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轉貼自CASE PRESS
文 / 沈清楷
在台灣常被視為無用之學的「哲學」,在法國卻是大學會考的科目,每年的命題更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從法國的高中哲學教育,我們得以重新省思,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取得社會的入場券,還是一種完備自我的途徑?
思想洗禮,一代復一代
每年六月法國在升大學的高中會考期間,各大報總有個重頭戲,就是沸沸揚揚地預測當年的哲學題目是什麼?網路上甚至有許多付費網站和社群,告訴學子如何寫一個哲學申論題。就像所有考試一樣,這段時間學子們處在高度壓力之下。題目一旦揭曉,學生便得從早上8點考到中午12點。
這些考題依學科性質分為文學、科學、經濟與社會、專業技術四組,每組有三題,其中兩題申論,一題是文本解釋。法國各個報章雜誌、電視廣播往往大張旗鼓地請來學者、教師,激情而理性地評論考題或提供解題服務,在社會上掀起一連串討論。
這些題目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除了比寫作技巧和理性的論證之外,再來就是競爭年輕心靈的深刻程度。在這段期間,哲學家的幽靈不斷出沒在報章雜誌上, 被引用也被批判。這個時刻,不僅是對法國青年學子的思想考驗,也刺激著成年人的公民意識,去反思、質疑當下的處境,企圖尋找存在的最佳出口與可能性。台灣 熟悉的沙特、西蒙波娃、傅柯、德勒茲、德希達、阿宏等法國哲人,在青少年時期都必須參加這個哲學會考,在他們年輕的歲月中,同樣也不停地穿梭在哲思的時光 隧道中。
年復一年,新世代的學子們就這樣閱讀著前輩哲學家的文本,一起進行思想的試煉。這令人好奇的景觀,來自於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傳統。
哲學教育,無分階級
受到天主教耶穌會開辦中學的啟發,法國從十九世紀拿破崙第一帝國時期開始,便將哲學被列為中等教育的必修科目。拿破崙恢復了大革命所推翻的大學體 制,並於1808年確立了高中會考制度。要進入大學的候選人必須年滿16歲,並且需通過一連串希臘、拉丁文學作家、修辭學、歷史、地理和哲學的口試測驗。 史上第一次測驗於1809年舉行,當時有31位候選人通過測試,大部分是布爾喬亞階級的子弟。現在每年大概有65萬名高中生(普通類約33萬,技術類32 萬)參加測驗。
現今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目的並非培養哲學家,也不將對象限制在所謂的大學及同級的高等教育框架中,它更偏向普羅大眾而不是少數菁英,儘管哲學教育對 一波波蓬勃的法國思潮功不可沒。對法國而言,將哲學教育納入國家體制,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出能夠自由思考、具有批判能力的人。因為這個目的,哲學自由思 考的精神才不會在公民培育的落實過程中,簡單地淪為缺乏反思的道德教育,或是成為國家為了統治、馴化人民的意識形態灌輸工具。當然在歷史上,也不乏國家以 哲學之名,進行思想控制的例子。
那麼,此種高中哲學教育制度,是如何透過思辨的學習,來提升公民的集體素質?
培養思辨,觀念經典並進
首先,要培養「思緒清晰」的公民,必須避免學院百科全書式或過於博學式的教學所帶來的龐雜。從哲學課程的類別而言,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重點可分為 「觀念」與「作者」兩種。在觀念方面,「普通會考類別」主要探討主體(自我認識)、文化、理性、現實、政治與道德等概念;而「專業技術會考類別」則涉及文 化、真實與自由等三種概念。透過這些基本概念,再擴大延伸出其他如平等、感覺、欲望、語言、宗教、表現、國家或義務等觀念的思考。
除了觀念之外,學生們也須研讀作家或哲學家的作品,畢竟閱讀這些作品對於瞭解哲學是很重要的。課程提供了一份會考範圍的清單,裡面共有57位作者, 從時期來分,可分為「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從柏拉圖到奧坎,共15位作者)、「現代」(從馬基維利到康德,共18位作者)和「當代」(從黑格爾到傅柯, 共24位作者)等三個時期。除了古代到中世紀很難用現代國家的概念來區分外,現代、當代兩個時期的42位作者中,有19位是法國人、10位是英國人或以英 文著作、9位德國人,以及4位歐洲其他國家的作者。
雙向教學,回應真實社會
清單上有這麼多哲學家,並非是要學生完全熟悉每個人的著作生平,及哲學學院的專門分析。法國哲學教育重視「基礎」,希望學生可以對哲學基礎──文化 與理性思考──有所認識,因此教育首重「個人思考」,但定調是雙向的,老師教學時只是根據上述「觀念及作者」的課綱。因此哲學教材是「一綱多本」,在哲學 課上,教師們有選擇讀本的自由,不過這是從擬定的作者名單中挑選出來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歷史式地陳述任何學說或簡化地介紹哲學概念,也不能主觀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透過對普遍性的探索,認識歷史上偉大哲 學家的提問,由此客觀地架構出對哲學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掌握個人思考、提高表達的組織能力。因此哲學教師上課時,必須將教學內容內化、 並拿自身的思考來舉例,如此才能讓學生藉由思考與行動去「回應」生活、人群、社會所發生的一切。許多法國哲學家也是從高中教學過程,成為「介入」的哲學 家。如此一來,高中「哲學」就不會始於「高深」,而是始於概念澄清,在進行推論後落實於寫作中。如前文所述,學生在課堂上要學的是論文寫作與文本的解釋, 哲學會考便是以這兩項能力作為判斷標準。
運用概念,引領具體行動
在法國高中的第三年不僅哲學是必修,法國教育部甚至要向下普及。例如從2011年起,法國教育部希望從高二甚至高一就把哲學納入必修課程,就有人反 對,認為哲學學科可能變成一種意識形態控制。但就上述課綱的制度設計來說,可能是多慮了,因為這種多元課綱的開放性,反而讓全面性的思想控制變得不可能; 而且,哲學在某個程度上儘管確實困難,但它對於年輕靈魂在思辨上的啟發,卻極為重要。
廢除高中哲學科目的聲浪時有耳聞,也許因為艱深、或是相對於自然或技術學科而言,哲學似乎顯得不夠實用,不過此時總有人出來捍衛哲學的重要性,並提 出如何以平易的語言來教授哲學。例如十九世紀的庫贊(Victor Cousin)、二十世紀的德希達等人,他們擔心國家力量的介入廢止,不僅扼殺國民素質的提升、弱化整體自由思辨的風氣,也可能造成文化斷層以及讓價值判 斷過於偏向實用取向,讓思考只剩下功利考量。
當然哲學作為一種考試時,許多學生會基於「實用」的觀點來看待,認為會考之後,這個學科便「用不到」了,因此不明白為何要花這麼多力氣學習。但法國 哲學教師或高中生家長協會,大都認為哲學是個可以與時並進的科目,透過哲學可獲得較全面的思辨能力,探討各種議題,無論是政治、社會、或個人情感的層面。 因為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都有賴於觀念的建構,同時也都是個人與集體行動的重要裝備。
文化運動,滲入常民生活
哲學變成法國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歸功於法國外交部積極對外宣傳哲學家豐沛的思想外,也是因為它從學院散播到群眾中,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哲學術語不僅是許 多學科共享的語言,也表現在公民參與的過程中:坊間有不少哲學概論雜誌,顯示哲學讀物出版的興盛;在咖啡館中,也有相當普及的哲學討論活動,又稱為「哲學 咖啡館」(Café Philo);另外還有平民大學(Université populaires)和廣電媒體上的哲學對話。
許多「哲學咖啡館」往往會排一個時段,由哲學家和一般公民一起討論價值的問題;而在平民大學方面,最著名的應該是法國哲學家歐斐 (Michel Onfray)每年暑假固定在巴黎西邊的Caen平民大學中講授給一般人聽的哲學課程;就廣電媒體而言,則有法國文化廣播電台(France Culture)周一到周五每天一小時、法國文化台(Arte)每周日半小時的哲學節目。甚至,法國的老師還實驗性地將哲學帶入三至四歲的托兒所當中,讓 小朋友在牙牙學語的階段,試著去表達他們的想法。由此可見,哲學在法國文化中,已成為整體社會共同營造出的氛圍。
迷思纏繞,愛智種子難萌芽
在台灣,哲學被視為「艱深」、「不知所云」,人們往往質疑念哲學「可以當飯吃嗎?」,或是認為「念了會讓人自殺」、「念了可能會去算命」……。台灣 的哲學教育目前還停留在少數大學有專門哲學系所,或將哲學放在通識課程的階段,高中的哲學教育幾乎全無,也許某些公民課程略為涉獵,但僅止於文化上的興 趣,很少像法國一樣從「觀念、作者」的課綱目標來刺激學生自由思考。許多人文社會學科,一旦進入更高深的領域,必會碰觸該學科的專業哲學領域,可惜一般大 學連哲學基礎課都尚未普及。
儘管有民間團體如青平台基金會舉辦的「Café Philo-哲學星期五」積極在北、中、南舉辦與時事結合的哲學對話,或是從事兒童哲學教育的毛毛蟲教育基金會,企圖從小培養孩子自由思考的習慣。但這些都只是一種倡議,儘管重要,卻都不是體制內的教育。
