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教育好文]掌握技巧,分組學習才有成效

轉載於【翻轉教育】
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information-detail?id=1644

作者:劉亦佳

班級學習狀況總是不好,分組學習總是帶不起來?這群老師告訴你,原來,分組學習也有大學問……
分組合作學習是許多老師改變課堂的第一步,但是成功的分組合作學習不是「分組」就會有「學習」,教學時留意小技巧,執行起來會更順暢。

異質性分組,ABCD咖互相合作

今年七月中舉辦的偏鄉教師成長研習營,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務主任的王政忠原封不動地把MAPS (Mind Mapping:心智繪圖;Asking Question:提問;Presentation:發表;Scaffolding Instruction:同儕鷹架)教學法帶到班上來,所有老師立刻化身成「小小國中生」,上課更學課。

王政忠指出,老師們一定要在國一新生入學時就觀察學生,依據其能力、狀況把孩子分成ABCD咖,然後依序賦予他們不同的角色:教練、明星球員、球隊老闆跟黑馬,將全班都分成這樣的四人小組,並且提醒學生角色是有機會改變的,黑馬能成為真正的「黑馬」。而為了預防A咖獨大,王政忠設計了「紅利倍數」的規則。「在課堂上,A咖學生答對,只獲得一倍點數,但是BCD咖成員搶答或答對,就可獲得2到4倍的紅利點數,」王政忠笑著,「再笨的A咖學生,都知道一定要把C咖、D咖教會,得分才會高!」

異質分組是為了透過同儕合作學習的力量,有效喚醒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只是要注意,對於AB咖跟CD咖要有不同的誘因激發學習;比如,MAPS課堂上累積的點數是跟學校合作,累積到期末可以換二手商品,而課堂後的自學心智繪圖、PISA後測,則是跟個人成績相關,讓AB咖也願意積極投入小組競爭,讓彼此之間能夠「共好」。

然而王政忠也語重心長的提醒,老師不要太急著想看到學業上的成效,「D咖改變的是態度,A咖是能力」,只要學生有進步,不管進步的是什麼,老師都應該鼓勵。

因地制宜,帶領孩子正向改變

由王政忠發展出的MAPS教學法,各地老師「因地制宜」而有不同的做法。如台中市光德國中的張文銘老師就說,他把班上的CD咖命名為黑馬跟二軍,然後讓他們出基礎題的考卷來考組員,「當他們知道自己是這個任務的老師,他們會努力自己搞懂,完成後也會有成就感。」而老師也可以丟比較難的問題跟AB咖思考。然而在出題前一定要想,「那個題目能不能問到核心?適不適合學生面對未來的生活?」

高雄市岡山國中老師胡春芳則直接把學生依序命名為1234號,「我比較壞啦!」她開玩笑的說,卻也給了很多疑難雜症的好解方,「遇到1號孩子說不會教的,你就叫他教完讓學生複述一遍;那如果是很愛表現的,你就跟他說他程度很好可以『自學』,他不能討論,就會很痛苦。」

彰化縣溪陽國中賴靜慧老師,在國二下時,則直接把公民課教的五院名稱搬到小組上,把學生命名為司法院院長、立法院院長等,「剛剛好五個人都有角色了!」。她跟張文銘都認為,教學法必須加上班級經營才有效,「教師的觀察力是成就班級經營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她笑著,眼神發光,「最了解孩子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不用擔心有沒有『做對』。教學是一場實驗,只要孩子有正向的改變,那就對了!」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新的挑戰,不變的初衷 我看深坑營

撰文//吳偉帆

 過去六年,台大師培都與三芝國中合作,暑假時期前去舉辦三周的營隊,對學校而言有人幫他們準備暑輔課程,而我們則可以有磨練的機會,彼此獲利。今年我們改與深坑國中合作,而我在參與了兩屆的史懷哲計畫後,選擇這暑假做些別的事。但我還是以視導學長姐的身分去了七天,看看新的環境,有什麼不一樣。

或許是剛到新學校,那邊的學生不太了解台大師培和史懷哲計畫,學生人數和前幾年是有些落差,但第一年在三芝又何嘗不是如此?我想過幾屆應該會越來越大班,人數和伍佰的火山一樣滿出來。雖然學生人數減少,但特別的是或許是教育界開始推行「回歸主流」,我們遇到的特殊生明顯增加,有視障的同學,有ADHD的同學,也有自閉症的同學。這些學生我們在特教概都有學到他們學習上的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但要是真的給你遇到了,的確是有些棘手。

