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轉貼來自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350
近代許多研究發現,學習後如果有機會討論課程的內容,學習會更有效率,因此許多課程大班教學後,多會輔以一至兩個小時的小組討論。然而多數學校在人力、空間、經費等諸多限制下,還是必須採用大班教學,因此本文重點旨在說明大班教學時可以採用哪些技巧與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並增加學生的參與感。
促進主動學習
傳統上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教師問問題與鼓勵學生問問題。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方法也適用在大班教學,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研究顯示,學生在自己主導的討論或是學習小組,學到的比傳統的課堂上更多。因此大班教學時,如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或是課外安排討論時間,或安排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或是利用 e-mail 的方式進行討論,都能達到學生主動學習討論的效果。其次,一些科技產品的使用也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例如最近在國外大學頗為風行的「教學即時反饋系統(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IRS)」遙控器(clicker),改變了傳統單向授課形式。台下學生每人有個搖控器選擇鈕,教師在課堂上問問題,學生可使用手上的遙控鈕,選擇他們認為對的答案。而教師的電腦可以馬上統計出所有選項的次數與比例,並將結果完整又一目瞭然地投影在大螢幕,這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參與感,教師也能馬上知道學生了解課程的狀況。
一分鐘報告(one minute paper)
教師常因精力與時間的限制,在大班教學時比較少出作業給學生作,這是大班教學的缺點之一;「一分鐘報告」(one minute paper)則能夠改善這樣的狀況。所謂「一分鐘報告」係指在學習告一段落後,給學生幾分鐘時間簡單地寫下學習重點、討論的問題等;教師可以收回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也可以交由學生小組討論答案。如果教師行有餘力,可以像批改其他的學生報告一樣,對每份「一分鐘報告」打分數並給予回饋。如果班級人數實在太多,教師可以事先宣布只閱讀並還回其中一部分的報告。在不需要擔心分數的情況下,這種技巧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也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在給予回饋的方法上,教師可以善加利用課程網頁,將評語放在網頁上,或是讓學生們在網頁上互相觀看其他學生的想法與答案。
其他能讓學生投入課程的方式
大班上課除了傳統的講述方式外,偶爾安排不同的教學法可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例如:舉辦辯論、討論圈(fishbowl)、學生上台報告等。在辯論的安排上,教師需要留意議題、辯論的時間,以及辯論與學習目標的關聯性。除了正、反辯論的兩方小組外,教師也可另安排其他小組負責觀察,並為兩方找尋其他的論點或解決方式,甚至是評估兩方表現。
另外一種方式是討論圈(fishbowl),討論圈可以同時用在小班及大班教學。進行的方式是請所有同學準備下堂課所要討論的內容,下一次上課時,由教師隨機挑出若干位同學進入討論圈進行討論。其他同學則在旁觀察、紀錄過程,並在討論結束後寫下重點、提出問題,或回答未解決的問題。
讓學生上台做專題報告也是增進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好的專題報告不僅讓學生能在自己有興趣或是擅長的地方發揮,同時也能促進同儕間互相學習與分享。學生做報告,教師的工作量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假如上台報告的學生只是單純的唸出所查資料,台下的聽眾會覺得很無趣,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報告的學生,如何引發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吸引其注意力。
大班的匿名特性
大班授課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生通常會覺得自己是無名氏。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當人們有無名氏的匿名感時,以為可以混水摸魚,自然就少了責任感。因此在大班教學時,學生會比較不遵守課堂上的規範,也比較缺乏主動學習的意願。在群體裡,學生也比較不愛發言或提問。除此之外,同學與教師以及班上同學也比較會產生距離感,這些都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
以下有些小訣竅可以減少學生們無名氏的匿名感:(一) 安排學生組成讀書小組,讓成員彼此互相認識,使學生有歸屬感;(二) 教師可在課後邀請學生小聚餐或喝咖啡,藉此認識學生;(三) 在課堂開始前和比較早到的學生聊天;(四) 可以將學生的照片與姓名做成卡片,藉此記住學生的姓名。
善用教學助理
在大班教學的課堂裡,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扮演著輔助教師的重要角色,因此在課程開始前,授課教師就應與教學助理針對課程目標、內容、方向、評分以及其職責等面向溝通。更重要的是,教學助理應該具備帶領討論的能力、回答問題的能力、教學技巧,並能夠和學生有良好的互動。教師也必須負起訓練與監督的責任,例如每個禮拜定期開會,討論教學問題與計畫;儘早請學生提供對於教學助理的回饋意見,作為改進的參考。如果可能,教師可以到班上觀察教學助理的上課狀況,並與其討論如何改善。
結論
班級大小是影響教學成效很重要的因素。雖然大班教學較難達成小班教學的成效,但是如果有好的教學助理帶領討論,教師也能善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技巧,大班教學仍然可以達到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目標。
資料來源:McKeachie, W. J. & Svinicki, M. (2006). Teaching tips: Teaching Large Classes (You Can Still Get Active Learning!) pp.255-265. Boston, Houghton Miffling Company.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實習分享] 中山女高 公民科
文 / 林詩舷
1.當時為什麼選擇這個學校?並分享面試過程。
當初選擇中山女高的原因很多,除了考量自己未來想任教高中,以及中山女高公民科教師一直頗受好評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則是由於有要好的上屆學姊,正巧在中山女高實習,且十分推薦中山女高的整個實習環境,所以最後選擇了中山女高做為實習學校首選。
面試時是由教務主任面試,事前會先填寫一張個人簡歷(中山女高學校網站可下載,中山女高報名與面試日期通常較其他學校早,所以如果有心想要到中山女高實習的學弟妹要多加注意報名截止日期!),教務主任楊全琮主任是個人很好、脾氣也很好的主任,所以面試過程十分輕鬆愉快。
我記得我有被問到:「中山女高不是母校,為什麼要到中山女高實習?」、「未來比較希望到哪個處室行政實習?」等,我的實習同事則是因為和主任是同鄉人,所以他們則在聊家鄉事……,看來大家被問到的問題都不一樣,但基本上都大約十分鐘左右,只要展現自己的熱忱,表現出對於實習的積極進取,應當就沒問題。
2.實習現場和想像中的是否有落差?是什麼樣的落差?(可能是跟學校、家長、學生、教育政策、課程設計等有關的)
我自己的實習過程的是一帆風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落差。
但我就中山女高「其他科」的實習同事身上,則是看到了一些震撼教育,主要都是出現在自己與實習指導老師相處互動上的摩擦,但這就是人與人相處的許多眉眉角角,基本上只能多加注意、小心謹慎一些囉!特別一提的是,不見得每個老師都願意被實習老師觀課,所以若想要跟老師的課,最好先多方探聽,或以委婉的方式詢問,不要給老師太大的壓力。
3.實習時發現有哪些特別需要加強的能力?有哪些實習時發現很有用的課程?或是覺得教程能加開什麼課程會更有助於適應?