有人或許會辯稱台灣在中學教育也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必選」課程。有部分優秀的國文老師,會將價值思考與批判帶入課程中,在語文學習之餘充實 課程內容。然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教學時數僅有一小時,培養思辨批判能力並非它的目標,只是側重在語言能力培養,以及再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若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只強調四書,侷限於單一文化、缺乏不同文化思想參照時,對培養台灣現代公民「多元、自由」的思辨能力仍然相當有限。
融入在地,提升公民素質
相較起來,法國中學哲學教育最大的特色還是在於其「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因為哲學教學 的目的不是教條陳述,而是找出問題的癥結,著重自我思考的養成。至目前為止,法國並非歐洲唯一在中學就提供哲學教育的國家,其他像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便把哲學列為必修,德國、瑞士、瑞典則列為選修,中學哲學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台灣我們無法照單全收,但可以從中思考,如何在高中階段從體制內提倡哲 學教育。
台灣目前雖然在中學階段沒有任何哲學課程,但若能階段性地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轉化成更開闊的「文化基本教材」,增加時數、與語文類脫鉤,並與整 體的高中公民教育進行配套,再將哲學的邏輯、價值等融入其中,或許能讓高中生受到更多文化、思想的刺激,培養多元視野下的獨立思考。另外,哲學也需要跟在 地議題結合,回到自身的存在處境。換言之,未來要邁向一種本土哲學教育,才能讓哲學思考的普遍抽象層次「回到具體」,當哲學與所處環境結合,思考和行動才 會變成一種內在的需要。哲學教育首先應讓公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個人」,當我們去談國家整體公民素質的提升,也才得以可能。
–
參考文獻
- « L’enseignement scolaire de la philosophie en France », Mark Sherringham, La revue de l’inspection générale 03, pp. 61-66.
- « L’enseignement de la philosophie en seconde expérimenté à la rentrée 2011 », Le Monde, 18/11/2010
http://www.lemonde.fr/societe/article/2010/11/18/l-enseignement-de-la-philosophie-en-seconde-experimente-a-la-rentree-2011_1441747_3224.html
- « Splendeur et réalité du baccalauréat», Article Larousse. http://www.larousse.fr/encyclopedie/article/Splendeur_et_r%C3%A9alit%C3%A9_du_baccalaur%C3%A9at/11006482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專欄] 從法國哲學教育看台灣
文 / 江玉菁
近來台灣部分哲學研究者積極推廣高中哲學教育,透過觀察歐洲的中學哲學教育,反思台灣實施哲學教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舉凡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在中學皆開設哲學相關課程,其中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把哲學列為必修課。義大利主要在「思想史」課程中介紹哲學史某些內容;西班牙的哲學課分兩年進行,第一年是公民教育,第二年是哲學史;法國的哲學教育更是歷史悠久且備受重視。
自1808年起,法國每一名高中三年級生皆必須修習哲學課,並且必須通過哲學會考(滿分為20分,10分以上及格)才能進入大學。在一年的哲學課程中,法國高中生認識從古希臘到當代的思想巨人,但課程內容並非哲學史。老師與學生透過哲學家的思辨過程,討論各種概念,例如:理性、信仰、主體性、正義、自我、國家等概念。
法國學生升入高中以後,就開始分科上課,根據個人的愛好和專長選擇文科、經濟科或者理工科。無論是哪一科的學生,上了三年級,哲學都是必修課,文科的學生每周要上7個小時的哲學課,而經濟科和理科的學生也分別要上4個和3個小時的哲學課。
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通常在6月中旬,簡稱bac (baccalaureat)。大學錄取是依據高中畢業會考成績。法國的高三分人文、理工、經濟社會組。每科的哲學會考都有三題,三題中任選一題作答。2012年的題目是:
人文組:
1.工作可以讓我們獲得什麼?
2. 所有信仰是否都與理性處於對立?
3.請試著評論斯賓諾莎的(Spinoza)作品「神學政治論」(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片段。
理工組:
1.若國家不存在,我們是否能夠更自由?
2.我們是否有追尋真相的必要?
3.請試著評論盧梭作品「愛彌兒」片段。
經濟社會組:
1.工作的價值,是否只在於「有用處」?
2.自然出現的慾望是否可能存在?
3.請試著評論巴克萊(George Berkeley)的作品「被動服從」(De l'obéissance passive)片段
這樣的考題沒有標準解答,甚至連哲學家之間也沒有一定的共識。法國教育部頒發的課程大綱明訂,哲學課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教育當局為了避免填鴨式教育,不讓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死背大綱,高中會考的題目一向都很靈活,不會出一些瑣碎的問題。
哲學教師的任務,在於幫助學生「學習哲學思考」(apprendre à philosopher),哲學知識的傳授是其次。如果將哲學教育定義為「傳授哲學知識」,那麼哲學課程就會被設計為:透過背誦哲學經典,清楚地陳述某些出沒於哲學史的概念,並讓學生據此練習寫作。但哲學教育並非為了培養哲學專業工作者,而是培養思辨能力。
哲學,是在思想的變與不變中、在與人性有關的基本概念與問題中,將看似確定的概念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釐清概念的定義,將概念重新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並建構論證(argumentation)的過程。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目的在於讓學生發展問題化問題,質疑固有的思想,形成問題意識,就主題的正反面進行論證。這是包含閱讀、寫作與論辯的綜合能力。與其說學生從哲學課習得「哲學家說了什麼」,不如說他們實際參與了哲學的創造過程。因此,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哲學包含豐富的知識;哲學理論的記憶檢定,因為思考哲學問題更需要的是創造力。
法國政府不希望哲學教育與現實脫節——既然哲學是思考與人性有關的基本問題,哲學教育當然可以納入經濟、科學、政治等議題,以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及公民視野。他們在哲學課學會獨立思考,運用理性判斷的批判自由,並練習運用理性,了解世界的經濟、社會、文化、倫理各個面向的複雜結構,進而參與公共辯論,共同決定社會的發展。哲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避免公民在參與公共事物時,停滯在素樸的喜惡直覺上,而能思考政策的合理性,評估政策的得失。當一個國家的公民多具備將具體事物理論化的能力時,政治人物或社會運動者對公共政策的權威性將會被降到最低——他們必須用合乎科學的主張說服大眾,不可能採取愚民政策。
反觀現今的台灣,不只缺乏哲學的傳統,更缺乏哲學教育的土壤。社會普遍對哲學充滿誤解,學生往往認為哲學與生活無關,加以課堂師生共同辯論互動的風氣並不興盛,若以目前此種想像推測,即便成功將哲學納入中學課程,也只不過是增加一門記憶負擔罷了。因此,哲學教育的推動者並非鼓吹直接引進哲學課程,更非暗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改頭換面便重新上市,而是呼籲我們必須對教育的目的重新定位。
最後,西方哲學思想是否能直接移植到台灣?以及中國傳統思想是否合於當代?這都是必須審慎評估的問題。我們不需要一味推崇西方,也不必固守傳統思想,而是要依台灣的社會現況逐步調整、設計適合的哲學課程,推廣哲學的精神。
教育是為了使學生思考本土的當代議題,是為了培養公民所需的人文素養。在驚嘆法國哲學會考所展示的思想、文化高度時,台灣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育樂於參與公共議題的公民。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哲學考試的補習可能?