但我們的同學也準備周全,雖然沒有像特教老師一般量身打造個人教學計畫,但確實也費盡渾身解數,以力保每位同學的學習效果,放慢教學速度、多樣化活動、參與式學習都只是基本招而已。課程內容也費盡心思,性別議題、科學方法、跨領域教學……,時下最夯的議題大概除了翻轉教室我們都用到了,保證用心良苦,直逼嘔心瀝血等級。

舉例來說,我雖然沒辦法每個人的課都看過,但我很喜歡社會科的性別平等教案,結合近來沸沸揚揚的同志婚姻、廢除「兩性」改稱「性別」等等議題,讓小朋友知道很多事情沒有絕對二分,我們應該包容與尊重不同的聲音,才能達到更完美的實質平等和社會正義。

自然科的發電教案也是很另類的設計,雖然其理論對於國中生真的太難,但其對於生活的重要與環境的影響卻是不可避免,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

最後是國文科的課程安排,每堂課在開始上正課前,老師們都會帶一段古文,並將古文與要上的主題做結合。小孩子最討厭的東西絕對不出古文、英文、數字,對這些東西保證想躲得遠遠的。國文科的課程設計,反倒能讓學生們知道,其實這些一千年前的老屁股,腦袋想的和我們現在也差不了多少,想說、想寫的也都是那些生活中的五四三,無形中似乎把古文和現代,拉近了一些。

還有很多課可惜時間不夠看不到,但我認為品質一定也很棒。我看到時大家基本上都至少被磨過一周了,有上過教材教法和教學實習的不用多說一定是虎虎生風,但也有很多年輕人說不定根本沒上台過幾次,第二周就能有如此表現實在是相當令人佩服。

辦這個營隊,我們不只是擔任大哥哥大姊姊,而是擔任一位「老師」,我們教的不只是知識,面對國中生更需要教的是「做人」。營隊並不是一切都一帆風順,中間也會遇到困難,學生偶爾也會不配合我們,雖然受傷,但也讓我們理解,教育沒那麼簡單,理論我們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真要帶學生(尤其是國中生),我們還有很多要學的。在營隊遇到的挫折,會成為我們的養分,讓我們成為更厲害的老師再回來電爆這群小屁孩XD。


除了培養自己的教學能力外,在這營隊我們也能交到許多好朋友,三個星期的日夜相處,會不會擦出火花我是不知道啦,但有革命情感是一定的。這群有著共同目標和教育熱誠的人,一定會成為彼此在教育界打拼,互相激勵的夥伴。即使未來選擇改往他處發展,他們也一定是人生中重要的財富。有機會的話歡迎大家報名參加,我想,你們一定會不虛此行。


介紹作者:吳偉帆,曾參與第五屆、第六屆史懷哲計畫,第六屆史懷哲計畫總召、第18屆教育學程學會活動長(上學期)、第19屆教育學程學會會長,現任第20屆教育學程學會文書長暨美宣長。

照片來源:連苡粧、徐唯恩、廖立宇、蕭瑤的FB相簿。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轉貼]受Google啟發  美國高中老師翻轉歷史教學

