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中學教育新聞] 2013/3/3-2013/3/9


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今天表示,去年試辦學習共同體已漸有成效,今年將編列新台幣2251萬元活化教學專款給70所國中。
教育部表示,今年高中免試入學,除基北區、高雄區,全國有13個招生區採單一志願、備取制,且今年要「備到滿」。
教育部今天公布最新一波「國中適性輔導列車」,台北市南門國中推「校園巡禮報告」,帶學生參訪鄰近高職五專,供升學參考。
人本教育基金會今天指控台中啟聰學校廖姓教師涉嫌毆打學生。教育部說,明天將由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吳清山帶隊,重啟調查。
教育部鼓勵學生閱讀,舉辦「家好閱讀102」活動,鼓勵班級通力合作讀完100本書,爭取圖書禮券。
救國團今天頒發十大傑出女青年獎,位於偏鄉的苗栗三灣國中教務主任方麗萍,用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幫助偏鄉孩子愛上學習,培育該校創校以來首位竹苗考區基測榜首,讓學校招生逆勢增班,吸引學生越區就讀。
建教生權益保障法修法通過後,明確規範建教生的勞動條件,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新發表示,建教生不是補充勞力,企業和學校須按照新法保障工作時間,即使因特殊需要員工必須輪班,建教生晚上10時以後也不能工作。
台北市南門國中針對學生推出多元生涯發展課程及生涯探索活動,9年級的劉佩綺嘗試過餐飲、媒體及設計等領域,發現最愛的是美術設計,將復興美工列為第一志願;8年級的張恭誠參加科學研究社後,確定自己很愛科學研究,打算朝此方向發展。
在教育部積極促成下,今年學測申請入學共有24所重點大學試辦線上書審,偏鄉地區高中老師憂心指出,並非每位學生家中都有電腦,推動線上書審反而擴大城鄉差距,更對軟硬體設備本來就比較不足的學校增添一層負擔,同時呼籲教育部全面檢討申請入學第二階段面試的必要,減輕考生舟車勞頓與報名費負擔。

瑞典教育部發布「協助失學失業之青少年重回校園或就業計畫」,目的是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及各相關單位以協助20歲以下非義務受教育的青年重回校園或進入職場的計畫。將目標訂於2024年有系統地協助更多16至20歲青年重拾書本回校園或進入職場就業。
留級制度是否應該廢除在德國已經討論已久,以政治手段強行禁止就是最好的辦法嗎?就算是不喜歡留級政策的教育專家也認為在適當的情境下應該保留一點轉圜的空間。德國下薩克森(Niedersachen)邦由社民黨(SPD)和綠黨(Gruenen)組成的聯合政府打算取消這個制度。以下是德國Koblenz-Landau大學的教育心理學教授Ingmar Holsenfeld接受訪談的意見。
德國高等教育史有了創新的紀錄,全國有250萬名在校大學生為歷史上的新高;與此同時卻也有越來越多具備大學入學資格的人寧可選擇職訓而放棄大學。
2月中旬一場教學專業會議在英國劍橋大學展開,會議特別趕在31314日國際教師高峰會議 (International Summit o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ISTP) 之前舉辦,為的是彙集各方教師意見,為高峰會議作準備。
儘管國小上課作息改革爭議持續延燒,但今年度教師資格考報考人數仍激增。全法報考國小教師資格考人數增加了57%,中學教師資格考則增加了36%。巴黎區報考人數更破紀錄地比去年增加了92.7%。整體而言,2012年報考人數為九萬四千人,今年則有十三萬八千人報名(增加了46%)。
Kylie McAuley是密西根州克林頓戴爾高中12年級的學生,根據他親身體驗過後的自述,證明反向式教學(flipped teaching)能激發起他對未來的展望,也間接肯定這新型教學法的功效和影響。
雖然美國教育部已經訂下時程,希望全國各中小學能在未來五年之內開始使用電子教科書。立意雖佳,但對於學區或學校,卻是難以負荷的沉重壓力。
南韓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44的高中職學生表示,如果能獲利10億韓元,他們願意犯法服徒刑一年以換取這筆錢。
針對體罰的問題,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科學部)在2006年度即發出「任何狀況都不允許體罰」等通函,提出「體罰禁令」。
日本的出生率在戰後第一次嬰兒潮(1947-1949年)及第二次嬰兒潮(1971-1974年)之後開始遞減,目前持續在低點,統計至平成23年(2011年)的出生率為1.39(臺灣同一年度為0.86)。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中學教育新聞] 2013/2/24-2013/3/2