實習時,覺得自己上臺的次數與經驗真是大大不足。
我們那屆的公民科在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已算常有試教機會(到高中實際試教兩堂課、到教授通識課上試教20分鐘、每節上課都要同儕試教15分鐘),但人家師大是在大四的時候,直接丟到高中(通常是師大附中)教三至四個星期!!臺大的上臺實際教學經驗相較之下,真的是大大不足。
幸好我自己參與了兩屆三芝暑期史懷哲營隊,再加上還算豐富的家教經驗,否則可能無法在九月就上了第一堂課,也無法如此迅速地掌握自己大致的教學風格……。
實習的半年間,最最主要仍是實際上臺,因此在這半年內覺得有用的課堂當然以可以實際應用的課程為主,像是「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另外,「教學媒體與操作」這堂課,我覺得若認真上課,其實有許多教學媒體的小技巧都很實用,在製作課程投影片、剪輯新聞短片時,都幫了不少忙,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另外,實習時,根本沒有時間好好的準備教檢,但如果在教程中修習各項教育基礎科目(青少年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能專心上課,對於實習後短短一、兩個月要準備教檢,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3. 在實習現場最挫折/感動/XX的一件事
其實我覺得中山女高的公民老師真的都很不錯,而且皆對自己很有自信,基本上不太擔心學生觀課,只要自己夠積極,絕對不怕沒有課可以聽,也絕對能對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我覺得實習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都是「人」。例如:與師父相處要怎麼互動?想要去看某某老師的課要怎麼開口?與實習同事要怎麼相處?像是實習同事好了,以中山女高來講,我們這屆有16位實習老師,人多的結果就是很容易出現小圈圈。
1.當時為什麼選擇這個學校?並分享面試過程。
當初選擇中山女高的原因很多,除了考量自己未來想任教高中,以及中山女高公民科教師一直頗受好評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則是由於有要好的上屆學姊,正巧在中山女高實習,且十分推薦中山女高的整個實習環境,所以最後選擇了中山女高做為實習學校首選。
面試時是由教務主任面試,事前會先填寫一張個人簡歷(中山女高學校網站可下載,中山女高報名與面試日期通常較其他學校早,所以如果有心想要到中山女高實習的學弟妹要多加注意報名截止日期!),教務主任楊全琮主任是個人很好、脾氣也很好的主任,所以面試過程十分輕鬆愉快。
我記得我有被問到:「中山女高不是母校,為什麼要到中山女高實習?」、「未來比較希望到哪個處室行政實習?」等,我的實習同事則是因為和主任是同鄉人,所以他們則在聊家鄉事……,看來大家被問到的問題都不一樣,但基本上都大約十分鐘左右,只要展現自己的熱忱,表現出對於實習的積極進取,應當就沒問題。
2.實習現場和想像中的是否有落差?是什麼樣的落差?(可能是跟學校、家長、學生、教育政策、課程設計等有關的)
我自己的實習過程的是一帆風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落差。
但我就中山女高「其他科」的實習同事身上,則是看到了一些震撼教育,主要都是出現在自己與實習指導老師相處互動上的摩擦,但這就是人與人相處的許多眉眉角角,基本上只能多加注意、小心謹慎一些囉!特別一提的是,不見得每個老師都願意被實習老師觀課,所以若想要跟老師的課,最好先多方探聽,或以委婉的方式詢問,不要給老師太大的壓力。
3.實習時發現有哪些特別需要加強的能力?有哪些實習時發現很有用的課程?或是覺得教程能加開什麼課程會更有助於適應?
實習時,覺得自己上臺的次數與經驗真是大大不足。
我們那屆的公民科在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已算常有試教機會(到高中實際試教兩堂課、到教授通識課上試教20分鐘、每節上課都要同儕試教15分鐘),但人家師大是在大四的時候,直接丟到高中(通常是師大附中)教三至四個星期!!臺大的上臺實際教學經驗相較之下,真的是大大不足。
幸好我自己參與了兩屆三芝暑期史懷哲營隊,再加上還算豐富的家教經驗,否則可能無法在九月就上了第一堂課,也無法如此迅速地掌握自己大致的教學風格……。
實習的半年間,最最主要仍是實際上臺,因此在這半年內覺得有用的課堂當然以可以實際應用的課程為主,像是「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另外,「教學媒體與操作」這堂課,我覺得若認真上課,其實有許多教學媒體的小技巧都很實用,在製作課程投影片、剪輯新聞短片時,都幫了不少忙,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另外,實習時,根本沒有時間好好的準備教檢,但如果在教程中修習各項教育基礎科目(青少年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能專心上課,對於實習後短短一、兩個月要準備教檢,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3. 在實習現場最挫折/感動/XX的一件事
基本上就是平安順利……。
師父十分照顧、學生乖巧貼心、行政負擔適量,就是滿幸運的。其實我覺得中山女高的公民老師真的都很不錯,而且皆對自己很有自信,基本上不太擔心學生觀課,只要自己夠積極,絕對不怕沒有課可以聽,也絕對能對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4. 給在校師培生的建議
雖然一開始時,會覺得自己在上臺經驗上遠遠不足師大學生,但其實沒關係,只要自己能多努力、多認真,充分發揮個人魅力與特色,其實實習半年後,就可以迎頭趕上了!
至於在個人魅力與特色上,有些人的上課風格就是搞笑,學生每每哄堂大笑,第一瞬間就想認真上課;有些人的上課風格則是親切溫暖,讓學生覺得上起課來如沐春風;又有些人是學識淵博、備課嚴謹,學生會打從心底敬佩你的專業……。
我覺得各種風格都很好,就算不是第一眼吸睛的也沒關係,只要誠心地、認真地對待學生、對待教學,其實學生都是會感受到,也會感動到的,別緊張!
我覺得各種風格都很好,就算不是第一眼吸睛的也沒關係,只要誠心地、認真地對待學生、對待教學,其實學生都是會感受到,也會感動到的,別緊張!
