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轉貼] 以運動教育模式發揮新高中體育課程綱要之精神 / 林靜萍

晚上9:00

全文轉貼自http://140.122.72.62/jfile/05_604_education02.pdf
林靜萍(2008)。以運動教育模式發揮新高中體育課程綱要之精神。學校體育18(6),48-53。

運動教育模式是美國學者Siedentop基於遊戲理論所提出的課程與教學模式,近20年來在世界各地廣被研究與推廣,尤其澳洲、紐西蘭經過大型研究計畫的肯定,已成為最重要的課程實施模式。國內近十年來也陸續有不少研究肯定其成效,個人近年來之探討,發現運動教育模式不僅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上有其優勢,尤其對學生運動興趣的引發、團隊凝聚力的形成,以及規則、戰術運用等等情意、認知層面能力的提升更是有別於傳統之處。

為因應國際社會脈動與教育變革,以及銜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革新,我國亦著手高中課程綱要之革新,體育亦是其中一環,試行修正後之正式課程綱要,原訂於九十八學年度實施,簡稱九八課綱,後因仍有部分疑慮,延後一年實施,可謂是近年來最重大的高中體育課程改革。

運動教育模式是美國學者Siedentop基於遊戲理論所提出的課程與教學模式,近20年來在世界各地廣被研究與推廣,尤其澳洲、紐西蘭經過大型研究計畫的肯定,已成為最重要的課程實施模式。國內近十年來也陸續有不少研究肯定其成效,個人近年來之探討,發現運動教育模式不僅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上有其優勢,尤其對學生運動興趣的引發、團隊凝聚力的形成,以及規則、戰術運用等等情意、認知層面能力的提升更是有別於傳統之處。除學生外,該模式也深獲執行教師的肯定(林靜萍、郭彥成,2005;林靜萍、楊珮琳,2007)。課程模式與教學策略有許多種,各有其特色與優勢,筆者分析認為運動教育模式頗具有發揮新課程綱要精神的潛能。

基於上述,本文首先探討新高中課程綱要的目標與特色,其次簡介運動教育模式,再分析運動教育模式之精神與新課程綱要吻合之處,最後說明如何以運動教育模式設計學校本位體育課程。

照片/ArakiLin 以CC BY-NC-ND授權

新高中體育課程目標與特色

分析新課程綱要之內容,包括課程目標、教材綱要、教材編選、教學評量等內涵(教育部,2008),並參考學者周宏室(2008)、潘義祥(2007)、謝應裕(2007)等人之歸納,發現新課程綱要有如下之特色:

一、強調學生運動專長、完整體育概念及良好社會行為之養成

銜接九年一貫課程,新高中課程綱要在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的基礎之下,強調「增進運動技能,發展個人運動專長」,藉由個人運動專長的培養,以養成終身運動習慣。在認知目
標上,從「建立正確體育觀念」提升到「建構完整體育概念」,對學生體育認知的期待是
較全面而完整的建構,而非片面、瑣碎知識的記憶。此外也強調透過體育活動,能應用到日
常生活,進而「表現出良好社會行為」。上述對課程目標之分析,皆是新課程綱要之重要特
色,也具有重要之意義。

二、重視學校本位課程之發展

延續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高中新課程強調以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以學生學習中心取代學科本位的傳授,特別重視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課程綱要中揭示「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至少應規劃三種主要運動種類或項目,作為學校體育發展的核心教材內容,以建立學校體育發展特色」(教育部,2008)。此外在課程內容、教材比例、實施方式上皆特別提出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強調草根性的、由下而上的在地精神,結合社區資源,以能彰顯學校特色,發揮學生之認同。

三、發揮課程彈性自主之特色

從歷史的脈絡分析,歷次課程改革逐漸鬆綁,達成彈性自主的重要特色,就必選授教材觀之,民國七十二年之課程標準規定必授教材節數佔80%,民國八十四年必授教材大幅降
為30% (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7/高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doc) ,新課程綱要則給予學校更大之彈性自主空間,未規範必授與選授教材之比例,僅就七大類教材訂定一範圍比例之教材,由各校自訂,提課程發展委員會會議通過後實施。此外在評量上也保留一定彈性之比例,各目標領域所佔百分比範圍如下:技能學習,佔百分之五十至七十;情意學習,佔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認知學習,佔百分之十至二十(教育部,2008)。

四、發揮教師專業自主之精神
課程愈彈性,自主空間愈大,教師的專業能力、自主精神愈能發揮,擔負的責任也愈重。過去的課程標準,課程由學者專家制定,教師角色是課程的執行者,課程決定權下放後,教師角色除了是課程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設計者。能依據學校願景、環境特色、學生條件、自我的課程價值取向等設計課程,發揮教師專業自主之精神。