教育部次長黃碧端今天表示,未來中小學推動「美感教育」,會從生活周邊開始,讓學生能實際參與、動手做。
12年國教特色招生例題 六月底前發放
十二年國教特色高中的招生命題內容至今未公布,為了讓老師更了解命題方式,台北市教育局召集各高中,要培訓相關領域教師成為「命題教師」,六月底前將全面發送例題給學生參考。
基北區免試/明星高中 更重在校成績
基北區102學年度高中職免試入學簡章出爐,包括建中、北一女與成功高中都更改比序順位,第二比序從競賽成績改為各科在校成績排名百分比,學生想拚免試,國中三年成績更重要。
12年國教 學者籲先推免學費 新課綱延後
十二年國教明年上路,由學者組成的教改論壇昨天發表新書「圖解你該知道的十二年國教」,台師大特教系名譽教授吳武典指出,十二年國教應該分項分階段實施,免學費政策可先推動,新課綱延兩年再推出,國中會考先試辦兩年。
國中模擬會考 北市家長醞釀抵制
針對明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教育部選定3月30、31日在基隆、新北市、北市(基北區)、彰化試辦國中會考,並針對會考結果進行免試分發試模擬,了解有多少學生會面臨抽籤。


基北區免試/開平餐飲退出 將獨立招生
開平餐飲學校今年退出基北區免試入學聯合招生,要獨立招生,校方有信心、也想找到真正對餐飲有興趣的人。
南科實中綠建築 日人「很震撼」
「這裡校園環境,比大阪各高中還棒!」日本大阪府教育委員會一行10多人,昨天參訪國立南科實中,看到實中教室各門窗高度降低增加採光,並將校園廢水再利用以落實節能減碳作法,更讓與會人士留下深刻印象。
桃園區高中美術班 365人報考創新高
美術班越來越吃香,出路也多元,102年桃園區高中美術班聯合術科測驗,吸引365人報考,人數創歷年新高。今年桃園縣4校美術班將錄取120人,其中有80人第一階段就可以用術科成績上榜。
愛閱讀 奧林匹亞6金學生受表揚
台灣學生代表團參加二○一二年第九屆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共摘下六面金牌,成績排名世界第一,獲獎六位學生昨天先後接受教育部及總統馬英九表揚,每人獲頒廿萬元獎金。六人共同的特點都是「愛閱讀」。
弱勢生學習網 免費補習英數
明年起國中畢業會考就要加考英聽,後年起計分,並作為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許多弱勢生都擔心考不過。由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創辦的博幼基金會,已架設十五個英文、數學及閱讀的免費學習網站。
瑞典未來教育政策發展重點應在加強基礎知識及技能上。家庭社經地位較差的學童因廢除低年級的成績評定而成為最大受害者,因此瑞典執政黨溫和黨未來的教育政策訴求即是希望能重拾小學三年級成績評量註的政策、加強教師角色及增加數學、瑞典語、英文的課堂教學時數。
京都府教育委員會計畫於2013年度實施「高中與大學研究室合作計畫」,安排高中生與國立京都大學等知名研究機構研究員共同研究。研究員將以兼任講師身分指導學生,研究領域以分子生物學、機器人工程學等尖端科技為主,研究時間擴大於寒暑假以外之平常時段,以建構全年度可學習研究的環境。
隨著新興電腦與網路科技的出現,學習與教育的方式也逐漸產生革命。Facebook、Plurk、Twitter等社群網路,以往總被視為網路社交平台,如今則已經跨足教育界,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喜歡與推廣。凱爾.佩斯(Kyle Pace),這名教學科技的專家,同時也在密蘇里中學擔任老師,正是最好的範例。
美國「全美師資培育認證審議會」(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Educator Preparation,CAEP)於本(2013)年2月15日公布一份「新世紀師資培育認證標準」(Next Generation of Educator Prepar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草案,提出師資培育及師資培育機構的相關標準及指標草案,從本年2月22日至3月29日接受各界提供建議及修正意見。
巴拉圭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日前頒布第19.255/11及28.462/11號法令,公布300所將獲贈主題教室的學校名單。該主題教室之計畫是由巴拉圭與西班牙依據「債務轉換計畫」進行合作。