另外,我覺得實習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都是「人」。例如:與師父相處要怎麼互動?想要去看某某老師的課要怎麼開口?與實習同事要怎麼相處?像是實習同事好了,以中山女高來講,我們這屆有16位實習老師,人多的結果就是很容易出現小圈圈。
By:
台大教育學程學會
On
凌晨3:26
[中學教育新聞] 2013/2/17 - 2013/2/23
教育部公布最新一集十二年國教微電影,高雄市五福國中教師王崇憲以聽、說、讀、寫完整的閩南語教學,成為活化教學典範。
高中科學班甄試 筆試存廢還未定
為配合12年國教,傳出明年的高中科學班甄試將取消筆試,引起家長關心,許多明星國中也提早因應。
為配合12年國教,傳出明年的高中科學班甄試將取消筆試,引起家長關心,許多明星國中也提早因應。
台灣教育體制學生很少有機會思考個人性向興趣,導致每逢升大學選填志願時,家長和學生都傷透腦筋。教育部近年積極鼓勵大學開設大一大二不分系學位學程,讓學生延後選系。
新北首創 12校長評鑑試辦上路
101學年第二學期剛開學,新北市教育局選定4名國中校長、8名國小校長,率先全國試辦校長評鑑。教育局說,建立校長評鑑機制並配合教師專業評鑑,可強化校長和老師的專業成長,校長協會也支持。
俄羅斯聯邦2030年社會經濟長期發展預測報告指出,俄鄉村學校將整合為社會文化機構,不只具教育功能,同時肩負文化、體育和醫療服務功能。另根據「教育發展」計畫,鄉村地區的中小學網絡將有更繁複的結構,校本部和分校將結合行政功能和遠距教學系統。
101學年第二學期剛開學,新北市教育局選定4名國中校長、8名國小校長,率先全國試辦校長評鑑。教育局說,建立校長評鑑機制並配合教師專業評鑑,可強化校長和老師的專業成長,校長協會也支持。
依據最新英國2011/12年內政部統計處(Home
Office Statistics)與全民健保局(NHS)調查報告顯示,英國境內有約19.3%的16-24歲青年施用毒品(約一百三十萬人),有兩百五十萬人(約37.7%)曾經在16-24歲之間有吸食過毒品的經驗,可見英國青少年施用毒品問題嚴重。
日本東京都新知事猪瀨直樹表示,將在新一年度的預算案中增加創設公立小中高一貫學校的計畫經費。在現行制度中,基本上,中小學是區市町村設立,高中才由都道府縣設立。剛取得執政權的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政見中揭舉「平成學制大改革」口號,要重新檢視六三三四學制。
日本國中武術必修化 東京都有學校將少林寺與相撲納入課程
2006年,日本修正的教育基本法,將「尊重傳統與文化」納為教育目標,自2013年4月起日本中學的體育科目中將武術列為男女必修科目。學校選擇柔道或劍道,一年10小時左右。實務上,都是在第2、第3學期以一個月左右時間實施;在東京都內則將授課集中在10~12月。日本國中武術必修化 東京都有學校將少林寺與相撲納入課程
實習和職場見習(job
shadowing)能讓學生真正了解工作的樣貌,但有些高中生只注重升學而放棄參加,或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何在,所以不知該如何著手。不過,建教合作已經成了現今必然的趨勢,因為業界愈來愈需要具專業能力的畢業生,而實習經驗也能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學習與未來工作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何謂「藝術智能」?美國未來藝術指標架構一探
當我們在討論「智能」的時候,指的通常是讀寫智能、數學智能,或者是科學智能。那麼你聽過藝術智能嗎?它指的又是什麼?美國國家核心文藝指標聯盟(The
National Coalition for Core Arts Standards)在最近發表的一份文件中,就討論了這個問題。
巴拉圭高中教育23%為職業學校
日前巴拉圭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Alcira
Sosa於受訪時表示,巴拉圭公私立中學提供各種課程,其中23%為高級職業學科,學生須依自己的興趣、學習動機及未來擬在大學就讀的科系,做出最好的選擇。
法國教育部於1月26日公布學校作息改革命令,增加星期三早上半天課,將其他四天上課時數每日減少45分鐘。這項作法引起許多國小教師不滿,並發動罷工與抗議。
一位稱職的老師除了對任教的科目有深入的認知外,還必需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除此之外他還必需以身作則,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然而德國的師資培育方式似乎還不足以造就這種全方位的優良教師。
卑詩省教師一直以來皆依照教學成果規定(prescribed learning outcomes)進行課程設計,但許多教師認為這樣的規定使每天的教學內容著重死記內容,反而減少學生探索、批判性思維的機會且難以更廣的層面認識學習內容。
By:
台大教育學程學會
On
凌晨3:21
[專欄] 練習問問題
文 / 潘彥宇
台灣有一個上課風氣,就是很怕在課堂上和老師互動,或是舉手問老師問題,我覺得原因不是怕被冠上愛現的標籤,就是怕問錯問題而被其他同學嘲笑。如果你和老師互動很多,就好像你自認為懂很多,深怕同學們不知道你知識的淵博。而你也早就已經看過隔壁的同學在上課搶著回答問題時,因為答錯而被全班同學嘲笑的醜態,所以在答案沒有十足的把握前,你不會輕易地舉手。最好的辦法就是默默地躲在人群裡,老師在明我在暗,不要被老師點到回答問題;直到出現超級簡單的問題時,再慢慢地和全班一起講出答案。
不知道這是不是現在學生上課的寫照,但這的確是我在升學的路上經常遇到的狀況。直到我遇到了我的高中化學老師,陳建廷老師。
陳建廷老師讓我勇於在課堂上發言。其實他沒有做什麼,他就只是在對完作業的答案之後,問全班有沒有問題,不過他給了很長的待答時間,這時班上當然是一片沉默,老師望著同學,同學看看老師,再低頭看看作業,五分鐘過去了,沒有人發出一點聲音。之後老師終於說,如果沒有問題的話,那我們就繼續看下一個章節。就這樣,每次的作業時間,總會有五分鐘的漫長等待,老師看著同學,同學看著作業。而每次的我,都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心中想著,要不要舉手?怎麼辦上課氣氛好僵?好安靜的五分鐘?不然先問最難的一題好了?於是有一天我用心的檢查了整份作業,確定這一題是我不會的,而事先也問過很多同學,他們也不知道要怎麼解這題,終於鼓起了勇氣,在檢討時間舉起了手。
陳建廷老師讓我勇於在課堂上發言。其實他沒有做什麼,他就只是在對完作業的答案之後,問全班有沒有問題,不過他給了很長的待答時間,這時班上當然是一片沉默,老師望著同學,同學看看老師,再低頭看看作業,五分鐘過去了,沒有人發出一點聲音。之後老師終於說,如果沒有問題的話,那我們就繼續看下一個章節。就這樣,每次的作業時間,總會有五分鐘的漫長等待,老師看著同學,同學看著作業。而每次的我,都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心中想著,要不要舉手?怎麼辦上課氣氛好僵?好安靜的五分鐘?不然先問最難的一題好了?於是有一天我用心的檢查了整份作業,確定這一題是我不會的,而事先也問過很多同學,他們也不知道要怎麼解這題,終於鼓起了勇氣,在檢討時間舉起了手。
