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教育專訪]培育學生,也培育老師

下午6:02

原文轉自《翻轉教育》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information-detail?id=1817
作者:張益勤、陳雅慧

她是台灣華德福教育的『教母』,很有使命感,像苦行僧一樣堅持。我真的很佩服她⋯⋯」這是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眼中,宜蘭縣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創辦人張純淑。
台中市市長林佳龍回憶起二十多年前,第一次遇到張純淑,也是第一次聽到「華德福」。「那時單身的我,聽不懂,也沒什麼感覺……沒想到,現在我的孩子也讀華德福學校。」林佳龍後來因為台中有華德福學校,才和太太下定決心在此定居。
前雲林縣縣長蘇治芬任內推動小校轉型,曾在二○一一年參觀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回雲林後也開始推動公辦公營華德福實驗學校。
前台北市教育局局長丁亞雯,三年前,因為身邊友人為孩子移民宜蘭讀慈心華德福,好奇親自帶著台北市校長到宜蘭觀摩,並在全市校長會議上專題報告。
一千七百名老師參加師訓
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成立十九年,從幼兒園辦起,現在完整的銜接到高中;早已不只是一所額滿排隊學校,而是支撐台灣實驗教育遍地開花的資源和人才平台。
八月一日起,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正式改制宜蘭縣立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這十九年,慈心華德福不僅培育學生、也培育老師。二○○二年起開辦的師訓課程,至今有近一千七百人,參加三年制華德福師資培育。今年報名師培課程有近三百人,還有好幾位遠從香港和廈門每個月飛來上課的學員。
慈心的暑假校園,少了到處跑跳的孩子,仍舊人車川流不息。
新北市的主任研習班,開著好幾輛大型遊覽車,載著新北市的未來學校領導者進入校園和教室參觀。校長王智弘估計,每年大約有一千到兩千人次參訪學校。
七月底,連續三天,來自香港、高雄、台東和雲林的華德福學校老師們都來到宜蘭,和慈心的老師們分年級開小組備課工作坊。
慈心的暑假辦公室,除了行政人員,還有清大的年輕研究生在學校長期駐點進行田野調查。
很難想像,從沒有法源、財源及團隊開始,催生慈心華德福幼兒園到高中的人,是一個說話輕輕柔柔,學生口中的「純淑奶奶」。
今年六十四歲的張純淑,是天生的老師。只要遇到小孩就像變了一個人,她會拋開身邊的大人,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專注彎下身和孩子說話。對於小孩正在做的事、說的話,總是有發自內心的好奇。
她看著學生的眼神,總是充滿了驕傲和關愛。
張純淑出生在宜蘭農家,從小在大人面前是個乖巧又能幹的小孩,掃地、煮飯、施肥、抓蟲等家事一手包辦,十歲就可以煮一桌菜招待客人。在人前總是安靜,被大人叫做啞巴,其實她從小就喜歡和自然、和自己對話。
童年,除了種花、種菜,張純淑跟雲玩、跟河玩、跟動物玩,天氣好的時候就拿草蓆出來,躺在外面,開始看雲作夢。
心疼孩子不快樂,決心辦校
十九歲師專畢業就當老師,這條道路,是以前女孩最理想的出路,人生的勝利組。但這個不愁吃穿的鐵飯碗,卻讓她失去原本的活力,開始反思老師和教育的價值。
「每天我把字抄在黑板上,讓孩子抄在簿子裡帶回家寫,隔天再抄回來……如同當年老師教我時一模一樣……周而復始心裡很不舒服,這樣對嗎?」
不只僵化的教育讓張純淑覺得不對勁,都市裡疏離的家庭關係,更讓她覺得窒息。