臺北市立中正高中英語資優班來澳進行國際教育旅行 
臺北市立中正高中英語資優班學生乙行15人,由班導林韻安老師帶隊於2013年2月21日至27日至澳洲進行國際教育旅行,體驗澳洲文化與探索南半球自然風光,並與澳洲高中學生一同上課,親身領教澳式教學風格。
外籍生:台灣學生拚考試 卻沒目標
來自德法美國的高中生潘揚、范傑明、婕碧參加「國際扶輪社青少年交換學生計畫」,3人在國立竹北高中寄讀1年,觀察台灣學生用大部分時間準備考試,少有人思考「成為什麼樣的人」



[轉貼] 不要補習的12年國教 / 劉淑芬

文/ 新北市立忠孝國民中學校長 劉淑芬
文章轉貼來自http://case.ntu.edu.tw/CASEDU/?p=3622


12年國教將於103年上路,孩子的未來真的只能靠補習班嗎?
        在課綱與學制將大幅改變下,多元的入學方式和以往相較大不同。雖然各區免試入學大方向已初具雛形,然而其施行細節至今卻仍無定論,此種不確定性,確實讓大家憂心忡忡。
        國教行動聯盟日前舉行記者會,質疑高雄將檢定、競賽和證照等納入比序項目,導致多項檢定考試報名人數大增,大家只好去拚補習,家長轟淪為「錢坑競賽」,造成經濟弱勢家長的不安。

不看好12年國教?87%教師憂學生程度下降
        另外,雖然教育部希望12年國教鬆綁升學制度後,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多數受訪老師卻不這麼認為,台師大教育系助理教授林宜真最近發表國中及高中職老師對12年國教看法的問卷調查結果,高達87%老師認為實施12年國教後,學生程度會下降,造成「高中國中化、國中國小化」的情形。
        許多家長也認為:「不是從此不用考試,想進好高中、特色高中,成績還是要好。」家長怕孩子在校學習成效不佳,只能選擇花大筆費用將學生往補習班送。
        其實,不論外在環境與升學制度如何改變,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學習終究是不能蹉跎等待的。因此,再度回歸教育本質的探究,在因應12年國教教育制度改變的當下,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性、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與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是送給孩子一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我們追求永恆不變的教育核心。
所以在面對12年國教施行之際,學校更應該集思廣益善盡所能提供更多的教育措施及服務,以滿足不同程度、不同潛力的孩子學習需求。

教孩子釣魚的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關鍵能力
        「自主學習」強調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旁人最多只能提供建議,不能替孩子抉擇,也不能替孩子判斷什麼對他好,什麼對他不好,大人們只要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引導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有所負責。
        然而放眼望去,大人們似乎為孩子做了太多,孩子們從早到晚的學習早已被大人們(包括教師與父母)安排與決定妥當,該何時繳交習作?該何時完成功課?該何時抵達補習班、才藝班?大人們早已幫孩子擬妥一份密密麻麻的完整學習計畫,孩子只知照表超課、配合完成即可。難怪大人們總是怨嘆為何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仍不知主動學習?
        殊不知孩子們的被動學習,完全出自於我們「管的太多、教的太少」,我們「給的太多、學的太少」,我們「說的太多、聽的太少」所導致,久而久之也就剝奪了孩子最寶貴的試探學習機會!
        因此,試著引導孩子為自己的學習主動求知,認真負責,才是培養孩子終生受益的寶藏。給孩子魚吃,不如教孩子最關鍵的學習能力——釣魚的方法。