哲學課程在法國高中教育的位置與份量
近來台灣部分哲學研究者積極推廣高中哲學教育,透過觀察歐洲的中學哲學教育,反思台灣實施哲學教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舉凡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在中學皆開設哲學相關課程,其中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把哲學列為必修課。義大利主要在「思想史」課程中介紹哲學史某些內容;西班牙的哲學課分兩年進行,第一年是公民教育,第二年是哲學史;法國的哲學教育更是歷史悠久且備受重視。
自1808年起,法國每一名高中三年級生皆必須修習哲學課,並且必須通過哲學會考(滿分為20分,10分以上及格)才能進入大學。在一年的哲學課程中,法國高中生認識從古希臘到當代的思想巨人,但課程內容並非哲學史。老師與學生透過哲學家的思辨過程,討論各種概念,例如:理性、信仰、主體性、正義、自我、國家等概念。
法國學生升入高中以後,就開始分科上課,根據個人的愛好和專長選擇文科、經濟科或者理工科。無論是哪一科的學生,上了三年級,哲學都是必修課,文科的學生每周要上7個小時的哲學課,而經濟科和理科的學生也分別要上4個和3個小時的哲學課。
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通常在6月中旬,簡稱bac (baccalaureat)。大學錄取是依據高中畢業會考成績。法國的高三分人文、理工、經濟社會組。每科的哲學會考都有三題,三題中任選一題作答。2012年的題目是:
人文組:
1.工作可以讓我們獲得什麼?
2. 所有信仰是否都與理性處於對立?
3.請試著評論斯賓諾莎的(Spinoza)作品「神學政治論」(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片段。
理工組:
1.若國家不存在,我們是否能夠更自由?
2.我們是否有追尋真相的必要?
3.請試著評論盧梭作品「愛彌兒」片段。
經濟社會組:
1.工作的價值,是否只在於「有用處」?
2.自然出現的慾望是否可能存在?
3.請試著評論巴克萊(George Berkeley)的作品「被動服從」(De l'obéissance passive)片段
這樣的考題沒有標準解答,甚至連哲學家之間也沒有一定的共識。法國教育部頒發的課程大綱明訂,哲學課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教育當局為了避免填鴨式教育,不讓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死背大綱,高中會考的題目一向都很靈活,不會出一些瑣碎的問題。
哲學教師的任務,在於幫助學生「學習哲學思考」(apprendre à philosopher),哲學知識的傳授是其次。如果將哲學教育定義為「傳授哲學知識」,那麼哲學課程就會被設計為:透過背誦哲學經典,清楚地陳述某些出沒於哲學史的概念,並讓學生據此練習寫作。但哲學教育並非為了培養哲學專業工作者,而是培養思辨能力。
哲學,是在思想的變與不變中、在與人性有關的基本概念與問題中,將看似確定的概念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釐清概念的定義,將概念重新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並建構論證(argumentation)的過程。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目的在於讓學生發展問題化問題,質疑固有的思想,形成問題意識,就主題的正反面進行論證。這是包含閱讀、寫作與論辯的綜合能力。與其說學生從哲學課習得「哲學家說了什麼」,不如說他們實際參與了哲學的創造過程。因此,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哲學包含豐富的知識;哲學理論的記憶檢定,因為思考哲學問題更需要的是創造力。
法國政府不希望哲學教育與現實脫節——既然哲學是思考與人性有關的基本問題,哲學教育當然可以納入經濟、科學、政治等議題,以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及公民視野。他們在哲學課學會獨立思考,運用理性判斷的批判自由,並練習運用理性,了解世界的經濟、社會、文化、倫理各個面向的複雜結構,進而參與公共辯論,共同決定社會的發展。哲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避免公民在參與公共事物時,停滯在素樸的喜惡直覺上,而能思考政策的合理性,評估政策的得失。當一個國家的公民多具備將具體事物理論化的能力時,政治人物或社會運動者對公共政策的權威性將會被降到最低——他們必須用合乎科學的主張說服大眾,不可能採取愚民政策。
反觀現今的台灣,不只缺乏哲學的傳統,更缺乏哲學教育的土壤。社會普遍對哲學充滿誤解,學生往往認為哲學與生活無關,加以課堂師生共同辯論互動的風氣並不興盛,若以目前此種想像推測,即便成功將哲學納入中學課程,也只不過是增加一門記憶負擔罷了。因此,哲學教育的推動者並非鼓吹直接引進哲學課程,更非暗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改頭換面便重新上市,而是呼籲我們必須對教育的目的重新定位。
最後,西方哲學思想是否能直接移植到台灣?以及中國傳統思想是否合於當代?這都是必須審慎評估的問題。我們不需要一味推崇西方,也不必固守傳統思想,而是要依台灣的社會現況逐步調整、設計適合的哲學課程,推廣哲學的精神。
教育是為了使學生思考本土的當代議題,是為了培養公民所需的人文素養。在驚嘆法國哲學會考所展示的思想、文化高度時,台灣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育樂於參與公共議題的公民。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哲學考試的補習可能?