第一次舉手問問題的感覺令我印象深刻,就好像是你真的很想知道要怎麼算,你是一個單純求學問的角色,當下雖然知道同學間可能會上演,那些我內心中排練上百次的戲碼,知道全班可能對我投以異樣的眼光,但我豁出去了,眼神避開全班同學,就專心看著老師解題。老師講解完之後問,還有沒有人有其他問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漸漸的許多同學也開始舉手問問題,就這樣,原本只有五分鐘的檢討時間,這一次竟被拉長成維持一整節課的熱烈討論。
其實我到現在為止也不懂這是發生了什麼事,但在許多場合中,第一個舉手問問題的人,似乎最需要龐大的勇氣和一個恰當的問題。而我在問問題的過程中也獲益良多,問問題解決了我上課時的疑惑,也讓我對課程內容更印象深刻,此外,一種不知道哪裡來的使命感,讓我在下一次問問題的場合中,沒有擠出一點問題來,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而為了問問題,我就必須要更專心地聽講,更深入的思考,直到我確定這次的主題沒有任何疑問,我才會放下心來。
另外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經驗,是在研究所時期,有一對夫妻來中研院天文所訪問,兩位都是非常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所所長特別排了一個小時,讓同學們和兩位學者吃個下午茶,聊聊天。事前所長只交代了一句,好好地提出問題吧。而聊天的內容不外乎專業領域的討論、如何用功念書以及世界頂尖的天文研究計畫等等。會後我們在收拾教室時,所長才指出一件事:我們都不會問問題。他說既然人家是夫妻,也是頂尖的天文學家,又在這樣可以讓許多大學生問問題的場合,應該就要把握這個機會,問一些只有他們才可以問的問題,像是:夫妻在同一個工作場所工作會不會有什麼不便?兩位在職場的關係和在家裡一樣嗎?一聽到這段話,便覺得我們並沒有真的把握這個特殊的機會,好好地從這次聊天中,抓住機會來問,問出一些只有他們才會適合回答的問題。
介紹了這兩個故事,都是影響我非常大的真實事件,前者讓我有勇氣問問題,後者讓我去想,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好問題。因此在去年的三芝教育營中,我就曾經把問問題寫成一個教案,希望學生可以在親自舉手問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求知的快樂,課堂上我舉出了兩個問問題的好處。 其一,要提出問題以前,你一定已經對相關的主題做了足夠深入的探索,才會有問題可以提出來,換句話說,當你可以提出一個問題時,其實你已經對這個相關主題有了足夠的認識,其二,問問題其實就是一種對話,是講者和你之間的對話,你們之間不再只是單方面的講述,而是你也在表達你的意見,你告訴講者你哪裡聽不懂,或是你認為這裡你不贊同他。你們之間有了互動,有了溝通彼此意見的機會。當然,欣賞別人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時時當一個聆聽者,你可以聽到很多人的意見,你和他都在同一堂課上聽講,但你們產生的問題,你們的想法卻不一樣,這是一個吸收別人經驗的好機會,順便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
既然我們是教育學程的學生,最後我想要討論的,是身為一個老師,我們應該要怎麼提振班上問問題的風氣?我認為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同學提出問題時,老師如果說,「你問這個問題就顯示出你的程度了」,這樣略帶譏諷的回答方式,雖然會贏得班上的笑聲,但學生虛心求教的同時,卻還要被老師嘲笑程度的落後,恐怕以後就不會有成績落後的同學敢在班上問問題了。
老師應該要很能掌握課堂上學生問問題的氛圍,有沒有問到重點,會不會太多學生問問題,然後適時地把問題引導到原本上課的主題,如果同學問得好,也要適時鼓勵學生多舉手發問。這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需要很多的經驗與改進,才能將班上問問題的風氣帶起來。而將風氣帶起來之後,學生們學會的不只是知識,更是自主求知的心,這正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阿!
老師應該要很能掌握課堂上學生問問題的氛圍,有沒有問到重點,會不會太多學生問問題,然後適時地把問題引導到原本上課的主題,如果同學問得好,也要適時鼓勵學生多舉手發問。這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需要很多的經驗與改進,才能將班上問問題的風氣帶起來。而將風氣帶起來之後,學生們學會的不只是知識,更是自主求知的心,這正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阿!
By:
台大教育學程學會
On
凌晨2:58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轉貼] 論大學生燒成績單的可能性 / 黃哲翰
全文轉貼來自 http://www.justaple.com/stapleViewer.html?id=fbafbbfe719511e2858540404112cf76
前幾天我在大學的課堂上所看到的景象,讓我聯想起了前陣子台灣所報導的一則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新聞:中興大學提醒家長,未經子女(年滿20歲以上)的同意拆看成績單,將可能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此外,有些學校在家長未徵得子女同意的情況下,也並不提供家長查詢子女的成績。
對此,引出了網路讀者不少的意見。持反對意見者,有認為個資法不合理的、也有不少人主張父母付學費有權看子女成績、也有認為學生偷懶父母就該管的。持贊成意見者,則主要認為父母應尊重成年子女的隱私。
我在此並沒有要處理這些正反意見,只是想以人們對這條新聞的反應做引子,談談幾件我在海德堡大學、以及周遭生活環境中遇過的景象。
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最老的大學,至今已進入第627年。它同時也是我們戲稱「德意志長春藤」的九所菁英大學之一,諾貝爾獎得主的人頭照可以排出一串來展覽,而曾在此任教過的、在各學科歷史上留名的大學者,也數得上一卡車。
但這個學校的大學生,就我個人的感覺,他們的潛力素質不會比台灣的大學生(我所參照的對象是台北貓空大學與公館大學,這兩處是我個人所熟悉的)好到哪裡去。至於生活荒腔走板的程度,有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上課的、吸毒的、把骯髒餐具都直接塞進冰箱的、狂歡時把腳踏車從宿舍屋頂砸向樓下的、醉酒把廁所吐滿穢物還懶得清理放了幾天讓它乾的......
