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轉貼] 為什麼學生在課堂上總是靜悄悄?--從文化角度探討學生提問及回答教師問題之研究 / 國科會

上午9:40

全文轉貼自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16684&ctNode=1637&mp=1
        教育理論與實務非源自真空,必受其文化影響。引進他國理論與實務時,如未考慮其孕育發展的文化脈絡,將導致「橘踰淮為枳」,水土不服的現象,不但無法解釋我國的現象,也無法解決我國的問題。因此文化如何影響教育、教、學是個重要且值得關注的議題。
        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研究團隊從文化角度探討學生在上課提問及回答的情形,研究顯示在西方人的眼光中,華裔學生在課堂上大都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課堂上非常安靜、鮮少參與討論,也鮮少問老師具挑戰性的問題。國內調查顯示大學教師較常採用的講述法,學生認為幫助較小;較少採用的師生問答互動教學,反而學生認為幫助較大。
        此外,學生認為上課回應老師的提問以及問問題能夠留給老師好印象。然儘管師生互動教學對學生幫助較大,課堂提問與回答能留給老師好印象,但學生在課堂上卻總是沉默不語,形成相互矛盾的現象。
        為什麼學生在課堂上總是靜悄悄,從我國文化脈絡可以從學習模式及面子兩個角度探討。在學習模式上,「教」的意涵是「上所施,下所效」,加上「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因此教師是知識來源,是唯一的標準答案,學生的職責就是透過記誦、練習,努力吸收教師的教誨,不強調提問與回答。在面子方面,學生回答與提問意願會受「人際關係網絡中他人對自我評價」的影響。當個人察覺到會丟面子時,會採取避免丟面子的行動;當察覺到會增加面子時,會採取增加面子的行動。
        本研究主要發現為:1. 大學生修課經驗常是背誦教科書內容與練習考古題,以通過考試,但在找證據支撐自己論點的思辨與探究能力較為薄弱。2. 面子是預測學生回答意願的重要因素。不論是個人自由舉手回答或是在小組討論後回答的情境,愈擔心丟面子者,回答意願愈低;愈覺得會增加面子者,回答意願愈高。3. 個別回答與小組討論在安全感上有差異。比起個別回答,學生覺得小組討論後再回答,較有安全感。安全感愈強者,回答意願愈高。
        如果教師希望在課堂上學生回答與提問,本研究建議以下策略:1. 學習模式的過渡:中小學學習多以記憶、練習為主,與大學學習需要思辨、探究產生斷裂,因此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2. 營造安全感的學習環境:提出無標準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學生只要經過思辨,提出言之成理的論述皆可接受。3. 面子因素的考量:為避免丟面子及增加面子,可採取匿名或小組討論方式。
        我國學習模式的優勢是學生透過記憶及練習,吸收知識,學識基礎紮實,這可從我國學生多次國際學術評比如TIMSS及PISA整體表現優異或可為證,提供了代工所需人力。但未來發展需要創新人才,需要思辨與探究的能力,我國學生在TIMSS及PISA評比高層次能力表現較差,說明我國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較弱,因此透過提問與回答,培養思辨與探究能力至為重要。值此國際化的時代,不能故步自封。
        然直接將西方理論移植到我國,不但無法解釋我國的現象,亦無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引進西方理論時,一方面須了解孕育發展出這樣理論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需考量我國文化脈絡的特殊性,加以修正,才能建構出符合我國文化土壤的理論來解釋現象,也才能「對症下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