哲學課程在法國高中教育的位置與份量
By:
台大教育學程學會
On
晚上9:53
[中學教育新聞] 2013/3/24-2013/3/30
「保6年」 私立國中報考火熱
3月份成了國中私校考季,根據台中市教育局統計,全市今年要升國一的學生約3萬人,私校報名逾兩萬人次,私校熱讓學生與家長熱昏了頭,12年國教實施在即,多數家長認為私中有直升優勢,且高中學費拉平,才造成一股私校熱。
涉弊高中職 獲教育優質認證遭批
教育部昨天公布通過優質高中職認證名單,共447校通過,達全部高中職的9成。但通過優質認證名單,出現去年發生大學申請入學竄改成績弊案的台南私立港明高中,以及無預警裁班的台北市私立喬治高職,全國家長聯盟直批,無法接受這樣的認證品質。
「優質高中職」港明、喬治 教部重審
教育部前天公布優質高中職認證名單,去年發生大學申請入學竄改成績弊案的台南私立港明高中,及無預警裁班的台北市私立喬治高職也通過認證,公信力被質疑。
教部:高中職教師退休 改為85制
公教人員退休制度改革,國中老師退休擬從105年起逐步改為85制,但高中職教師卻將改為90制,得更晚才能退休。不滿受到差別待遇,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擬發起抗議。
基北區特招類PISA 「補教一年商機30億」
基北區明年特色招生擬採用類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考題,多位立委昨天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中指出,這種考題「高中老師不會出題、國中老師不會教,」類PISA將「累」死師生,反倒是補習班成最大贏家,商機一年上看卅億元。
新竹教育界參訪布魯塞爾「未來教室實驗室」
受新竹縣政府委託,新竹教育大學陳惠邦校長率該校教授及新竹縣政府教育處、新竹縣市中小學校長等一行26人於3月20日上午前來布魯塞爾參訪歐盟「未來教室實驗室」,以了解最新資訊及通訊科技在未來教育上的運用,作為臺灣雲端教育應用於教室的參考。
美國學校視品格教育為提升學生成績利器
許多學校行政主管意識到一度被認為浪費每天寶貴上課時間的學生品格教育實際上可以幫助學生有更好的學習表現。越來越多的研究肯定品格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也目睹這類正面價值觀念轉化為學校風氣之後學生表現的差異。
中國家長為改變孩童的行為 撒謊的機率甚過於美國家長
商業雜誌「富比士」(Forbes)網站文章引述一項刊登在「國際心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的研究報告顯示,98%的中國父母承認在教養小孩的過程中,會對小孩說謊。
英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後輔導政策簡介
英國政府對教育的基本政策為「每個小孩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根據Children Act 2004法案,英國政府對於兒福政策必須積極介入保護(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主管機關有與地方形成合作夥伴關係的義務。由於基本政策為「每個小孩都重要」,因才施教(personalised learning)一直是英國教育部施政的重點。
3月份成了國中私校考季,根據台中市教育局統計,全市今年要升國一的學生約3萬人,私校報名逾兩萬人次,私校熱讓學生與家長熱昏了頭,12年國教實施在即,多數家長認為私中有直升優勢,且高中學費拉平,才造成一股私校熱。
涉弊高中職 獲教育優質認證遭批
教育部昨天公布通過優質高中職認證名單,共447校通過,達全部高中職的9成。但通過優質認證名單,出現去年發生大學申請入學竄改成績弊案的台南私立港明高中,以及無預警裁班的台北市私立喬治高職,全國家長聯盟直批,無法接受這樣的認證品質。
「優質高中職」港明、喬治 教部重審
教育部前天公布優質高中職認證名單,去年發生大學申請入學竄改成績弊案的台南私立港明高中,及無預警裁班的台北市私立喬治高職也通過認證,公信力被質疑。
教部:高中職教師退休 改為85制
公教人員退休制度改革,國中老師退休擬從105年起逐步改為85制,但高中職教師卻將改為90制,得更晚才能退休。不滿受到差別待遇,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擬發起抗議。
基北區特招類PISA 「補教一年商機30億」
基北區明年特色招生擬採用類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考題,多位立委昨天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中指出,這種考題「高中老師不會出題、國中老師不會教,」類PISA將「累」死師生,反倒是補習班成最大贏家,商機一年上看卅億元。
新竹教育界參訪布魯塞爾「未來教室實驗室」
受新竹縣政府委託,新竹教育大學陳惠邦校長率該校教授及新竹縣政府教育處、新竹縣市中小學校長等一行26人於3月20日上午前來布魯塞爾參訪歐盟「未來教室實驗室」,以了解最新資訊及通訊科技在未來教育上的運用,作為臺灣雲端教育應用於教室的參考。
美國學校視品格教育為提升學生成績利器
許多學校行政主管意識到一度被認為浪費每天寶貴上課時間的學生品格教育實際上可以幫助學生有更好的學習表現。越來越多的研究肯定品格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也目睹這類正面價值觀念轉化為學校風氣之後學生表現的差異。
中國家長為改變孩童的行為 撒謊的機率甚過於美國家長
商業雜誌「富比士」(Forbes)網站文章引述一項刊登在「國際心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的研究報告顯示,98%的中國父母承認在教養小孩的過程中,會對小孩說謊。
英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後輔導政策簡介
英國政府對教育的基本政策為「每個小孩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根據Children Act 2004法案,英國政府對於兒福政策必須積極介入保護(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主管機關有與地方形成合作夥伴關係的義務。由於基本政策為「每個小孩都重要」,因才施教(personalised learning)一直是英國教育部施政的重點。
By:
台大教育學程學會
On
晚上9:34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轉貼] 簡報怎麼教?臺大電機這麼教!/ 葉丙成
本文轉貼自葉丙成老師的部落格
這裡有葉丙成老師在TA實務工作坊傳授的簡報達人速成密技
這是葉丙成老師的老師的演講--21 Things I've Learned About Teaching
冷冽的12月底,龍安國小某班的早自習,碩一黃冠彰同學正在台上跟小朋友講解LCD成像與RGB三原色的原理。冠彰哥哥在跟小朋友介紹完三原色可以搭配出任何顏色後,突然說起故事來:有天魯夫(漫畫「航海王」主角、「天龍國」一詞源起)跟夥伴在偉大航道中遭遇著名怪獸皮卡丘(口袋怪獸/神奇寶貝主角)。皮卡丘最怕黃色的光砲,可是魯夫手邊只有紅色跟藍色光砲,請問小朋友怎麼辦?小朋友們馬上七嘴八舌的說:「將紅色光砲跟藍色光砲一起啟動,便可以合成出黃色光砲打飛皮卡丘!」。冠彰哥哥誇獎小朋友真是太棒了。此時,突然出現一個稚嫩的聲音:「可是皮卡丘很可愛ㄟ,幹嘛打飛牠啦!」。
這是電機系課程「科技簡報製作與表達」的場景之一。這門課是少有的以體驗式教學讓同學學習簡報重要概念的課程。之所以開授此課程,其實源自於10年前我在密西根大學教書時所感受到的震撼。當時是我念博士的第四年,系上有門課因老師出缺而請我教授。在那門課,我在學生期末專題報告的時候,發現每組學生投影片跟簡報都非常專業。美國學生大多比亞洲學生表達能力好,這是我早已知道的。可是每一位都這麼專業?這著實嚇到我了!我忍不住詢問相熟的美國學生為何大家簡報都這麼好?這麼專業?
他跟我說,因為有個必修課「Technical Communications」教他們怎麼做簡報,並要求每位學生跟自己當學期某個課程的學期專題簡報連結,一併作為該課程的期末成果。聽了之後,我十分震撼!也不住的感嘆美國頂尖大學教育實在領先臺灣許多。當臺灣的大學教育多半著重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訓練時,美國大學已體認到工程師只懂專業是不夠的,簡報與溝通技巧必須列為必修加以鍛鍊。當時我暗自告訴自己:如果有一天能回臺灣教書,我一定要推動簡報與溝通的訓練。因為就像美國領先臺灣一樣,我認為這種軟技巧(soft skills)將是我們臺灣年輕人與大陸及亞洲各國年輕人競爭的重要關鍵!
構思
2005年回臺大任教後,因同時開授數個電機專業課程,所以開設簡報課的念頭遲遲無法付諸實現。期間,我常在某些專業課程中,以一週3小時的講演時間跟同學講授簡報的重要觀念,學生反應都非常好。但是,我發現到一個問題。例如我在講演時常告訴同學eye contact非常重要,眼神閃爍或是不看觀眾,都會讓觀眾對講者的可信度有所存疑。同學聽我說的時候,往往都點頭稱是。可是一到期末專題報告的時候,台上同學不是看天、看地、看電腦、看投影幕,就是不看台下的觀眾!
這樣的教學經驗讓我體認到,簡報是不能用「教」的!不管學生聽了簡報概念覺得再有道理,他們還是很難融入實際的簡報行為。因此簡報教育必須要有革命性的設計才行!可是該怎麼作呢?思索多年之後,我的答案逐漸浮現:「以戰養戰!」。但說來容易,到底怎麼做才能創造出「以戰養戰」的環境,讓學生得以在一學期中快速提升簡報能力呢?對於不同的簡報概念,我該怎麼設計對應的體驗式教學法,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進而融入自己的簡報習慣?在2006~2009年這3年當中,這些問題在我腦海裡一直縈繞不去。3年下來,諸多想法慢慢成形,對於開授簡報課程的決心也越來越篤定了!