五、重視社會重要議題之融入

課程發展是一動態的過程,再頻繁的課程改革也永遠跟不上社會的脈動,為因應瞬息萬變的社會,九年一貫課程與新高中課綱皆重視重要社會議題的融入,包括生涯發展、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育、海洋教育、環保教育、永續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及消費者保護教育等重要議題,讓學生在學習脈絡中思考這些議題,以期與社會脈動相契合。

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徵

運動教育模式是基於遊戲理論所提出的課程概念,既是一種課程模式也是一種教學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提供學生一種真實且富有教育意義的運動經驗,由美好的運動比賽,讓學生得到比傳統體育課更完整更正式的運動經驗,進而學會各項的運動。在這個模式中學生不只學習到較完整的運動內容,並且也學習了協調和經營管理的運動經驗,同時也學到個人的責任和有效的組織團隊技術(Siedentop, 1994, 2002)。Siedentop自1968年提出概念,1980年後成立運動教育研究團隊較有系統的推展,發展出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徵、形式與教學流程,並進行實徵研究,獲致良好成效。除在北美地區獲致豐碩成果外,在紐西蘭、澳洲、英國等地也透過大型計畫進行研究,在良好研究成果的基礎下廣為推廣,成為眾多學校體育課程和教學計畫中的一部份。

與傳統體育教學比較,運動教育模式具有下列幾個特色(Siedentop, Hastie, & Van Der
Mars, 2004):

一、運動季(Seasons):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是以運動季來實施,以較長時間針對單一項目進行教學,學習者能獲得更完整的運動經驗、知識與技能。依Siedentop等人實際教學之建議,小學約12節課,高中則約20~22節課可達上述效果,紐西蘭的高中由於是全國性的實驗,要
求至少20節課。

二、團隊聯盟(Affiliation):運動教育模式以團隊小組的方式來進行,具有合作學習的精神,透過異質性分組讓團隊小組實力平均,學生擔任多元角色,如學生教練、隊長、記分員、裁判⋯⋯,具多元價值的學習。而小隊教練、隊長的協助,讓練習更有效率,也減輕教師的負
擔。在學習的過程中長期小組合作,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讓學生產生團隊意識,凝聚向心力,具有歸屬感,非傳統體育課中臨時性的分組所能產生。

三、正式競賽(Formal Competition):運動教育模式強調的是有正式賽程安排的,競賽而非傳統體育課程的分組練習賽。事先規劃的賽程,讓學生對練習產生意義感,因為是為了比賽做準備。正式的比賽,開幕、宣誓、頒獎典禮等儀式,不僅讓學生有切磋技術的機會,更讓學
生體驗運動文化,且提供真實的情境,讓小組可以擬定練習計劃及在比賽中運用戰術、戰略。

四、紀錄的保存(Record Keeping):團隊練習、比賽過程中各項紀錄的保存,可作為學習者或團體的回饋,紀錄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例如籃球比賽過程中的投籃次數、得分次數、獲得球權次數、被抄球次數⋯⋯等紀錄,可作為了解優缺點、擬定戰術或練習計畫的依據。團
隊的學習檔案亦可作為老師教學評量的重要依據,亦可發揮多元評量、學習歷程評量的功能。

五、歡樂的慶典(Festivity):遊戲理論認為,運動就是一場人類的慶典(劉一民,1991),這個本質提供給參與者一個興奮的、有意義的經驗,且這經驗加入了重要的社會要素。運動教育模式源自遊戲理論,強調人人皆可參與,教師規劃運動季的活動,隊呼、隊旗、隊徽
的設計,競爭的熱鬧氣氛,宣傳活動,多獎項的頒獎典禮,讓運動競賽具有慶典的歡愉氣氛。

六、高潮的決賽(Culminating Event):高潮的決賽可激發學生讓其團隊更好的動機,可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可以是班級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但應是非常歡樂的氣氛以慶祝所有學生、團隊的成功表現。

運動教育模式在新課程綱要精神發揮上的潛能

國內有關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為數不少,學位論文即有十多篇,實施對象從小學到大學皆有,不過較集中在小學階段(陳昭宇、林靜萍,2008)。事實上,運動教育模式適用於各階段學生,越小的孩童,有關動作技能及規則上需做的修改則越多,年齡較大的學生修改的則少。以紐西蘭而言,該地區之高中體育課程實施即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主,多年前即有二百多所高中以運動教育模式實施體育教學,且持續推廣中(陳昭宇,2003),可見其於高中階段實施的實用性相當高。

就運動教育模式之介紹與高中課程綱要之特色,可發現二者頗為契合,運動教育模式具有發揮新課程綱要精神之潛能。具體說明如下:

一、以運動教育模式建構學校本位課程

新課綱首重學校本位課程之推展,而運動教育模式正可依學校場地設備、教師專長、社區環境特色,以較長的課程時間,配合班際活動,建構學生較完整的運動經驗,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二、以運動教育模式培養學生運動專長