然而他們整體上的學習成就,客觀來說,卻是台灣的大學生難以比擬的。平均起來,他們對課業的學習,稱得上相當專注。與台灣學生在外語能力上的明顯差異暫且不論,每門研討課上,都不乏出現對專業知識掌握得相當純熟的大學生(當然主要是高學年的,約可對應到台灣的大三到碩一之間)。這些課堂上的亮點學生,少則一、兩位,多則四、五位。就我看來,這些人的知識能力或許已不下於台灣的博士班程度,而在台灣的大學環境中,每一百人之中,可能還找不到一個這樣的人。
這是為什麼?
前幾天,在我老闆的演講課上,他問大家,由於下週的課程時間剛好撞上這裡的年度嘉年華,是否大家下週還想上課?舉手投票的結果,有九成以上都想繼續上課。
這不是個案。我所經歷過的這類投票,幾乎都是以壓倒性的多數贊成增加上課時數的。雖然我過去一直覺得上課好無聊喔我要在家玩小狗秉持著課業與休閒應該適度平衡的精神,都投了反對票。
藉由這個片面的例子,我所要表達的不是「他們都是熱情學習的認真魔人」,這不是我所感覺到的。
我所感覺到的毋寧是一種比較單純的態度。相對於台灣學生,在這裡的人們對於「學習」這件事並沒有太多奇怪的負擔,也沒有台灣那種彷彿是天生的對學業的微妙不屑感。對於感到興趣的事物,很直覺地會想繼續多聽點,這不是常人都會有的單純反應嗎?
在台灣的大學裡,平時按部就班地學習彷彿是一種罪,會帶給同儕們一種微妙不禮貌的壓力。所以如果要政治正確的話,大家都必須在別人面前刻意抱怨學業繁重好累好煩、強調自己又不小心混了整晚導致考試範圍都沒唸完、然後在苦哈哈的哀嚎打屁中彼此諒解,以此來表明自己也是大學生活圈的正常份子,不小心得了好成績還得遮遮掩掩,被揭穿時還要無辜地表示自己其實也不懂教授的評分標準。
因為,學習從來都不單純,它始終夾都帶著一些在我們人格的深層中拉扯出來的挫傷。
這種拉扯,自我們幼時入學開始,便體現在家長期待與學生意願間的對抗、以及一種隱性的階級劃分上。學習這件事,精確來說,是用來劃分學生階級、定義學生自我認同、以及分配地位與資源的憑藉。因此,在我們的教學系統裡,評分是首要大事。我們必須嚴格把關、區分等級,誰都必須獲得對其學習成就「公平」、「等值」的報償。
因為在上述學習背景中長大,讓我剛到德國大學時,感受到非常鮮明的反差——這是一個把「評分」這回事看得非常豁達而淡然的世界,「成績」也不是一種透過嚴肅儀式下頒佈的權威產物。
「隨便就給最高分,這麼灑脫,這樣真的好嗎?不是應該都要裝裝樣子給個不太高的分數嗎?」
「隨便用鉛筆在影印廢紙背後簽寫的成績證明,真的有效力嗎?」
「成績證明上課程名稱寫錯了,要學生自行塗改就好,這樣不違規嗎?」
諸如此類,這些都是我當時初體驗、或看到課堂上同學的情況時,所產生的疑問。
我們大學修學分的方式和台灣有極大的差異。我們在這裡沒有「選課登記」這回事,而是自己依照學程需要,安排去上那些課,然後在學期初或學期末,去找授課教師談,看看我在這個課需要幾學分、要怎麼拿。
各學院都會公布學分的公定價目表,例如:定時出席3分、口試2分、筆試2分、小論文2分、課堂報告1分、學期報告5分......等等。如果我在這門課需要10學分,就和老師談,看怎麼湊足,例如出席3分 + 口試2分 + 學期報告5分,這樣湊滿10分。
如果這門課我上了一半,覺得太無聊,可以直接不去聽。因為沒有「選課」這回事,所以也無須「退選」,也不會因此被「當掉」。不交作業不考試,這門課學分不拿了,換去別的課拿就好。
當然也沒有「二一」這回事。你如果在一門課得到不及格的成績,自己回家含淚把成績證明偷偷燒掉就好,然後再去別門課收集一張及格的,繳給系秘書室,作為畢業審核用。
拿學分的期限也很寬鬆。在授課老師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你可以在上完課一兩年後,突然想:「不然還是拿一下那門課的學分好了。」隨時去找老師,交上作業或請他給你考試,你就有學分證明了。
我們哲學系有個講師,學生問他有無繳交作業的期限,他回:你十五年後再繳也可以,前提是我還在這個大學裡。
在這套系統下,原則上沒有硬性的修業年限,所要求的是學生高度自主,他必須明確地為自己的學習項目與時程做好規劃。各系所也都有學業諮商者,學生很常需要去找他們商談自己的學業規劃。每當學期初與學期末,在每週開放的諮商時間,總是能看到學生大排長龍。
以上是對學士/碩士修業的情況(當然,不同學院的學程會與上述有些許出入,特別是學位綁定國家考試的,修業限制會嚴格點)。至於博士研究者已被視為一個獨立研究者,而不再是「學徒」,所以大部分學院對於博士研究者並無規定修課的義務,我們主要專注在自己的研究與論文寫作上,若自己有興趣、有需要再去聽課。
這樣的授課與評鑑的系統,依照傳統德國學院的理想,屬於「學院自由」的一部份。前幾年,德國大學為了和國際接軌,做了大幅度的改制,同時也開始寬鬆地限制修業年限,乃至於要求上課出席率之類的。但這個改制始終遭受學院傳統聲音的批評與不合作。
我老闆的立場是堅持維護傳統學院精神,不遺餘力地反對新學制,講課時有機會就拿新學制來酸一下。在一門課,有學生下課後問他:「您都不點名,這樣我們怎麼拿修課證明?」(他只需要修課的出席證明,而不需要成績。)我老闆便在下一堂課公開宣布:「我的想法仍是老派的,我認為點名違反了學院自由,我在這裡向您說,只要您告訴我一聲,您不需簽到,我就會給您修課證明。」頓時台下全體敲桌喝采。