開課
經過3年的構思,在2009年秋季我覺得自己終於準備好了,「科技簡報製作與表達」也隨之誕生!課程的精神是以體驗的方式讓同學自然而然學會作簡報。課程的主軸特色有三:
一、讓學生體認簡報是一種藝術
每學期第一堂課,我都會跟同學強調:「簡報是一種藝術,不是一種科學!」。科學往往只有一個被廣為接受的答案,藝術則不然。以作畫為例,畫畫不該有一個標準的畫法(雖然有補習班在教考美術班該怎麼「畫」…)。你要怎麼畫都行,只要大部分人都喜歡你的畫,那就是好畫。簡報也是一樣!只要大部分人都喜歡你的簡報呈現方式,那就是一個好簡報。
話雖如此,我們如何在課堂中讓同學對此真正有所體認?如何讓他們在簡報時不要只在乎老師,而是真正在乎所有聽眾呢?另外又該如何讓台下同學能真正用心去聽簡報,而不會台上台下交相混,3個小時睡睡去?為此,我們開發了一個線上同儕評分系統(Electronic Peer Evaluation System, EPES)。每次簡報課前,我可以設定數個問題(例:「投影片製作水準?」、「肢體語言與表情?」、…)。當同學在台上簡報時,台下所有聽眾便會同時上網針對這些問題輸入分數與文字意見。同學一簡報完,馬上便可以看到自己的分數排名以及聽眾意見的彙整(匿名)。這種即時性的分數與意見回饋,可以讓同學對自己簡報表現記憶猶新時,馬上比對、檢討、反省。對於簡報技巧的進化,非常有幫助!
另外在學期初即昭告所有同學,他們的學期成績完全是由每次聽眾所打的分數來決定。觀眾給越高分,成績就會越高。因此很自然的,同學開始非常在意每次簡報所有聽眾(而非只是老師)的反應。而台下同學也因為身負打分數的重任,大家對於台上的簡報非常專注,不會台上台下交相混。台上用心講、台下專心聽,每節課下來大家都有很大的收穫。
二、讓學生從活動體驗重要概念
前面提及過往經驗讓我體認到,只靠老師上課「教」簡報觀念是沒用的。以eye contact為例,如何能讓學生真正把eye contact融入簡報習慣中,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幾經思索,我設計了一系列的體驗式學習法Yeh’s Eye Training (YET),可以在一節課中改造同學的eye contact習慣。
在YET中最有趣也最有效的一個設計,便是讓同學輪流上台做2分鐘的短簡報。在簡報前,先請簡報同學離開教室一下。教室內的同學,馬上抽籤決定待會要扮演的角色:聽不懂(二名)、度姑(二名)、開心(二名)、不認同(二名)、無反應(其餘眾同學)。抽到角色的同學,在接下來同學簡報的2分鐘時間內,須一直扮演該角色。抽完籤後讓教室外的同學回來,告知他在簡報2分鐘內必須找出8名角色扮演的同學及其所扮演的角色。答對幾個,就得幾分(算入學期成績、非兒戲)。通常同學在YET活動中,都會拋棄矜持。從第一秒開始便不客氣的一再直視、掃視台下所有人的面孔,直到最後一秒!
在如此不客氣掃視眾人的2分鐘體驗後,這樣的經驗便會融入同學的簡報習慣。大多同學上台便不再羞澀、不再迴避觀眾,效果非常棒。除了eye contact之外,對於肢體語言、聲音表情等重要的簡報議題,我也都設計了相應的體驗式教學法幫助同學學習。這些方法除了有效外,也非常有趣。我們的課堂常常因此而充滿笑聲,真正達到寓教於樂!
三、讓學生知道要把聽眾擺第一
在上個學期的簡報課,我在學期中跟同學宣布期末的專題簡報是跟龍安國小合作,由每一位同學選一個自己科系的技術向高年級小朋友做12分鐘簡報。每個班級的早自習安排2位大學生去簡報,簡報完當場由小學生針對「哪個簡報比較好」來投票。每位修課同學會被安排3次左右的早自習演講。期末專題成績就由自己得到的平均票數決定。成績前5名的同學會進入總決賽,在龍安國小大禮堂面對十幾班、四五百名小學生演講。演講完再由小學生決定名次。
跟同學宣布完後,同學紛紛表示這太殘酷了吧!我也看到不少同學有著驚慌的神色。我跟同學說,在他們日後職場上對主管、老闆簡報時,簡報的評價不會是一個百分比的分數。在老闆心中,簡報不是好,就是爛。我就是希望同學能感受到:「人生,就是這麼的殘酷!」下課後有同學匿名跟我說:「老師,我修這門課是想學怎麼做專業的簡報,不是為了替電機系宣傳、也不是為了學會如何取悅小學生。」在課堂上我藉機回應這個意見。我告訴全班同學:「人生最難做的簡報,是面對一群很有權力、但沒什麼程度的人做簡報。」
為了讓同學以後能夠面對這樣的挑戰,所以我去找專業程度跟大學生有所落差的小學生當聽眾(不過後來發現龍安國小小朋友程度超過我們想像)。另外,我也賦予小學生決定大學生期末專題成績的權力。我的目的是讓同學經此一役後,未來簡報即使碰到程度不好的客戶或主管,也能充滿自信:「小學生我都搞得定了,更何況是大人?」
讓同學知道活動的意義後,我們便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我首先安排一個聊天會,將大、小學生合在一起分組座談。我鼓勵大學生盡量挖掘一些有助於他們準備簡報的情報。比如說:小五生、小六生數學跟自然教到哪?他們都是看什麼卡通?他們都對什麼戲劇有興趣?我要讓大學生了解到:「一個成功的簡報者,必須要事先針對自己的聽眾好好收集情報、好好了解他們,進而做分析、定策略。」經過修課同學的努力,最後活動非常成功,也出乎意料的有許多媒體主動來採訪「大學生做簡報、小學生打分數」的活動(蘋果日報、中視、聯合報、國語日報、親子天下雜誌、立報等)。更令我高興的是,同學們對於期末的活動都很投入,也都覺得獲益匪淺、功力大增。這兩個禮拜在清晨寒風哆嗦中陪著同學參加早自習簡報,值得!
除了以上的主軸特色,我們的課程還有許多很有趣也很有效的教學方法,限於篇幅無法一一呈現。每年的評鑑結果都得到同學相當好的評價。但最讓我開心的是,從學期初到學期末的一次次簡報看下來,可以看到同學們非常明顯的進步。這讓我覺得非常的欣慰、非常有成就感。3年的構思與籌劃,總算開花結果!
遠景
前面提到,當初開授的動機是看到美國頂尖大學對於簡報等軟技巧的重視。在擔任教學發展中心的行政工作後,我也常聽到臺大各院或是系所主管提到臺大學生簡報訓練的不足。因此我的願景是希望能將簡報教育推廣到臺大各系所,讓簡報課變成像日文等課程一樣的普遍,讓簡報能力成為臺大人著稱於世的特色技能。
「科技簡報製作與表達」至今已開授3年,每年都會重新思考、調整、讓課程再進化,目前教材跟線上教學系統已漸臻完善。因此從今年起,我也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其他系所引進簡報教學。現正與寫作教學中心洽商協助系所開課。一種可能的模式是由我們訓練中心的兼任教師加開,鐘點費由系所負擔。我所開發的教材、線上系統則免費使用。初期師資人數有限,只能支援若干系所。之後再募集經費,逐步擴大、推廣。若系所對於引進簡報教學有興趣,歡迎與我聯絡。
另外,日前NTU-INTEL研究中心邀請了國外著名簡報教學專家兼作家Dr. Coleman前來開授簡報教學工作坊。會後我與Dr. Coleman針對簡報教學的設計,相互交流。我把我所開發的諸多體驗式教學法與她分享,她嘖嘖稱奇。相談甚歡之餘,我們也決定合作寫書。希望透過書籍,能將我們在臺大所開發的諸多體驗式簡報教學法,推廣到全世界!
