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3),頁 63-64
文 / 張堯卿
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班
從1998年佐藤學教授依其教育理念,在日本建立第一所學校起,「學習共同體」已在日本中小學掀起了一波「寧靜革命」。而這股浪潮在十二年國教的啟動下,已吹向了臺灣。為了使中小學教師能面對十二年國教的衝擊,更有教育主管機關派員前往日本學習觀摩,旋即於 2012 年已有學校開始公開觀課示範教學。
佐藤學教授認為,學習共同體的基本哲學有三個:一、公共性哲學:學校是一個公共空間,教室是為任何人敞開的,教師要選擇品質最好的一堂課公開觀課,來提升教學品質。二、民主主義的哲學:學校的任何成員(含家長)都是學校的主人,每個人都有參與權和發言權,大家都平等的。三、追求卓越的哲學:永遠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與內容,設定最高的教學目標,努力追求並接受挑戰。在整個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基礎上,學習是最被強調的,包括學生如何產生學習,教師如何成為學習專家等(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
筆者就目前在各中等學校或小學辦理之公開觀課中發現,目前各校「課後研議會」的操作方式均遵循學習共同體的精神,只針對學生學習情形做觀察與討論,研議會也觀察到環境的改變確實會帶動學生學習的改變,因此,多數參與者會後表示被學習共同體成效感動,並且躍躍欲試。筆者實際觀課後,對於學習共同體之實施卻有疑惑,比如:如何將傳統教學之教材教法,改成學習共同體的教案與教學方式,示範者在教學情境的操作上卻顯得生疏;而學生對於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否也已經做好準備?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生需要不斷與同儕進行討論,然而沒有小組引導者的「生硬式」討論,學生在討論情境中之學習,容易產生失焦與茫然;值得商議的是,學習共同體教學方式是否適用於所有的課程?抑或比較適合哪些科目或學習主題?值得加以深入探討。
就前述三點疑惑,筆者認為在推動學習共同體前必須先加以釐清,以免教師在教學現場操作時產生困惑,而導致良好的教育創新成為曇花一現。
首先,提問一有關「教師是否準備好了」?在學習共同體所強調的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並不是重點,這個說法容易引起教師的誤會,以為教學就不重要了。故筆者認為教師要如何成為學習專家,就必須先成為教學專家,畢竟教師必須知道如何教學才能轉化如何引導學習,因此,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專家」應該是一個很會教學的學習引導者,而教案的準備,可以透過共同備課或教師專業發展團隊來達成。
提問二有關「學生準備好了嗎」?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升學導向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到高中階段失去對於學習的好奇與探究的慾望,更遑論學生「主動學習」。以筆者所任教學校為例,在學校校本課程「研究方法」教學中,都必須重新教授學生「如何學習」,並引發學習動機,才能讓「學習是學生必須主動」這件事情漸漸烙印在學生心中,因此,學生如果沒有養成主動學習、討論與思考的習慣,則如何在學習共同體中獲得學習的成效?抑或學習成效將不若預期。
提問三有關「節節都共同體嗎」?多數教師認為,既然學習是由學生為主體,那每個教師、每堂課都要做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然而對學生而言,每節課都是討論、互動,最後就會流於形式而失去意義。筆者認為,應該視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來規劃,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不一定要節節都用共同體模式操作。
以學習理論來說,筆者認為學習共同體是建立在杜威的「民主主義」與維高斯基的「溝通學習」的哲學基礎上,加入當時日本的學習環境所建構出來的一種學習方式。所以當我們引進這種創新教學模式時,必須思考其理論根源基礎與現實的教育環境,來調整成適合臺灣的教學模式,不能只有模仿而已,尤其國情的不同是很大的影響因素。過往的建構式教學,所引起的批判與責難,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姑且不論建構式教學是否合適,最應該檢討的是教學立論的基礎為何?以及在教學環境的適合度、教師對教學方法的認知、學生學習的理解度?
我們的教育改革,從芬蘭的經驗到日本的學習共同體,無疑都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但是最根本的問題若未加以考量,十二年國教表面上似乎部分解決國中升學的問題,但是也造成高中端教學問題的產生。如果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就必須將什麼是有效的教學與如何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做多元考量,才能讓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佐藤學(著)。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台北:天下。
see more?
台灣學習共同體研究會http://lstudy.ssps.ntpc.edu.tw/
(有各校讀書會分享)
學習共同體在臺灣的可能實踐http://www.lcjh.ntpc.edu.tw/mediafile/491/news/19/2013-1/2013-1-30-11-33-15-nf1.pdf
(臺北市新興國中謝勝隆至日本考察後有感)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