然而台灣人也許會問:這樣學生蒙騙打混怎麼辦?傳統德式學院的回答會是:大學生是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學院不能為他決定、也不能替他負責。
當然,相對於德式學院,台灣的學院始終都必須負起上述那些看顧小孩的責任,大學只是幼稚園、小學與中學的延伸;這種壓力不只來自家長,也來自社會,包括學生講話不禮貌時要趕緊主動向社會道歉之類的。
如此「責任制」的學院,表面上所擔負的是教養責任,就其「下層結構」來看,其反映的更是一種「公平」且「等值」的評鑑系統,擔負著有效率地區分階級、界定認同、分配資源、決定獎勵的社會責任。(現在它連自己都下海成為了評鑑系統中的評鑑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社會便很難單純地去談對知識與學問的追求、更難不帶芥蒂地去談對學習的樂趣。
上上週,我在電車上聽到身後兩位小女生的談話。她們看起來約十一、二歲上下,聊著聖誕節從阿公阿嬤那裡收到的禮物有多奇怪。聊著聊著,就聊到接下來放假在家要做什麼。其中一個說,看書啊。另一個說,喔,我要繼續學英文和拉丁文,然後開始講起學習的內容。她們是如此稀疏平常地聊著,把那些學習內容講得如此輕快。
這些裡面沒有夾帶禁忌、不是要消極抗議的對象、沒有埋著那些撕扯著人格的傷痕,以至於令我訝異它是如此乾淨,像當時窗外雪原上的積雪。我幾乎不曾在台灣學生的閒聊中聽到這些關於學習內容的話題——除了考試完互相對答案。我背對著她們默默偷聽,直到她們下車。我想,等她們長大成年,她們的爸媽應該也不會拆看她們的成績單。
就算想拆看,她們也能先燒了它。
*2月3日補註:
寫這篇文章,著眼於突顯台德對比,藉此描繪台灣學習氣氛裡的某種內在結構。因此文章沒有太多空間去著重於「平衡報導」,我挑選出來的例子,是我認為鮮明且具代表性的,足和台灣對比出明顯差異的。對我而言,做到這一點,這篇小文的任務就達成了。
也許有不少讀者讀完文章,會對德式學院產生某種「烏托邦」的想像;確實,這樣的烏托邦是德國傳統學院精神一貫秉持的理想,因此實際上也獲得了相當的實踐,這是台灣的學院所沒有的。特別是海德堡大學一向驕傲地自詡為德式學院精神的掌舵者,在這裡看到的個例往往就更加鮮明。
當然,對學生普遍而言,在德國大學的學習還是免不了各種關於畢業、出路甚至社會期待的現實壓力。但是這樣的壓力,與台灣相較,鮮少涉及到人格深層的糾葛與拒斥,而比較客觀地像是人們可以自主選擇接受的、有挑戰性的任務。面對這樣的壓力,師生們的想法會是這樣:如果你自認不行或沒興趣,為什麼不換跑道呢?而換跑道的可能性始終是很開放的,休學、轉系、轉校是常態,基本上也不造成什麼負面觀感。教育資源分配平均、選擇性開放多元,是支持著這種自我負責的學習精神的制度基礎。
能清楚地分別這些、並且自我負責地決定、學習、進而思索,我們才能開始談論人的「自覺」,乃至於「啟蒙」、「溝通」甚至「批判」。一個社會健全的公民意識,往往能在其學院精神裡找到它的根源。一個只以區分階級、分配資源、職業訓練和論文製造為己任的學院環境,只能自絕於上述聯繫之外,同時讓整個社會僵固、枯竭、崩壞。
前幾天我在大學的課堂上所看到的景象,讓我聯想起了前陣子台灣所報導的一則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新聞:中興大學提醒家長,未經子女(年滿20歲以上)的同意拆看成績單,將可能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此外,有些學校在家長未徵得子女同意的情況下,也並不提供家長查詢子女的成績。
對此,引出了網路讀者不少的意見。持反對意見者,有認為個資法不合理的、也有不少人主張父母付學費有權看子女成績、也有認為學生偷懶父母就該管的。持贊成意見者,則主要認為父母應尊重成年子女的隱私。
我在此並沒有要處理這些正反意見,只是想以人們對這條新聞的反應做引子,談談幾件我在海德堡大學、以及周遭生活環境中遇過的景象。
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最老的大學,至今已進入第627年。它同時也是我們戲稱「德意志長春藤」的九所菁英大學之一,諾貝爾獎得主的人頭照可以排出一串來展覽,而曾在此任教過的、在各學科歷史上留名的大學者,也數得上一卡車。
但這個學校的大學生,就我個人的感覺,他們的潛力素質不會比台灣的大學生(我所參照的對象是台北貓空大學與公館大學,這兩處是我個人所熟悉的)好到哪裡去。至於生活荒腔走板的程度,有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上課的、吸毒的、把骯髒餐具都直接塞進冰箱的、狂歡時把腳踏車從宿舍屋頂砸向樓下的、醉酒把廁所吐滿穢物還懶得清理放了幾天讓它乾的......
然而他們整體上的學習成就,客觀來說,卻是台灣的大學生難以比擬的。平均起來,他們對課業的學習,稱得上相當專注。與台灣學生在外語能力上的明顯差異暫且不論,每門研討課上,都不乏出現對專業知識掌握得相當純熟的大學生(當然主要是高學年的,約可對應到台灣的大三到碩一之間)。這些課堂上的亮點學生,少則一、兩位,多則四、五位。就我看來,這些人的知識能力或許已不下於台灣的博士班程度,而在台灣的大學環境中,每一百人之中,可能還找不到一個這樣的人。
這是為什麼?