結語
回臺大任教迄今7年,教了不少電機領域的專業課程。我常常在想,專業技術日新月異,這些專業課程所教的東西,學生畢業後5年、10年還能用到多少?但作為老師的我,內心最大的渴望,是「希望教學生一輩子都用得到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我對簡報教育如此執著,因為這是我們學生一輩子都會用到的:口試、應徵面試、公司會議、主管報告、客戶報告、…
如果若干年後,某個學生在職涯的重要舞台精采得分後,心裡浮現:「真多虧我十幾年前修了葉老師的簡報課,今天才能如此帥氣!」我想,當老師的也就值得了,是不是呢?(本專題策畫/電機系林茂昭教授&中文系李文鈺教授)
這裡有葉丙成老師在TA實務工作坊傳授的簡報達人速成密技
這是葉丙成老師的老師的演講--21 Things I've Learned About Teaching
冷冽的12月底,龍安國小某班的早自習,碩一黃冠彰同學正在台上跟小朋友講解LCD成像與RGB三原色的原理。冠彰哥哥在跟小朋友介紹完三原色可以搭配出任何顏色後,突然說起故事來:有天魯夫(漫畫「航海王」主角、「天龍國」一詞源起)跟夥伴在偉大航道中遭遇著名怪獸皮卡丘(口袋怪獸/神奇寶貝主角)。皮卡丘最怕黃色的光砲,可是魯夫手邊只有紅色跟藍色光砲,請問小朋友怎麼辦?小朋友們馬上七嘴八舌的說:「將紅色光砲跟藍色光砲一起啟動,便可以合成出黃色光砲打飛皮卡丘!」。冠彰哥哥誇獎小朋友真是太棒了。此時,突然出現一個稚嫩的聲音:「可是皮卡丘很可愛ㄟ,幹嘛打飛牠啦!」。
這是電機系課程「科技簡報製作與表達」的場景之一。這門課是少有的以體驗式教學讓同學學習簡報重要概念的課程。之所以開授此課程,其實源自於10年前我在密西根大學教書時所感受到的震撼。當時是我念博士的第四年,系上有門課因老師出缺而請我教授。在那門課,我在學生期末專題報告的時候,發現每組學生投影片跟簡報都非常專業。美國學生大多比亞洲學生表達能力好,這是我早已知道的。可是每一位都這麼專業?這著實嚇到我了!我忍不住詢問相熟的美國學生為何大家簡報都這麼好?這麼專業?
他跟我說,因為有個必修課「Technical Communications」教他們怎麼做簡報,並要求每位學生跟自己當學期某個課程的學期專題簡報連結,一併作為該課程的期末成果。聽了之後,我十分震撼!也不住的感嘆美國頂尖大學教育實在領先臺灣許多。當臺灣的大學教育多半著重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訓練時,美國大學已體認到工程師只懂專業是不夠的,簡報與溝通技巧必須列為必修加以鍛鍊。當時我暗自告訴自己:如果有一天能回臺灣教書,我一定要推動簡報與溝通的訓練。因為就像美國領先臺灣一樣,我認為這種軟技巧(soft skills)將是我們臺灣年輕人與大陸及亞洲各國年輕人競爭的重要關鍵!
構思
2005年回臺大任教後,因同時開授數個電機專業課程,所以開設簡報課的念頭遲遲無法付諸實現。期間,我常在某些專業課程中,以一週3小時的講演時間跟同學講授簡報的重要觀念,學生反應都非常好。但是,我發現到一個問題。例如我在講演時常告訴同學eye contact非常重要,眼神閃爍或是不看觀眾,都會讓觀眾對講者的可信度有所存疑。同學聽我說的時候,往往都點頭稱是。可是一到期末專題報告的時候,台上同學不是看天、看地、看電腦、看投影幕,就是不看台下的觀眾!
這樣的教學經驗讓我體認到,簡報是不能用「教」的!不管學生聽了簡報概念覺得再有道理,他們還是很難融入實際的簡報行為。因此簡報教育必須要有革命性的設計才行!可是該怎麼作呢?思索多年之後,我的答案逐漸浮現:「以戰養戰!」。但說來容易,到底怎麼做才能創造出「以戰養戰」的環境,讓學生得以在一學期中快速提升簡報能力呢?對於不同的簡報概念,我該怎麼設計對應的體驗式教學法,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進而融入自己的簡報習慣?在2006~2009年這3年當中,這些問題在我腦海裡一直縈繞不去。3年下來,諸多想法慢慢成形,對於開授簡報課程的決心也越來越篤定了!
開課
經過3年的構思,在2009年秋季我覺得自己終於準備好了,「科技簡報製作與表達」也隨之誕生!課程的精神是以體驗的方式讓同學自然而然學會作簡報。課程的主軸特色有三:
一、讓學生體認簡報是一種藝術
每學期第一堂課,我都會跟同學強調:「簡報是一種藝術,不是一種科學!」。科學往往只有一個被廣為接受的答案,藝術則不然。以作畫為例,畫畫不該有一個標準的畫法(雖然有補習班在教考美術班該怎麼「畫」…)。你要怎麼畫都行,只要大部分人都喜歡你的畫,那就是好畫。簡報也是一樣!只要大部分人都喜歡你的簡報呈現方式,那就是一個好簡報。
話雖如此,我們如何在課堂中讓同學對此真正有所體認?如何讓他們在簡報時不要只在乎老師,而是真正在乎所有聽眾呢?另外又該如何讓台下同學能真正用心去聽簡報,而不會台上台下交相混,3個小時睡睡去?為此,我們開發了一個線上同儕評分系統(Electronic Peer Evaluation System, EPES)。每次簡報課前,我可以設定數個問題(例:「投影片製作水準?」、「肢體語言與表情?」、…)。當同學在台上簡報時,台下所有聽眾便會同時上網針對這些問題輸入分數與文字意見。同學一簡報完,馬上便可以看到自己的分數排名以及聽眾意見的彙整(匿名)。這種即時性的分數與意見回饋,可以讓同學對自己簡報表現記憶猶新時,馬上比對、檢討、反省。對於簡報技巧的進化,非常有幫助!
另外在學期初即昭告所有同學,他們的學期成績完全是由每次聽眾所打的分數來決定。觀眾給越高分,成績就會越高。因此很自然的,同學開始非常在意每次簡報所有聽眾(而非只是老師)的反應。而台下同學也因為身負打分數的重任,大家對於台上的簡報非常專注,不會台上台下交相混。台上用心講、台下專心聽,每節課下來大家都有很大的收穫。
二、讓學生從活動體驗重要概念
前面提及過往經驗讓我體認到,只靠老師上課「教」簡報觀念是沒用的。以eye contact為例,如何能讓學生真正把eye contact融入簡報習慣中,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幾經思索,我設計了一系列的體驗式學習法Yeh’s Eye Training (YET),可以在一節課中改造同學的eye contact習慣。
在YET中最有趣也最有效的一個設計,便是讓同學輪流上台做2分鐘的短簡報。在簡報前,先請簡報同學離開教室一下。教室內的同學,馬上抽籤決定待會要扮演的角色:聽不懂(二名)、度姑(二名)、開心(二名)、不認同(二名)、無反應(其餘眾同學)。抽到角色的同學,在接下來同學簡報的2分鐘時間內,須一直扮演該角色。抽完籤後讓教室外的同學回來,告知他在簡報2分鐘內必須找出8名角色扮演的同學及其所扮演的角色。答對幾個,就得幾分(算入學期成績、非兒戲)。通常同學在YET活動中,都會拋棄矜持。從第一秒開始便不客氣的一再直視、掃視台下所有人的面孔,直到最後一秒!
在如此不客氣掃視眾人的2分鐘體驗後,這樣的經驗便會融入同學的簡報習慣。大多同學上台便不再羞澀、不再迴避觀眾,效果非常棒。除了eye contact之外,對於肢體語言、聲音表情等重要的簡報議題,我也都設計了相應的體驗式教學法幫助同學學習。這些方法除了有效外,也非常有趣。我們的課堂常常因此而充滿笑聲,真正達到寓教於樂!
