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轉貼] 2012夏季傳學鬥訪調-寫在開始之前(媒體識讀教育) / 翊琪、柔郡

下午4:59


全文轉貼自http://b98207007.wordpress.com/
想知道目前老師是怎麼教媒體識讀的話,一定要點連結看看喔!

文/翊琪、柔郡

(一)、我們為什麼需要媒體識讀
        「媒體如社會的神經系統,社會藉這套系統來傳遞資訊、互通有無;媒體傳播本身是社會活動的一環,可以說,社會需要媒體傳播,社會也因著媒體傳播而存在。」

(二)、走,看看海外的媒體教育
        媒體識讀課程在很多國家其實也都是一個相對「新」的課程,目前以美國、英國、澳洲和加拿大四國為媒體識讀教育的先驅,除了開設媒體識讀教育課程外,四國另設有媒體識讀的師資培訓課程。
        英國做為媒體識讀教育的發源地,歷史悠久,範圍遍及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與社會教育。國內兩大公共廣播電視IT和BBC,重要的例行工作包括推行媒體教育,向民眾解釋廣播電視和他們的節目。
        美國的媒體識讀課程目前由各州自行發展,多以融入其他科目為主;高中則有另外獨立開班授課。學校補充教材包含要求學生創作自己的廣告作品、公共服務宣傳、電玩遊戲,更有許多青年藝術或新聞學習營。


        澳洲於七零年代便開始注入媒體教育的內涵,透過當地教師團體、學校、政府教育機構三者合力推動,媒體教育的課程架構、內容設計、學習評鑑皆十分完整,美國若干研究所也效法其模式推展開來。
        加拿大則因地理環境緊鄰美國,為抗衡美國輸入的媒體流行文化對當地文化產生的影響與衝擊,使加拿大各級學校施行媒體教育成為常態。加拿大為幼稚園到高中教育研擬出一套共同教育架構,強調具備使用、了解視覺與科技傳播工具,培養有批判媒體能力的消費者。

(三)、台灣公民教育的新頁-「媒體識讀」正式納入課綱
        媒體識讀教育已刻不容緩,在學者推動之下,政府逐漸重視媒體問題,致力透過高中教育,傳遞媒體基本知識及素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的能力,進而了解媒體運作、對於新聞有更深入的探討。
        自民國99年9月起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的新課綱首次適用,其中「媒體識讀」首度專章列入課程,學生將在課本中認識「言論自由」、「閱聽人」、「新聞報導與議題設定」、「新聞專業倫理」、「公民監督」和「媒體近用權」等概念。為因應新課綱上路,教育部除了辦理全國分區的教師研習外,也進行多次種子教師培訓,提供課程教案以供參考,與分享學者實際推動媒體識讀教育之經驗,以期達成課綱核心目標。

(四)、關於訪調,我們想說的是……
        鑒於課綱實施已屆兩年,其成效為何,值得我們關注。內容上,是否適才而教、有無反映現況?在課堂上,老師能否掌握新課綱的變動、對症下藥?學生的吸收程度待查;課後,實際接觸媒體時,是否具備批判和辨別的能力?皆是我們所關心的面向。
        這次,傳學鬥邁入校園,深入探訪高中公民老師、學生和相關學者,以了解媒體識讀在高中推廣的情形,提供未來修正與補強的方向,例如教案設計的改良、教師培訓課程的強化,最重要的是針對高中生的學習狀況作課程上的調整等。
        訪調過程中,許多老師對於新課綱秉持樂觀、肯定的態度,在課堂上大展身手,給予學生不同以往的公民課程。教育部積極規劃、學者大力推廣以及老師們悉心授課,彰顯出「媒體識讀」的重要性,希望藉由教育落實理念,讓學生成為主動、獨立的閱聽人。

※ 動動腦,動動手!媒體識讀知多少
        2012年,台灣媒體爆出學生到澳洲打工度假,實為「台勞」,不顧工作辛勞和環境的困難,只為存到人生第一桶金。
        這篇文章一刊出,立刻引起大眾熱烈討論。從中,你(妳)能找到文章背後所預存的成見嗎?請就不同議題分別標示出來。(參考答案請見附錄)
        範例:「忤逆少女失戀 大鬧尋短急壞單親母:時下少年面對感情事,皆成禁不起挫敗的愛情草莓族!」→此則新聞標題與內文第一段話,反映出對年輕一代「不負責任」、「內心脆弱」、「無法承受壓力」的刻板化印象。新聞型塑了這類的案例很多,使得七年級生容易被冠上「草莓族」的負面標籤。

今周刊/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附錄參考答案]
今周刊/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參考答案說明:
        第一則報導中,雖然皆是正確的敘述,但卻是將三人的經驗三合一濃縮在一人身上,以「個案」代表「整體」,並企圖以「清華大學畢業生」對比「勞工」,帶出新聞衝突。今周刊的聲明中表示:「本刊長期關注台灣經濟困境,並持續探討各種解決之道。台灣經濟沈淪,國人或身歷其境,或感同身受,亟待大家共同省思與行動。」然而,在處理新聞的手法上,卻帶有瑕疵,這樣的報導,如何能說服閱聽眾?
        此篇報導一登出,立刻引起爭議,不外乎是因為聳大的標題「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以及透過台灣引進泰勞菲傭、輸出台勞去澳洲做勞力工賺錢兩件同時發生的情況對比,加上辛苦勞力工作與種族歧視等等的操作下,建構出台灣經濟每下愈況、台勞已然悄悄產生的景象;不少背包客也紛紛跳出表示打工旅遊與台勞不同,他們重視的是其他增加閱歷、增廣見聞等經驗的獲得;行政院長要出面救火反駁,這些狀況皆呈現了,台灣人民對台勞一詞懼之為恐不及。原因可能便出在台勞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國內「泰勞」、「菲傭」,而後者在台灣人民心中,帶有一定的偏見,甚至歧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時電子報(2012.09.17),<菲勞宿舍進「住」 社區千人連署趕出去>
蘋果日報(2012.09.17),<台北車站圍「紅龍」 外勞控歧視抗議>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