前幾天,在我老闆的演講課上,他問大家,由於下週的課程時間剛好撞上這裡的年度嘉年華,是否大家下週還想上課?舉手投票的結果,有九成以上都想繼續上課。
這不是個案。我所經歷過的這類投票,幾乎都是以壓倒性的多數贊成增加上課時數的。雖然我過去一直覺得上課好無聊喔我要在家玩小狗秉持著課業與休閒應該適度平衡的精神,都投了反對票。
藉由這個片面的例子,我所要表達的不是「他們都是熱情學習的認真魔人」,這不是我所感覺到的。
我所感覺到的毋寧是一種比較單純的態度。相對於台灣學生,在這裡的人們對於「學習」這件事並沒有太多奇怪的負擔,也沒有台灣那種彷彿是天生的對學業的微妙不屑感。對於感到興趣的事物,很直覺地會想繼續多聽點,這不是常人都會有的單純反應嗎?
在台灣的大學裡,平時按部就班地學習彷彿是一種罪,會帶給同儕們一種微妙不禮貌的壓力。所以如果要政治正確的話,大家都必須在別人面前刻意抱怨學業繁重好累好煩、強調自己又不小心混了整晚導致考試範圍都沒唸完、然後在苦哈哈的哀嚎打屁中彼此諒解,以此來表明自己也是大學生活圈的正常份子,不小心得了好成績還得遮遮掩掩,被揭穿時還要無辜地表示自己其實也不懂教授的評分標準。
因為,學習從來都不單純,它始終夾都帶著一些在我們人格的深層中拉扯出來的挫傷。
這種拉扯,自我們幼時入學開始,便體現在家長期待與學生意願間的對抗、以及一種隱性的階級劃分上。學習這件事,精確來說,是用來劃分學生階級、定義學生自我認同、以及分配地位與資源的憑藉。因此,在我們的教學系統裡,評分是首要大事。我們必須嚴格把關、區分等級,誰都必須獲得對其學習成就「公平」、「等值」的報償。
「公平」與「等值」才是台灣教育系統的基本精神。
好學生與壞學生、成績好、成績中等與成績差,名校與普通學校,都必須涇渭分明,分毫也不能含糊。家長也隨時準備好在面對評分系統的失誤時,為兒女披掛上陣,為那一分半分的誤差來爭個公道。
好學生與壞學生、成績好、成績中等與成績差,名校與普通學校,都必須涇渭分明,分毫也不能含糊。家長也隨時準備好在面對評分系統的失誤時,為兒女披掛上陣,為那一分半分的誤差來爭個公道。
成績單就是最重要的階級憑證。怎麼能讓家長只因為子女「隱私權」這種小事就不過問呢?
而身為學生,則多少都必須經歷過這樣的撕扯:被迫得在同儕中區分你我好壞、劃定圈圈、定義對方也定義自己、跟誰好跟誰不往來、甚至需要在師長大人們與同儕間選立場站。最後,依據這種隱性的階級劃分,最後分別進入不同的大學裡生活。
故而,對學習保持距離,或多或少表達了大學生們對上述漫長的系統篩選之消極疲軟的反抗。在潛規則裡,認真用功的出頭鳥會是這個階級結構的共犯、是攀附既得利益階級的爪牙。因此,只要在離畢業還遠、離考研究所、高普考還有一段距離的安全領域中,大學生們會傾向禮貌性地避開「學習」這個敏感又感傷的話題,直到大家都不得不開始用功準備考試的階段——不是我自己想用功學習喔,而是因為現實所迫,要找未來出路。
我們已經到了如此地步:一定要訴諸現實問題的逼迫,才能證成自己做出用功學習的決定,而不再有歉疚與不安。而這樣的學習,當然都跟考試綁在一起。
至於單純為了學問的樂趣而學習、在課堂上追問老師問題、放假時還會上圖書館,始終是一種不能太過公開張揚的禁忌。那是大學中的少數天才、或是不會讀空氣的邊緣份子才能放膽享受的奢侈。
我們看到有太多人,就這樣把自己界定於學習之外,認為學習是只屬於好學生才能做的事、而讀嚴肅一點的書籍是專屬於知識份子的高級興趣,而與現實人間無關。學習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事,這彷彿只是教育者不切實際的理想。
台灣有些大教授總喜歡找機會批評學生不用功,我認為,這是一種既不嚴格、漫不經心又隔靴搔癢的批評,往往滿足了他們自吹自擂的虛榮心(但他們有些卻稱得上是學院溫室裡的老草莓),卻並沒有著眼於被綁定在「學習」上的那些實存問題。
至於單純為了學問的樂趣而學習、在課堂上追問老師問題、放假時還會上圖書館,始終是一種不能太過公開張揚的禁忌。那是大學中的少數天才、或是不會讀空氣的邊緣份子才能放膽享受的奢侈。
我們看到有太多人,就這樣把自己界定於學習之外,認為學習是只屬於好學生才能做的事、而讀嚴肅一點的書籍是專屬於知識份子的高級興趣,而與現實人間無關。學習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事,這彷彿只是教育者不切實際的理想。
台灣有些大教授總喜歡找機會批評學生不用功,我認為,這是一種既不嚴格、漫不經心又隔靴搔癢的批評,往往滿足了他們自吹自擂的虛榮心(但他們有些卻稱得上是學院溫室裡的老草莓),卻並沒有著眼於被綁定在「學習」上的那些實存問題。
因為在上述學習背景中長大,讓我剛到德國大學時,感受到非常鮮明的反差——這是一個把「評分」這回事看得非常豁達而淡然的世界,「成績」也不是一種透過嚴肅儀式下頒佈的權威產物。
「隨便就給最高分,這麼灑脫,這樣真的好嗎?不是應該都要裝裝樣子給個不太高的分數嗎?」
「隨便用鉛筆在影印廢紙背後簽寫的成績證明,真的有效力嗎?」
「成績證明上課程名稱寫錯了,要學生自行塗改就好,這樣不違規嗎?」
諸如此類,這些都是我當時初體驗、或看到課堂上同學的情況時,所產生的疑問。
我們大學修學分的方式和台灣有極大的差異。我們在這裡沒有「選課登記」這回事,而是自己依照學程需要,安排去上那些課,然後在學期初或學期末,去找授課教師談,看看我在這個課需要幾學分、要怎麼拿。
各學院都會公布學分的公定價目表,例如:定時出席3分、口試2分、筆試2分、小論文2分、課堂報告1分、學期報告5分......等等。如果我在這門課需要10學分,就和老師談,看怎麼湊足,例如出席3分 + 口試2分 + 學期報告5分,這樣湊滿10分。
如果這門課我上了一半,覺得太無聊,可以直接不去聽。因為沒有「選課」這回事,所以也無須「退選」,也不會因此被「當掉」。不交作業不考試,這門課學分不拿了,換去別的課拿就好。