三、讓學生知道要把聽眾擺第一
在上個學期的簡報課,我在學期中跟同學宣布期末的專題簡報是跟龍安國小合作,由每一位同學選一個自己科系的技術向高年級小朋友做12分鐘簡報。每個班級的早自習安排2位大學生去簡報,簡報完當場由小學生針對「哪個簡報比較好」來投票。每位修課同學會被安排3次左右的早自習演講。期末專題成績就由自己得到的平均票數決定。成績前5名的同學會進入總決賽,在龍安國小大禮堂面對十幾班、四五百名小學生演講。演講完再由小學生決定名次。
跟同學宣布完後,同學紛紛表示這太殘酷了吧!我也看到不少同學有著驚慌的神色。我跟同學說,在他們日後職場上對主管、老闆簡報時,簡報的評價不會是一個百分比的分數。在老闆心中,簡報不是好,就是爛。我就是希望同學能感受到:「人生,就是這麼的殘酷!」下課後有同學匿名跟我說:「老師,我修這門課是想學怎麼做專業的簡報,不是為了替電機系宣傳、也不是為了學會如何取悅小學生。」在課堂上我藉機回應這個意見。我告訴全班同學:「人生最難做的簡報,是面對一群很有權力、但沒什麼程度的人做簡報。」
為了讓同學以後能夠面對這樣的挑戰,所以我去找專業程度跟大學生有所落差的小學生當聽眾(不過後來發現龍安國小小朋友程度超過我們想像)。另外,我也賦予小學生決定大學生期末專題成績的權力。我的目的是讓同學經此一役後,未來簡報即使碰到程度不好的客戶或主管,也能充滿自信:「小學生我都搞得定了,更何況是大人?」
讓同學知道活動的意義後,我們便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我首先安排一個聊天會,將大、小學生合在一起分組座談。我鼓勵大學生盡量挖掘一些有助於他們準備簡報的情報。比如說:小五生、小六生數學跟自然教到哪?他們都是看什麼卡通?他們都對什麼戲劇有興趣?我要讓大學生了解到:「一個成功的簡報者,必須要事先針對自己的聽眾好好收集情報、好好了解他們,進而做分析、定策略。」經過修課同學的努力,最後活動非常成功,也出乎意料的有許多媒體主動來採訪「大學生做簡報、小學生打分數」的活動(蘋果日報、中視、聯合報、國語日報、親子天下雜誌、立報等)。更令我高興的是,同學們對於期末的活動都很投入,也都覺得獲益匪淺、功力大增。這兩個禮拜在清晨寒風哆嗦中陪著同學參加早自習簡報,值得!
除了以上的主軸特色,我們的課程還有許多很有趣也很有效的教學方法,限於篇幅無法一一呈現。每年的評鑑結果都得到同學相當好的評價。但最讓我開心的是,從學期初到學期末的一次次簡報看下來,可以看到同學們非常明顯的進步。這讓我覺得非常的欣慰、非常有成就感。3年的構思與籌劃,總算開花結果!
遠景
前面提到,當初開授的動機是看到美國頂尖大學對於簡報等軟技巧的重視。在擔任教學發展中心的行政工作後,我也常聽到臺大各院或是系所主管提到臺大學生簡報訓練的不足。因此我的願景是希望能將簡報教育推廣到臺大各系所,讓簡報課變成像日文等課程一樣的普遍,讓簡報能力成為臺大人著稱於世的特色技能。
「科技簡報製作與表達」至今已開授3年,每年都會重新思考、調整、讓課程再進化,目前教材跟線上教學系統已漸臻完善。因此從今年起,我也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其他系所引進簡報教學。現正與寫作教學中心洽商協助系所開課。一種可能的模式是由我們訓練中心的兼任教師加開,鐘點費由系所負擔。我所開發的教材、線上系統則免費使用。初期師資人數有限,只能支援若干系所。之後再募集經費,逐步擴大、推廣。若系所對於引進簡報教學有興趣,歡迎與我聯絡。
另外,日前NTU-INTEL研究中心邀請了國外著名簡報教學專家兼作家Dr. Coleman前來開授簡報教學工作坊。會後我與Dr. Coleman針對簡報教學的設計,相互交流。我把我所開發的諸多體驗式教學法與她分享,她嘖嘖稱奇。相談甚歡之餘,我們也決定合作寫書。希望透過書籍,能將我們在臺大所開發的諸多體驗式簡報教學法,推廣到全世界!
結語
回臺大任教迄今7年,教了不少電機領域的專業課程。我常常在想,專業技術日新月異,這些專業課程所教的東西,學生畢業後5年、10年還能用到多少?但作為老師的我,內心最大的渴望,是「希望教學生一輩子都用得到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我對簡報教育如此執著,因為這是我們學生一輩子都會用到的:口試、應徵面試、公司會議、主管報告、客戶報告、…
如果若干年後,某個學生在職涯的重要舞台精采得分後,心裡浮現:「真多虧我十幾年前修了葉老師的簡報課,今天才能如此帥氣!」我想,當老師的也就值得了,是不是呢?(本專題策畫/電機系林茂昭教授&中文系李文鈺教授)
By:
台大教育學程學會
On
晚上10:29
[專欄]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觀後心得
文 / 施創譯
片名 :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前田哲 導演。
「老師,我們可以決定其他生命的長度嗎?」小花在影片中提出這樣的問題。
到底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又或是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當我們去體會了生命,是否等於我們了解了生命;又或是當我們學習了教育,教育自然會進入我們的心中呢?看完《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以下簡稱:和豬豬),我開始反思我們所學習的教育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我們所體會到的人生又是什麼呢?我們沒辦法控制生命,那人類究竟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學習到什麼樣的價值呢?
為了更了解這部片背後可能的涵意,我在網站上搜尋了相關的影評,經過反思反芻,我將這部片的心得分為三個部份來討論,首先是這部片的來源、目的,接著討論影評中的一些觀察與反思點,最後則是我個人從影片中所學習的內容。
《和豬豬》這部片其實是從紀錄片翻拍而來,導演受到這部紀錄片的感動,決定將這部片改為由紀錄片轉換成劇情片加以拍攝。在影片拍攝的過程中,其實劇本是由兩個部分所組成,一個部份是已經預設好完整的架構,另一部份則是空白的劇本,前者是工作人員和影片中的大人演員所擁有,後者則是給孩子去從過程中來思考「生命的意義」。
從網路上的影評中,大致可以分為「生命的價值」、「責任與抉擇」兩個面向。
在「生命的價值」討論中,有些影評認為這部影片很殘忍,把生命的價值給忽略了;然而其他的人點出,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將食物視為生命的一部份,這個課程告訴我們「食物在成為食物之前,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記得胖胖小孩的爸爸在颱風天的車內,告訴星老師由於飼養小P的關係,讓原本不願意吃魚的小胖也開始願意去吃魚,並了解生命的價值為何。
而在「責任與抉擇」上,許多人都視為兩個子題進行討論,不過我認為其實是同一命題下所發展出來的概念。例如討論著重於「這樣的結局是不是負起責任?」,另外也有「可以用多數決來決定價值的判斷嗎?」,更有人提出「因為負起責任而攜子自殺的那些父母們」的激烈觀點。然而有人認為,這樣的過程是「思辨民主」的討論方式,也有人認為重點不在於結果發生了什麼,而是討論過程帶來的反思與進步。
最後則是我自己在影片中的學習與成長。我覺得從觀賞影片的過程中,我學到最多的地方是溝通和信任。
首先講到「溝通」,在過去的經驗中,我發現自己和星老師的個性很類似,都是很容易和小朋友打成一片,例如影片中學生們有時候會稱星老師為「星哥」,也可以看到很多許多肢體、或語言上的接近性。我覺得能夠有這樣情感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等下會討論的「信任」,而另一種則是「陪伴」。
所謂的「陪伴」,我覺得對我而言來說,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在學生低潮、困惑的時候讓孩子知道你能夠在自己有能力的範圍下提供協助,如影片中颱風的時候、無法抉擇的時候,最可以看出這樣的情誼便是「老師,你也算班上的一員,你也要投票」。學生對於老師所做出最後的決定雖然不是能夠完全的接受,但也充分的表達出他們和老師之間的溝通是有效果的。一般在台灣,我們總是習慣由上而下的控制,由老師表達出他的意願和想法,而學生的工作就是負責接受這樣的看法。我高中時就有強迫被灌輸的經驗,我認為這樣的灌輸,使得台灣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想像、甚至減少了學生自我成長的機會。