「有一次我請小孩畫『家』,結果我的一個孩子,畫了一棟高樓,開了好幾扇窗。每扇窗被鐵窗封著,裡面站著是不同的動物。」一幅圖畫讓張純淑淚流滿面,決定替孩子找一條不同的路。
從台北逃回宜蘭,創辦慈心托兒所是張純淑改變的第一步。
回到宜蘭,張純淑形容自己花了十九年尋找「對的」教材和教法,「大概你聽過的所有教學教法,都嘗試過、也失敗過,其他老師們都覺得我是善變的女人。」
適逢四一〇教改,張純淑也義不容辭參與了「幼兒教育白皮書」的制訂,將教改視為社會改造運動。
直到一九九六年,在德國斯圖加特遇見華德福教育,看到老師和學生溫暖的互動,讓她動容:「我好想當這樣的老師呀!」
張純淑認為,在學校裡,老師才是最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是第一線接觸孩子的人。她辦學重視團隊,將自己放在幕後,有需要時才會跳上火線。
張純淑的教師團隊裡有留歐、留美、畢業於全台名校,抱有理想主義的高材生,或跟她一樣,當過公校教師卻不願被體制束縛的改革者。每個人各有想法,對教育各有想像。
大小爭執是辦學生涯中的常態,溝通變成求生技能。她回憶,創辦學校前三年,團隊經常因為一個課程討論就讓老師們「哭的哭、鬧的鬧、氣的氣」。老師、家長都很疲憊,學校差點垮掉。
但張純淑從來沒有放棄過溝通,「我要大家靜下來想,到底孩子需要什麼?」一句提醒,喚起了團隊老師的初衷,點醒老師對孩子們的責任。
「其實會來體制外學校的人都是有理想、有個性的人」,張純淑將每個老師都當做寶。「學校最重要的就是老師,」張純淑不斷強調。
曾經擔任過公校老師,張純淑明白公校老師的限制。她還記得,每次段考的年級排名,關係著老師的面子,讓老師們始終擺脫不了用成績評價孩子。「平時感情再好的同事,段考前可以兩個星期不說話,而且會偷看別人複習什麼,」張純淑坦承,連自己也很難抗拒這種較勁的氛圍,「競爭的思維是老師的慣性」。
面對這樣成長環境養成的老師,張純淑不指責、不批評,而是用陪伴與肯定,讓老師把心打開,看到孩子不同的面向。漸漸讓老師們不但把教書當做志業,更要成為一種生命任務。「像家人一樣陪伴」,過程中有被支持的老師,久而久之,也會去支持別人,讓更多人受益。
把學校當平台,納入家長力量
張純淑也延續了社會改造運動的理想,將學校當做平台,經營社群,把家長都納入。家長參與,這也是讓其他學校最羨慕的資源。
但這樣的凝聚力量,也不是天上掉下來。張純淑帶領的學校團隊氣氛,讓家長感覺分擔學校工作,是一起創作的過程,更是學習新事物和參與學校與孩子成長的機會。
去年,慈心高中部確定落腳蘇澳國中的一棟荒廢二十多年的教學大樓,在非常倉促的期間內,學校必須完成說服家長、學生和執行「邊做、邊想、邊找錢」的改建工程。學校後來發起「慈心高中舊校舍整修再生藝術勞動假期」,讓親師生在暑假可以自由的抽空來參加改建工程。
天的改建工程,設計就像是學校的木工課、打掃課和建築課。每天中午有志工家長輪流準備午餐和冰西瓜一起分享。整整花了暑假前前後後共七十一個工作天,超過七百人次的親師生,一起投入改造工程。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過程,當我們一直想推動環境教育、永續教育,那我們就應該做給孩子看,」參與的家長謝東育感觸很深。
很多投入體制外教育的人,出發點是為了自己孩子找出路;但張純淑不是,她是從老師出發,希望為新一代的孩子開啟不一樣的選擇。這是為什麼她可以走得比較久,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長大,就停止前進。因為總是有新的小孩,需要不一樣的學習。「我的小孩都來不及念我辦的學校,」張純淑雖然遺憾,但也清楚教育就是急不來。
從一九七六年創辦慈心托兒所開始,張純淑做為台灣華德福教育的先鋒,可稱做是宜蘭的傳奇人物,但她依然最喜歡當老師。「每個生命都需要愛」是張純淑一生不變的初衷,她愛孩子也愛老師,也用愛和行動陪伴學校、改造社會。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