當然也沒有「二一」這回事。你如果在一門課得到不及格的成績,自己回家含淚把成績證明偷偷燒掉就好,然後再去別門課收集一張及格的,繳給系秘書室,作為畢業審核用。
拿學分的期限也很寬鬆。在授課老師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你可以在上完課一兩年後,突然想:「不然還是拿一下那門課的學分好了。」隨時去找老師,交上作業或請他給你考試,你就有學分證明了。
我們哲學系有個講師,學生問他有無繳交作業的期限,他回:你十五年後再繳也可以,前提是我還在這個大學裡。
在這套系統下,原則上沒有硬性的修業年限,所要求的是學生高度自主,他必須明確地為自己的學習項目與時程做好規劃。各系所也都有學業諮商者,學生很常需要去找他們商談自己的學業規劃。每當學期初與學期末,在每週開放的諮商時間,總是能看到學生大排長龍。
以上是對學士/碩士修業的情況(當然,不同學院的學程會與上述有些許出入,特別是學位綁定國家考試的,修業限制會嚴格點)。至於博士研究者已被視為一個獨立研究者,而不再是「學徒」,所以大部分學院對於博士研究者並無規定修課的義務,我們主要專注在自己的研究與論文寫作上,若自己有興趣、有需要再去聽課。
這樣的授課與評鑑的系統,依照傳統德國學院的理想,屬於「學院自由」的一部份。前幾年,德國大學為了和國際接軌,做了大幅度的改制,同時也開始寬鬆地限制修業年限,乃至於要求上課出席率之類的。但這個改制始終遭受學院傳統聲音的批評與不合作。
我老闆的立場是堅持維護傳統學院精神,不遺餘力地反對新學制,講課時有機會就拿新學制來酸一下。在一門課,有學生下課後問他:「您都不點名,這樣我們怎麼拿修課證明?」(他只需要修課的出席證明,而不需要成績。)我老闆便在下一堂課公開宣布:「我的想法仍是老派的,我認為點名違反了學院自由,我在這裡向您說,只要您告訴我一聲,您不需簽到,我就會給您修課證明。」頓時台下全體敲桌喝采。
然而台灣人也許會問:這樣學生蒙騙打混怎麼辦?傳統德式學院的回答會是:大學生是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學院不能為他決定、也不能替他負責。
當然,相對於德式學院,台灣的學院始終都必須負起上述那些看顧小孩的責任,大學只是幼稚園、小學與中學的延伸;這種壓力不只來自家長,也來自社會,包括學生講話不禮貌時要趕緊主動向社會道歉之類的。
如此「責任制」的學院,表面上所擔負的是教養責任,就其「下層結構」來看,其反映的更是一種「公平」且「等值」的評鑑系統,擔負著有效率地區分階級、界定認同、分配資源、決定獎勵的社會責任。(現在它連自己都下海成為了評鑑系統中的評鑑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社會便很難單純地去談對知識與學問的追求、更難不帶芥蒂地去談對學習的樂趣。
上上週,我在電車上聽到身後兩位小女生的談話。她們看起來約十一、二歲上下,聊著聖誕節從阿公阿嬤那裡收到的禮物有多奇怪。聊著聊著,就聊到接下來放假在家要做什麼。其中一個說,看書啊。另一個說,喔,我要繼續學英文和拉丁文,然後開始講起學習的內容。她們是如此稀疏平常地聊著,把那些學習內容講得如此輕快。
這些裡面沒有夾帶禁忌、不是要消極抗議的對象、沒有埋著那些撕扯著人格的傷痕,以至於令我訝異它是如此乾淨,像當時窗外雪原上的積雪。我幾乎不曾在台灣學生的閒聊中聽到這些關於學習內容的話題——除了考試完互相對答案。我背對著她們默默偷聽,直到她們下車。我想,等她們長大成年,她們的爸媽應該也不會拆看她們的成績單。
就算想拆看,她們也能先燒了它。
*2月3日補註:
寫這篇文章,著眼於突顯台德對比,藉此描繪台灣學習氣氛裡的某種內在結構。因此文章沒有太多空間去著重於「平衡報導」,我挑選出來的例子,是我認為鮮明且具代表性的,足和台灣對比出明顯差異的。對我而言,做到這一點,這篇小文的任務就達成了。
也許有不少讀者讀完文章,會對德式學院產生某種「烏托邦」的想像;確實,這樣的烏托邦是德國傳統學院精神一貫秉持的理想,因此實際上也獲得了相當的實踐,這是台灣的學院所沒有的。特別是海德堡大學一向驕傲地自詡為德式學院精神的掌舵者,在這裡看到的個例往往就更加鮮明。
當然,對學生普遍而言,在德國大學的學習還是免不了各種關於畢業、出路甚至社會期待的現實壓力。但是這樣的壓力,與台灣相較,鮮少涉及到人格深層的糾葛與拒斥,而比較客觀地像是人們可以自主選擇接受的、有挑戰性的任務。面對這樣的壓力,師生們的想法會是這樣:如果你自認不行或沒興趣,為什麼不換跑道呢?而換跑道的可能性始終是很開放的,休學、轉系、轉校是常態,基本上也不造成什麼負面觀感。教育資源分配平均、選擇性開放多元,是支持著這種自我負責的學習精神的制度基礎。
據此,學習和壓力是分不開的。只是我們應該去探問,壓力的來源是什麼?是來自於學習本身所具備的挑戰性、還是來自於其他因素?來自於學習本身的壓力,通常不會耗損我們對學習的單純興趣,但其他的壓力卻會。藉由本文,我的重點不在於主張「沒有壓力的快樂學習」,而是希望去探問「客觀而單純的學習」的可能性。通常,學習的快樂不在於沒有壓力,而是在於客觀而單純地克服了挑戰:打開了自己原先僵固的視野、知道了原先所不知道的、弄懂了原先所不懂的、學會了原先所不會的。
能清楚地分別這些、並且自我負責地決定、學習、進而思索,我們才能開始談論人的「自覺」,乃至於「啟蒙」、「溝通」甚至「批判」。一個社會健全的公民意識,往往能在其學院精神裡找到它的根源。一個只以區分階級、分配資源、職業訓練和論文製造為己任的學院環境,只能自絕於上述聯繫之外,同時讓整個社會僵固、枯竭、崩壞。
By:
台大教育學程學會
On
凌晨12:11
訂閱:
文章
(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