別當鬧鐘父母 握穩教養方向盤
        常看見許多直升機父母總是提醒孩子何時該完成何事?何時該到達何處?何時該學會何單元?十分在意孩子的學習表現。
        最不可思議的是,曾遇過某位國中家長津津樂道分享她的教養經驗每晚必將孩子的所有課本熟讀一遍,並畫出學習重點及摘要筆記,鼓勵孩子將她消化完畢的課程重點,滴水不漏的牢記學會,其認為此作法能讓孩子有效學習。
        當時我的確聽得瞠目結舌、目瞪口呆,原來現在所謂的「鬧鐘父母」已到了舉凡有關兒女學習之事,都到了能取而代之的地步,剝奪孩子的學習權作法,實在讓我無法理解與想像,難不成這樣的填鴨式陪讀方式要持續陪伴到兒女長大?
        學會學習不是應該是孩子們最重要的事嗎?為何學習之事反而成為父母最在意,也是最不能放手的事呢?父母們深怕一放手,孩子可能就摔得滿頭包、全身傷痕累累,似乎永遠無法再提頭挺胸、頂天立地了。
        身為直升機父母,選擇這樣呵護子女反而適足以害之,其實父母只要握穩住教養方向盤,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歡笑、一起分享心情故事、一起領略人生美景、學會欣賞孩子的一切,相信也能培養出獨立自主、為自己學習負責的好孩子。
多元適性的課程 不一樣的社團活動與學習內涵
        當家長心生是否該帶孩子到補習班加強的念頭時,其實學校應反思,是否校內所安排的課程教學與學習內涵,仍有改善加強的空間呢?
        家長放學後迫不及待帶著孩子往補習班衝的作法,無非希望能加強孩子白天欠缺所學的教學內涵與提升孩子的競爭力。然而一個家庭在面對孩子需要補習時,大人在金錢的花費及孩子在時間上的耗費,其實都相當可觀,因此學校若能於此時規劃多元適性的課程,將能讓孩子留在學校進行拔尖與補救的教學,讓所有孩子都能獲得最大受益。

教室裡也有春天 創新教學方法
        近來風靡世界的日本佐藤學教授倡導的「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其針對日本教育中孩子失去學習動機、不知為何而學,以及「從學習中逃走」的問題,提出以「學習共同體」為目標的改革做法,在日本掀起一場寧靜革命。透過協同學習、分享表達,不僅孩子們找回學習的樂趣,老師們也找到成長的動力。
        於此我發現了教師的創意教學與孩子的快樂學習成正比;教室內的有效教學與孩子的學習成就有正相關。簡單來說,透過教師的創新教學、活化教學,讓孩子於教室內的學習如沐春風,若教師能從教學過程中,引導每位孩子能成為教室中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相信教室裡也會有春天,當孩子有了學習的參與感與成就感時,孩子的臉龐就能綻放出美麗自信的歡顏。

精選許多學校之多元課程方案做法有:
(一)學科分組教學:針對學生呈現雙峰學習現象,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將英語、數學與理化學習領域實施學科分組教學,每次測驗評量後,實施組別彈性調整,以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拔尖與補救教學需求。
(二)第八節多元社團活動與補救教學:有些學校除了在學校行事節數實施社團活動外,也利用第八節課時間開設特色社團,讓學生能徜徉優勢能力的精進學習;而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開設補救教學課程。
(三)學習領域特色課程:辦理學習闖關遊戲與創意活動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實施各領域學藝賽,為學生的學習品質把關。讓領域教師充分研討校內該領域特色課程,引導學生用心學習。
(四)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可於班級中進行分組學習活動,藉由同儕異質小組的合作學習,更能喚起孩子的學習動機與成就。

        現今推動的12年國教,其主要著重面向已不單是智力掛帥,而是強調更多元的能力培養,對於與人相處的能力、領導力、學習力、以及能為他人服務與設想……等各方面的強化,應是未來的時代趨勢,此些能力並非補習班就能補強習得,而是更需要讓孩子在學校團體互動中由體驗學習而來。
        欣逢12年國教即將開展之際,為了讓孩子能成為優秀的下一代,就讓我們用心思考學校教育的可為、應為、以及無限可能。

