意見,以做為己身的模範。還有,終身學習也變成「獲得資格」的手段,結果還是落入「學習-試驗-資格」這種學校系統的模式。

結語

從取得知識轉向享受學習之樂,今日教育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不管在本質或力度上都有所轉化,教育的精神與技術也必須因應而有所改變。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如何因應新的需求,也不再只是教育活動本身如何設計的問題,而是博物館整體經營應該如何面對這個教育的時代的問題。

【註1】DfEE 1998 The Learning Age-A Renaissance for a New Britain , The stationary Office, p.7.
【註2】英國的終身教育政策綠書中,有關教育基盤重整的主要提案如下:1)設立一全國性的學習專線(learning direct),提供有關學習的詢問。2)2000年開設產業總合大學。3)推動一個人學習帳戶,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意欲。4)以2002年為目標,增加50萬高等教育人口。5)輔助年輕一代,特別是有脫離學習活動之虞者,重新進行學習活動。6)以2002年為目標,促進50萬名成人再接受提高基本識字與計算能力的教育課程。7)擴大對各種形態的學習活動之參加與利用。8)創設一新的資格制度,使得職業與技能的學習能具有與學院學習同等的價值。9)支援小型企業中具有獨創性者。10)以2002年為目標,建立一稱為「全國學習網」(The National Grid for Learning)的公立教育網站,聯結不同的教育資源。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