接著討論「信任」。影片中的信任可以從幾個層面來進行,首先是在老師把小P帶到教室進行課程時,老師對於學生所做的任何抉擇,只要不違背大方向的情況下幾乎都尊重學生的想法,也適度的將學生的看法表達給想要爭取的對象。我覺得這樣的信任建立在雙向的溝通之上,當雙方能夠有很親密或是很直接的溝通管道,在尊重的前提下我認為學生是有自我反思、自我創造的能力的。台灣這方面的教育大多關注在美術教育之上,而忽略了各種科目中都有創造力的可能性,有學者認為童年的概念是被建立出來的,在許多原始的部落並沒有兒童的概念,而在台灣我們更把這樣的概念發揚光大,把成年以下的學生全部視為沒有完整自覺能力的一群,使得學生不知道該如何負起責任,也僅僅只以命令做為思想的唯一準則。我認為每個年紀的小孩都有其自省的能力,如何在不同的教學中開發學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信任」是如何在師生中暢通的。
另一個可以討論的「信任」,是教師間和校長所提供的信任。在計劃之初,事實上除了校長外沒有任何人認為這樣的計畫是可以被進行的,然而星老師經過不斷的爭取和溝通,在許多的問題上都看到校長的支持。有一段是最能看到這樣的「信任」,就是當班上學生家長至學校來對養豬的事情進行抗議時,雖然前半段看起來這個計劃又要像其他計畫要無疾而終之時,校長提出了希望家長協助的請求。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請求是相當有勇氣的,因為過去所有我們看到、聽到的案例中,除了大學教授外,鮮少有校長願意對於自己學校老師的前瞻性計劃進行請求。大多數的案例中,我們會看見學校的行政單位為了減少這樣的困擾,便要求相關的單位或老師取消計畫的進行,也因為這樣當我看到校長對於星老師的信任時,自己是相當感動的。
對我而言,這部片讓我開始思考除了課堂教授的內容外,要如何讓學生去體會人生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如何讓學生去反思生命中的人事物,以及如何如何和學生建立起「信任」以及「溝通」兩個在教育中很重要的概念。也許現在的我還有很多的技巧要學習,但我更該提醒自己在未來的路程中,記得那些自己所擁有的價值,並把這些價值運用在未來的教學當中。
台灣溫馨版《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重現中壢龍岡國小
生命教育資訊網
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片名 :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前田哲 導演。
「老師,我們可以決定其他生命的長度嗎?」小花在影片中提出這樣的問題。
到底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又或是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當我們去體會了生命,是否等於我們了解了生命;又或是當我們學習了教育,教育自然會進入我們的心中呢?看完《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以下簡稱:和豬豬),我開始反思我們所學習的教育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我們所體會到的人生又是什麼呢?我們沒辦法控制生命,那人類究竟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學習到什麼樣的價值呢?
為了更了解這部片背後可能的涵意,我在網站上搜尋了相關的影評,經過反思反芻,我將這部片的心得分為三個部份來討論,首先是這部片的來源、目的,接著討論影評中的一些觀察與反思點,最後則是我個人從影片中所學習的內容。
《和豬豬》這部片其實是從紀錄片翻拍而來,導演受到這部紀錄片的感動,決定將這部片改為由紀錄片轉換成劇情片加以拍攝。在影片拍攝的過程中,其實劇本是由兩個部分所組成,一個部份是已經預設好完整的架構,另一部份則是空白的劇本,前者是工作人員和影片中的大人演員所擁有,後者則是給孩子去從過程中來思考「生命的意義」。
從網路上的影評中,大致可以分為「生命的價值」、「責任與抉擇」兩個面向。
在「生命的價值」討論中,有些影評認為這部影片很殘忍,把生命的價值給忽略了;然而其他的人點出,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將食物視為生命的一部份,這個課程告訴我們「食物在成為食物之前,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記得胖胖小孩的爸爸在颱風天的車內,告訴星老師由於飼養小P的關係,讓原本不願意吃魚的小胖也開始願意去吃魚,並了解生命的價值為何。
而在「責任與抉擇」上,許多人都視為兩個子題進行討論,不過我認為其實是同一命題下所發展出來的概念。例如討論著重於「這樣的結局是不是負起責任?」,另外也有「可以用多數決來決定價值的判斷嗎?」,更有人提出「因為負起責任而攜子自殺的那些父母們」的激烈觀點。然而有人認為,這樣的過程是「思辨民主」的討論方式,也有人認為重點不在於結果發生了什麼,而是討論過程帶來的反思與進步。
最後則是我自己在影片中的學習與成長。我覺得從觀賞影片的過程中,我學到最多的地方是溝通和信任。
首先講到「溝通」,在過去的經驗中,我發現自己和星老師的個性很類似,都是很容易和小朋友打成一片,例如影片中學生們有時候會稱星老師為「星哥」,也可以看到很多許多肢體、或語言上的接近性。我覺得能夠有這樣情感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等下會討論的「信任」,而另一種則是「陪伴」。
所謂的「陪伴」,我覺得對我而言來說,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在學生低潮、困惑的時候讓孩子知道你能夠在自己有能力的範圍下提供協助,如影片中颱風的時候、無法抉擇的時候,最可以看出這樣的情誼便是「老師,你也算班上的一員,你也要投票」。學生對於老師所做出最後的決定雖然不是能夠完全的接受,但也充分的表達出他們和老師之間的溝通是有效果的。一般在台灣,我們總是習慣由上而下的控制,由老師表達出他的意願和想法,而學生的工作就是負責接受這樣的看法。我高中時就有強迫被灌輸的經驗,我認為這樣的灌輸,使得台灣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想像、甚至減少了學生自我成長的機會。
接著討論「信任」。影片中的信任可以從幾個層面來進行,首先是在老師把小P帶到教室進行課程時,老師對於學生所做的任何抉擇,只要不違背大方向的情況下幾乎都尊重學生的想法,也適度的將學生的看法表達給想要爭取的對象。我覺得這樣的信任建立在雙向的溝通之上,當雙方能夠有很親密或是很直接的溝通管道,在尊重的前提下我認為學生是有自我反思、自我創造的能力的。台灣這方面的教育大多關注在美術教育之上,而忽略了各種科目中都有創造力的可能性,有學者認為童年的概念是被建立出來的,在許多原始的部落並沒有兒童的概念,而在台灣我們更把這樣的概念發揚光大,把成年以下的學生全部視為沒有完整自覺能力的一群,使得學生不知道該如何負起責任,也僅僅只以命令做為思想的唯一準則。我認為每個年紀的小孩都有其自省的能力,如何在不同的教學中開發學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信任」是如何在師生中暢通的。
另一個可以討論的「信任」,是教師間和校長所提供的信任。在計劃之初,事實上除了校長外沒有任何人認為這樣的計畫是可以被進行的,然而星老師經過不斷的爭取和溝通,在許多的問題上都看到校長的支持。有一段是最能看到這樣的「信任」,就是當班上學生家長至學校來對養豬的事情進行抗議時,雖然前半段看起來這個計劃又要像其他計畫要無疾而終之時,校長提出了希望家長協助的請求。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請求是相當有勇氣的,因為過去所有我們看到、聽到的案例中,除了大學教授外,鮮少有校長願意對於自己學校老師的前瞻性計劃進行請求。大多數的案例中,我們會看見學校的行政單位為了減少這樣的困擾,便要求相關的單位或老師取消計畫的進行,也因為這樣當我看到校長對於星老師的信任時,自己是相當感動的。
對我而言,這部片讓我開始思考除了課堂教授的內容外,要如何讓學生去體會人生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如何讓學生去反思生命中的人事物,以及如何如何和學生建立起「信任」以及「溝通」兩個在教育中很重要的概念。也許現在的我還有很多的技巧要學習,但我更該提醒自己在未來的路程中,記得那些自己所擁有的價值,並把這些價值運用在未來的教學當中。
台灣溫馨版《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重現中壢龍岡國小
生命教育資訊網
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By:
台大教育學程學會
On
晚上9:49
訂閱:
文章
(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