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作為訊息傳遞、教育大眾的媒介,在當代社會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受惠於科技的發展和普遍化,現代公民除了被動的接收資訊外,更可以主動組織訊息,向外傳播,資訊來源日益多元,卻也趨向紛雜,媒體素養的培養因此成為當務之急。英國、加拿大、澳洲、美國、日本都已將媒體教育涵納於正式教育體制中,我國國民教育上亦涵括媒體素養的紮根,臺灣媒體素養教育的開展已有相當時日,但在教育政策上尚有概念與實務面的問題。
媒體素養教育的意涵
媒體素養教育以公民為教育對象,旨在「培養全民具備思辨與產製資訊,以成為形塑國家與社區文化品味的媒體公民」,含括面向十分廣泛,包含增加電視、網路等不同媒介性質的認識和近用、促進對於文本產製過程的認識、獨立產製的能力以及理解與批判資訊內容;其中,教育部針對在學學生發展在正式教育體制中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
臺灣的媒體素養教育發展
教育部於民國九十一年提出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強調媒體教育的重要,並指出未來課程規劃、師資培育的政策方向,展現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視與推動的決心;九十七年委託世新大學推動「國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納入學校、媒體、非營利組織共同參與,凝聚資源,擴大影響力,並企圖整合傳播與教育領域,邀請具國中小教學實務經驗的老師研擬更為適切的教學方法,九十九年則進一步將媒體素養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媒體素養教育推行的困境
首先,媒體素養教育指涉的範圍仍不明確,究竟是強調媒體作為實踐公民權的公共領域,或是著重使用媒體、產製文本的能力,還是關注媒體文本反映出的意識形態,抑或兼顧各層面,尚無定論,造成教育實務上的分歧。
其次,目前大多仍以電視做為媒體教育的焦點,相對忽略其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教學的廣度有所侷限。
此外,也由於媒體素養涵容的範圍未定,因此在教學指標、學生應具備能力指標的建立上,仍不夠完整、全面,無法給予教師確切的教學內涵,也難以判定教學成效優劣。
現代媒體的型態和內容都是百家爭鳴,在資訊爆炸和商業性媒體興盛的時代,媒體素養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但在概念上仍有待釐清,實務上亦須發展出規範更為完整、方向更明確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參考資料:
白佳麒,2005,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第四階段能力指標與課程發展雛議,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傑華、白亦方,2012,媒體素養教育與課程實踐歷程之再思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15 (1),頁1-34。
更多資訊資源:
2002年 教育部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媒體素養教學資源網
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由世新大學媒體識讀教研中心承辦,整合校內外「傳播領域」及「教育領域」之各項教學資源 ( 請見下圖 ) ,共同探討媒體素養教育之內涵,並發展適用於中小學之媒體素養教材及教法,提升中小學教師與學生之媒體素養教育。
每期電子報上針對不同面向的媒體素養有許多專題報導,可以去看看自己有興趣的專題。
2011年電子報、2010年電子報、2008&2009年電子報
另外,這個網站也整理了一些媒體素養的影音,如果教材設計裡有需要就可以來這裡找。
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
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生活各個層面都面臨了挑戰與衝擊,「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為了因應網路對青少年所帶來的各種影響與現象,提供了「家長Q&A、網路禮儀、網路交友、網咖現象、網路沈迷 、網路遊戲、網路安全、網路交易、網路法律」等主題文章、設計教案、撰寫專文、以及發行電子報…等等,並希望透過網路傳遞訊息,幫助瀏覽者進一步地了解青少年與孩子的網路世界,協助他們養成「安全、合理、合宜、合法」的態度與使用行為,以適應數位社會。本站由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承辦。
教材寶庫、電子報、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資源
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由官方頒發媒體新聞獎,過去在台灣社會被視為常態,但新聞媒體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監督政府,由政府頒獎鼓勵新聞媒體,實非恰當。前新聞局長蘇正平任內遂決定廢除官方所頒發金鐘獎、金鼎獎中之新聞獎項,並奔走號召企業界共同捐助成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並由創會董事們共推台灣傳播教育界大老政大退休教授徐佳士先生擔任創會董事長。期待能以符合第四權邏輯的民間新聞獎新風貌,取代過去難免威權政治殘餘的官方新聞獎舊格局。
解嚴以來,台灣社會民主化工程進展迅速,但報禁解除、總統直選,甚至政黨輪替這些大事件,若缺乏結構性的社會深化過程,在脆弱根基上,民主化進程將荊棘滿佈,甚至可能面臨倒退的危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努力以強化媒體專業倫理來鞏固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第四權,應可視為台灣社會推動民主化之整體努力的一個重要部分。
教學經驗分享(雖然中學教育不多,但仍可參考)、報紙當教材、媒體素養文獻(此處有許多和中學教育相關者)、媒體素養論文、傳媒線上課程
媒體識讀推廣中心
鑑於電視對兒童認知發展與人際關係的重要影響,以及國內兒童媒體識讀教育的匱乏,財團法人電視文化研究基金會於民國八十一年八月成立,其會務包括針對各種電視文化現象進行觀察分析、 提出實質建言、將研究結果出版成書及成立觀眾申訴等等,為閱聽人心目中理想的電視環境努力。
民國八十九年五月因深知媒體的影響力及媒體識讀教育之重要性,改組為「財團法人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並成立「媒體識讀推廣中心」,期望藉此全面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相關工作,提昇國內兒童媒體素養,進一步培養國人成為具分析、評估、批判媒體內容能力的閱聽人。
電子報有豐富又深入的專題報導,但是需要一個一個點進去看。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1988年初台灣解除報禁,1993年繼而先後開放廣播頻道和有線電視,台灣平面、電子媒體數量自此快速增長,但也因而造成媒體業惡質競爭、亂象叢生,傳媒內容品質每下愈況,當時國內並無任何由民間發起的媒體觀察與監督組織。
有鑑於此,當時的台大法律系教授賀德芬結合學術界、新聞實務界等十幾位人士於1999年6月21日,發起籌備「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並於9月21日正式成立,定名為「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媒觀」),成為台灣第一個媒體觀察的非營利組織,由賀德芬擔任首屆董事長,並以「維護新聞自由、落實媒體正義、促進媒體自律、保障人民知之權利」為成立宗旨,展開媒體觀察與監看、優質電視節目評鑑,並結合民間機構及專家學者組成「全民共ㄍㄨㄢ聯盟」,共同評鑑各類電視節目,為媒觀發展奠下基石。
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資料、新聞正確性教室
PeoPo公民新聞平台
以目前的民主機制而言,社會的確存在不計其數的媒體與專家,提供每個個體決策與判斷的資訊依據;個人也擁有不可剝奪的投票權利,選出為自己操持政務的民意代表、政府官員。但不爭的事實是,在社會的巨大身影下,個人形同侏儒,所謂的群體更往往只是少數人的化身。
網際網路無可限量的正面價值之一,也是它對民主意涵的鉅大貢獻,就是獨立的公民個體可以藉由網路的參與及分享,建構一個充分自主又富涵群力的新公民社會。 PeoPo 的成立,正是此種新群眾運動思維下的產物。
媒體觀察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