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專欄] 從法國哲學教育看台灣

晚上9:53

文 / 江玉菁

        近來台灣部分哲學研究者積極推廣高中哲學教育,透過觀察歐洲的中學哲學教育,反思台灣實施哲學教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舉凡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在中學皆開設哲學相關課程,其中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把哲學列為必修課。義大利主要在「思想史」課程中介紹哲學史某些內容;西班牙的哲學課分兩年進行,第一年是公民教育,第二年是哲學史;法國的哲學教育更是歷史悠久且備受重視。

        自1808年起,法國每一名高中三年級生皆必須修習哲學課,並且必須通過哲學會考(滿分為20分,10分以上及格)才能進入大學。在一年的哲學課程中,法國高中生認識從古希臘到當代的思想巨人,但課程內容並非哲學史。老師與學生透過哲學家的思辨過程,討論各種概念,例如:理性、信仰、主體性、正義、自我、國家等概念。
        法國學生升入高中以後,就開始分科上課,根據個人的愛好和專長選擇文科、經濟科或者理工科。無論是哪一科的學生,上了三年級,哲學都是必修課,文科的學生每周要上7個小時的哲學課,而經濟科和理科的學生也分別要上4個和3個小時的哲學課。

        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通常在6月中旬,簡稱bac (baccalaureat)。大學錄取是依據高中畢業會考成績。法國的高三分人文、理工、經濟社會組。每科的哲學會考都有三題,三題中任選一題作答。2012年的題目是:
人文組:
1.工作可以讓我們獲得什麼?
2. 所有信仰是否都與理性處於對立?
3.請試著評論斯賓諾莎的(Spinoza)作品「神學政治論」(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片段。
理工組:
1.若國家不存在,我們是否能夠更自由?
2.我們是否有追尋真相的必要?
3.請試著評論盧梭作品「愛彌兒」片段。
經濟社會組:
1.工作的價值,是否只在於「有用處」?
2.自然出現的慾望是否可能存在?
3.請試著評論巴克萊(George Berkeley)的作品「被動服從」(De l'obéissance passive)片段

        這樣的考題沒有標準解答,甚至連哲學家之間也沒有一定的共識。法國教育部頒發的課程大綱明訂,哲學課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教育當局為了避免填鴨式教育,不讓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死背大綱,高中會考的題目一向都很靈活,不會出一些瑣碎的問題。

        哲學教師的任務,在於幫助學生「學習哲學思考」(apprendre à philosopher),哲學知識的傳授是其次。如果將哲學教育定義為「傳授哲學知識」,那麼哲學課程就會被設計為:透過背誦哲學經典,清楚地陳述某些出沒於哲學史的概念,並讓學生據此練習寫作。但哲學教育並非為了培養哲學專業工作者,而是培養思辨能力。

        哲學,是在思想的變與不變中、在與人性有關的基本概念與問題中,將看似確定的概念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釐清概念的定義,將概念重新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並建構論證(argumentation)的過程。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目的在於讓學生發展問題化問題,質疑固有的思想,形成問題意識,就主題的正反面進行論證。這是包含閱讀、寫作與論辯的綜合能力。與其說學生從哲學課習得「哲學家說了什麼」,不如說他們實際參與了哲學的創造過程。因此,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哲學包含豐富的知識;哲學理論的記憶檢定,因為思考哲學問題更需要的是創造力。

        法國政府不希望哲學教育與現實脫節——既然哲學是思考與人性有關的基本問題,哲學教育當然可以納入經濟、科學、政治等議題,以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及公民視野。他們在哲學課學會獨立思考,運用理性判斷的批判自由,並練習運用理性,了解世界的經濟、社會、文化、倫理各個面向的複雜結構,進而參與公共辯論,共同決定社會的發展。哲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避免公民在參與公共事物時,停滯在素樸的喜惡直覺上,而能思考政策的合理性,評估政策的得失。當一個國家的公民多具備將具體事物理論化的能力時,政治人物或社會運動者對公共政策的權威性將會被降到最低——他們必須用合乎科學的主張說服大眾,不可能採取愚民政策。

        反觀現今的台灣,不只缺乏哲學的傳統,更缺乏哲學教育的土壤。社會普遍對哲學充滿誤解,學生往往認為哲學與生活無關,加以課堂師生共同辯論互動的風氣並不興盛,若以目前此種想像推測,即便成功將哲學納入中學課程,也只不過是增加一門記憶負擔罷了。因此,哲學教育的推動者並非鼓吹直接引進哲學課程,更非暗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改頭換面便重新上市,而是呼籲我們必須對教育的目的重新定位。

        最後,西方哲學思想是否能直接移植到台灣?以及中國傳統思想是否合於當代?這都是必須審慎評估的問題。我們不需要一味推崇西方,也不必固守傳統思想,而是要依台灣的社會現況逐步調整、設計適合的哲學課程,推廣哲學的精神。

        教育是為了使學生思考本土的當代議題,是為了培養公民所需的人文素養。在驚嘆法國哲學會考所展示的思想、文化高度時,台灣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育樂於參與公共議題的公民。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哲學考試的補習可能?
哲學課程在法國高中教育的位置與份量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2 意見 :

  1. 關於法國高中生學、考哲學的另一觀點

    說明:剛好看到一篇有關法國當地對高中哲學課及哲學考試的感想(以家長的角度看兒女讀哲學的過程),謹供參考。

    法國高考必「烤」哲學?