新課綱期待到高中階段,學生能培養至少一項運動專長,以做為終身運動的基礎。運動教育模式以運動季、較長時間的課程設計,學生能獲得較佳的技術學習,且透過正式比賽,裁判、紀錄的經驗,對規則的了解,戰術戰略的體會,欣賞、分析的能力培養,對該項運動能有較完整的學習,較能達成培養運動專長的期待。

三、課程彈性自主予運動教育模式發揮空間

課程改革之前,受到課程標準的限制,教材內容、進度皆有相當的限制,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的難度高。新課程綱要彈性自主的精神,讓運動教育模式有發揮的空間,在課程內容的選擇、時間的安排上皆能發揮彈性自主的精神,因此也是創新體育教學的契機。

四、以運動教育模式發揮體育教師專業

多元課程內容,每兩週換一種運動項目的方式,課程實施上常較無延續性,往往停留在基本技術反覆練習的部份,教師滿腹專業知識、技能卻無從發揮,運動教育模式較長時間、完整的課程內容設計,讓教師專業較有發揮的機會。

五、運動教育模式完整課程易於融入社會議題

新課程綱要強調重要社會議題的融入,運動教育模式較長的時間、完整的課程較易於融入社會議題,例如透過比賽季的設計,選手、裁判角色的扮演,遵守規則規範,培養法治觀念。透過異質分組(性別、能力、種族),多元角色扮演,瞭解不同性別、種族間的異同,培養性別平等觀念,促進多元文化發展等。

以運動教育模式建構學校本位體育課程之步驟

在透過運動教育建構高中學校本位體育課程上,可透過下列步驟進行:

一、分析學校情境

本校體育教學願景為何?希望培養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場地、設備、師資專長、地區特性、歷史傳統等有哪些優劣勢,可以發展哪些運動項目?

二、擬定課程架構

依據學校情境分析,擬定課程架構,例如三年六學期,每學期以一樣運動項目為主,進行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安排,再搭配其他的運動項目,三年下來學生至少有六項運動是有較完整學習的。

三、選編教材、設計教學內容

課程架構擬定即可參考相關資料,選編教材、設計教學內容,參酌相關條件,考慮修
訂規則進行比賽,以及重要議題的融入。

四、規劃競賽與活動

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規劃最好能與競賽活動相結合,更能收延伸學習的效果。例如高一上以羽球為主要教材,班際比賽即以羽球為比賽項目,高一下以籃球為主要教材,班際賽即以籃球為比賽項目。學生裁判在班級比賽中已在訓練,班際賽稍加訓練即可擔任裁判,課堂的學習能延伸到課外活動,不僅氣氛熱絡,學習效果亦佳。

五、檢討實施成效,修正課程
課程發展是動態的過程,實施之後依據學生學習成效、反應,教師意見,進行課程的調整修正,以使課程更能符合實際需要。

結語

透過上述分析可發現,運動教育模式在新課程綱要的實施上具有發揮的空間,在教學的運用上,也符合現代體育教學的精神。運動教育模式小組合作的模式,本身即符合合作學習的精神,其較長時間、以比賽為主的方式,也讓理解式教學法、建構取向教學有較佳的
發揮空間,相當能符合現代體育教學思潮。而在教學評量上,多元的學習內涵,多元的角色扮演,除技能學習外,強調社會學習層面,練習、比賽過程的紀錄,同儕互助互評等等資料,也較能符合多元評量的精神。相關資料的支援,Siedentop, Hastie, 及 Van Der Mars於2004年改編出版之專書已搭配VCD逐步介紹做法,國內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也曾透過周宏室、蔡易峻等人之協助,編製手冊、VCD推廣(阮志聰,1999),相關研究也不少,皆能提供支援,因此以運動教育模式規劃實施高中體育學校本位課程,應具有相當之可行性。

參考文獻
Siedentop, D. (1994).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Champain, IL: Human Kinetics.
Siedentop, D. (2002). A retrospectiv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1, 409-418.
Siedentop, D., Hastie, P. A., & Van Der Mars, H. (2004). 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 IL: Human Kinetics.
阮志聰(1999)。運動教育教學手冊。台北市: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周宏室(2008)。高中體育課程綱要之理念、特色與內涵。普通高級中學體育學科中心教學資源研發小組培訓研習講義。
林靜萍、郭彥成(2005)。運動教育模式在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應用之行動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NSC 93-2413-H-003-049。
林靜萍、楊珮琳(2007)。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例(II)。國科會研究報告:NSC95-2413-H-003-038。
陳昭宇(2003)。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昭宇、林靜萍(2008)。運動教育模式研究現況之分析。2008運動教育學暨運動教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70-381)。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體育」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台北市:師大書苑。
潘義祥(2007)。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探討。學校體育16(1),44-53。
謝應裕(2007)。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課程綱要之理念、精神與內涵。學校體育16(1),25-32。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