轉載於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894
如何讓歷史課的不枯燥?美國一位高中老師讓學生受到Google啟發,決定給學生學期間20%的空白課程時間進行獨立研究,結果,學生的創意遠超過他的預期:有人研究美國南北戰爭迄今的時尚流行,並附上布料式樣;有學生拍了一部舞蹈史影片,附上每一種舞蹈發展過程的有趣故事;還有人以經濟大蕭條為背景,發展電玩遊戲,要拿高分,可得先搞懂羅斯福總統的新政。
美國許多高中將州級標準化測驗分數視為該科目的期末成績,由於測驗時間常訂在學期結束前一個月,所以很多老師這段時間就沒有進度可教,學生也因為沒了考試壓力而缺乏學習動力,白白浪費時間。有幾位歷史老師利用這段空白時間,發展出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歷史教育,有效刺激學生的創造力。
許多歷史老師為了配合州級標準化測驗的施測範圍,常得在學期前半段趕進度,也因此簡單帶過許多學生其實很有興趣深究的歷史事件及背景知識。像是著名的戰役或是每個時代的流行時尚。布萊森.哈維(Brison Harvey)參照了Google著名的「20%個人創新時間」理念,在學期結束前一個月,讓學生自行發展具有實驗性質的歷史作品,並將教學法公開在教育網站上。
Google的「20%創新時間」是指該企業鼓勵員工每天花20%的時間,自力研發工作之外個人的興趣項目,該理念成功催生了Gmail及Google+等企業創新服務。
同樣的,學生被要求針對個人有興趣的美國歷史,發展出創新而獨特的作品。學生不能只用PowerPoint來做一場缺乏啟發性的簡報演示,或拿學術文章來報告交差,而是得創造出班上從沒見過的創意作品,又能兼具大學歷史課的內容深度。
對學生來說,決定作品形式是最困難的挑戰,其次則是從許多有興趣的歷史主題中,挑出一個最喜歡的題目來發展作品。因為期末相對輕鬆,學生比較有時間和意願去接受挑戰。
一、創造不同的評分標準
對布萊森老師來說,他必須事先定下明確的評分標準,才能讓學生有所依循。但在毫無所悉的狀況下,老師無法針對尚未成形的創意作品訂下評分標準。布萊森老師決定把評分大權交給每一個學生,由他們自行訂標準,老師只要求作品內容必須扣合美國歷史及其選定的主題而已。
學生提出的評分標準千奇百怪,非常有趣。有人參照「古墓奇兵」的電玩模式,強調重現歷史時刻的精確度是最重要的評分標準。也有學生打算煮出20世紀初期美國新移民的日常料理,分數則由全班同學試吃後做出評分。
二、選定主題
布萊森老師原本擔心自己的想法會給學生增加作業量,恐怕學生不買單並群起反彈。結果,當他公布這個想法時,學生們的反映出乎意料的熱烈,彼此討論和爭搶自己想做的主題。這樣的經驗,讓他相信學生對自由學習有興趣的東西充滿熱情,他們不只想展現自己的知識能力,也想擁有學習的主導權。
三、面對挑戰
這個計畫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監督及控管學生的進度。對老師來說,要同時管理90個不同的作品計畫非常耗時費力。布萊森老師為了讓學生保持進度,設立了一個工作日誌,分為學校及家庭兩欄,每天讓學生紀錄及報告自己的進度,並由老師及家長簽名確認。其次則讓學生學會掌握時間表,在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作品內容。有許多學生一開始的想法太大或太複雜,才進行一星期,就發現做不出來或時間來不及,所以他們的作品從一部歷史紀錄節目,縮短成替這個節目拍攝YouTube宣傳廣告視頻。也有學生在動手之後,發現不喜歡自己選定的主題,和老師討論後修正。
四、製作成品及設計展示方式
學生研究及蒐集資料之後,進入製作階段,此時他們會發現找不到適合的材料或是缺乏必要的資源來製作作品。有些學生會自行解決,有些老師會幫忙處理,但也有些必須被迫放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學到了寶貴的經驗。
最後,布萊森老師以展覽會的概念包裝,讓學生藉由活動看到大家的作品,也藉此更了解彼此。學生們確實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及歷史知識的深度。有個學生帶來一本剪貼簿,自行蒐羅了美國南北戰爭迄今,每一個年代的時裝流行,並附上實際的布料式樣;也有學生針對舞蹈的演進,拍攝了一部YouTube影片,還附上每一種舞蹈發展過程的有趣故事;還有一個學生完成了以經濟大蕭條為背景的電玩,要想獲得高分數過關,就得在正確的時間實施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內容。
布萊森老師認為,利用這段空白課程的時間,讓學生在明確的方針之下自由發揮創意,實際應用歷史知識及資料,將使歷史教育更加有趣,也深化學生對歷史的了解。

關鍵字: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轉貼] 激發教師創意 Canvas Platform開「創意教師的五個習慣」

轉載自教育部電子報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6074

為了提供教育工作者一些不同且具有創意的概念,提供大規模開放課程的網路平台之一Canvas Platform設有「創意教師的五個習慣」(Five Habits of Highly Creative Teachers)課程。此課程目的並非在傳授單一特定的專業知識,而是在鼓勵教育工作者培養創意的習慣,包括:引起好奇心、希望提高對創意的察覺、在網路上建立新的連結等,此課程主要在探討下列五個培養創意的習慣:

[中學教育新聞] 2014/09/01-2014/09/08

[中學教育新聞] 2014/09/01-2014/09/08

[國內關鍵字]
 高中職補救教學  新生招生  建北不辦特招

[國外關鍵字]
日本併校政策 法國憂鬱教師 美國中小學教師評鑑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