    轉載自記者來鴻:法國高考必「烤」哲學?BBC中文網(2013年6月13日)
    註:這裡所指的高考就是臺灣所稱的大學入學考試。

    詳細圖文請見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fooc/2013/06/130613_fooc_france_philosophy.shtml

    法國「高考」就要到了。哲學是高中生的必修課和高考的「皇冠科目」。有人戲言,「烤」哲學似乎成了法國的成人禮。BBC常駐法國的記者斯科菲爾德反思,法國為什麼如此推崇中學哲學教育。培養思考能力?打造開明公民?學多了哲學有沒有副作用?

    ---

    站在女兒身後看她複習功課,我真是滿懷欽佩。令人心驚肉跳的哲學考試就要到了,17歲的女兒在做最後一搏。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感謝上帝,我不用忍受這等折磨!

    你能想像嗎?6月的一天早晨,你要用四個小時的時間,寫一篇冗長、但必須連貫的論文。

    命題包括什麼呢?我給你舉幾個例子:要和平還是要真理?沒有暴力、能有權力嗎?事實相悖、你還能是正確的嗎?

    也許,你想選答B卷?考生要圍繞指定的文章節選發表看法。比如,一段斯賓諾莎1670年的神學政治論;不喜歡?塞涅卡的利他主義怎麼樣?

    這些例題,都是我從女兒的複習指南中挑出來的。看著女兒必須研讀的那一大串題目,我的心都在為她流血。

    女兒選考的是法國人所說的文科的最高證書Bac。當然了,還有其他一些更偏重理科的選擇。但是,不管文理,都包括哲學。不過,選讀文學Bac,哲學是「王」。

    這就意味著,每星期必須上八個小時的哲學課,考完試算總分的時候,哲學佔的比重最大。

    這還意味著,你必須學會一大堆法國人所說的「觀念」或者「主題」。我再從女兒的書中給你挑幾個例子:意識、他者、藝術、存在與時間、物質與精神、社會、法律、責任、幸福。需要參考的作家包括柏拉圖、奧卡姆的威廉、康德、黑格爾、叔本華、海德格爾、薩特。

    ---

    為什麼法國這麼重視哲學教育?

    其他國家畢業考試可能包括思維的歷史、宗教史等等,但是,法國人說的很清楚,他們要考的與此有別。

    學哲學的目的不是要懂得人類思維的歷史,而是要跳入人類思維狀況的長河。研習康德、斯賓諾塞曾經說過的話,目的並不是要單純地讀懂他們的論點論據,而是要利用他們的論點論據。

    1809年,拿破崙推出Bac。有史以來第一次,考試的科目之一就是哲學(不過那時候是口試,用的是拉丁語,只有31個男學生參加)。

    ---

    要求研習哲學的出發點本身也非常哲學。

    在新創立的共和國,打造模範公民非常重要。大作家、思想家孟德斯鳩本人就曾說過,共和國必須具有「美德」,而美德包括每個人發揮自由形成的判斷力的能力。

    所以,從理論上講,教授哲學的目的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完成對年輕人的全面教育、允許他們去思索。

    懂得有關個人與社會、上帝與原因、善良與邪惡等等這些普世觀點,有助於擺脫眼下看似很緊迫的那些思潮的束縛。我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政府、媒體、時尚、政治正確等等等等強加給我們的那些觀點。

    你不禁會想,這是多好的一個主意啊!這不才是我們所說的文明嗎?

    是嗎?說不定,這也是法國特色之一:理論很好,但是不知道怎麼搞的,現實卻與預期有差異?

    因為,這種以思想為基礎的社會構思、將思想提升到如此高度,後果之一是,人們可能真的開始相信這些思想,然後就可能認為,需要為這些思想而戰、甚至為這些思想而死、而殺。然後又該怎麼辦?

    幾天前,一個法國人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外開槍自殺。多米尼克·文納(Dominique Venner)是哲學家、極右派作家。他死前發表的最後一篇博文引述海德格爾說,人生最後一個瞬間和一生同等重要。

    按理,我們可以說,這個人沉溺於對自己思想之愛吞槍自盡。多麼法國啊!

    但是,這只是病態。

    返回來再說我們家。女兒開始學哲學以來的變化令我敬畏。一年前,她不知所措,哲學的深奧、抽像令她恐慌害怕。現在,女兒不僅僅非常放鬆、而且滿懷熱情。

    一個思維的世界真的向她敞開了大門。

    那麼,欲求不可能真的很荒謬?你能肯定自己是正確的嗎?藝術是真實的嗎?

    看來,我還是得去請教女兒。

    回覆刪除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