[轉貼] 台灣補習班 比超商還多 / 林倖妃

2013-02-22 天下雜誌 作者:林倖妃
文章轉貼來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416&page=1

        12年國教,目標是舒緩過度升學壓力。然而,今年1月,台灣補習班家數創下新高,其中8成以國中、小學生為對象。下課後,孩子開始補英文、作文、音樂、美術、跳舞……。

【為了明星高中  補PISA】
        PISA是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的簡稱,為OECD發展的跨國調查研究。每3年1次,針對15歲學生,評量他們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這可能是台灣的教育「奇蹟」之一。為了因應12年國教,2012年,基北區的明星學校首次實施「特色招生」(不開放免試分發名額,以吸收菁英)。考試內容可能是閱讀理解素養、數學素養兩科,題型與PISA類似。
        消息才傳出,以考上明星學校為號召的「PISA特色班」,立刻應運而生。然而,「過度升學壓力」,舒緩了嗎?學生下課後的補教產業,蓬勃發展,或許給了答案。「補習班的存在,和政府政策有絕對關係,」擔任台北市補習教育事業協會總幹事20多年的張浩然,看盡起起落落。

【升學補習班  跟超商一樣多】
        根據教育部委託統計,今年1月,台灣的補習班家數創下新高。立案共有18956家,升學文理補習班則有10626家。其中,8成的招生對象為國中、小學生,逼近3大超商總數的8900家。光是2012年,升學文理補習班,就比前一年暴增近600家。升學補習班和超商數量並駕齊驅,正是另一個台灣教育「奇蹟」。
        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總會前總會長張萬邦預言,未來只會增加、不會降低。「升學管道多元化,家長對制度愈來愈搞不清楚,乾脆交給補習班,」一輩子投身補教的張萬邦認為,因為少子化,對教育的需求更精緻化。補習班的角色也在轉變,不只教學生,還要服務家長。
        學生花在補習的時間,愈來愈多。8年級學生方南坤,說起他「超忙」的寒假生活,除PISA特色班、複習7、8年級課程的寒訓戰鬥營,還有理化、數學和英文。一週補5天。家住新莊的方南坤,未來一年,都將繼續過著早上6點出門上學,下課後轉戰台北西門町、南陽街,補英文、數學、理化和PISA到晚上9點的日子。等他搭車回到家,通常已經是10點半。

【外語、才藝班  狂飆逾千家】
        事實上,外語和技藝類補習班數量,同時狂飆,為台灣教育「奇蹟」之3。外語類達到5069家,為10年前的2.38倍。技藝類則是3141家,也是10年前的2倍以上。
        在各色各樣補習班中,以國中、小為招生對象的家數,就佔了高達8成。「升學補習班的家數雖然多,但受到景氣和少子化衝擊,近年每家招生數量都在萎縮,」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總會總會長劉至剛,一家家蒐集招生狀況,發現每家都少約1成五。
        「人民對教育缺乏信心,才會導致補教產業愈來愈擴大,」從補教起家的劉至剛,一針見血。教育政策反反覆覆,造成民眾惶惶然,訴諸課後補救。12年國教,是否可以挽回人民的信心?這不只攸關教育,而是國家更長遠的競爭力。

[專欄] 從補習的動機,看學校之不足


文/ 陳冠甫
  
        近來,大多的教育議題都會和「補習」的因素牽扯上關係。「補習」漸漸被視為是生活上必需之支出;是家長對於教育態度的衡量標準;是學生建立人際圈之重要場域。
        補習被視為是在學校正規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外的補救學習,或是增進個人技能的不二選擇。立志成為老師為的我們,除了意識到這個狀況之外,或許可以更進一步思考「補習」與學校、老師以及正規教育之間的關係。
        補教市場在今年立案之家數達到有統計以來的最高點,而其中又有八成左右以國中以下之學生為其服務族群(天下雜誌 516期,20130206)。這或可說明,目前社會上對於補教需求旺盛,筆者在此以需求面上思索了一些可能原因,逐一討論這些對於補救教學需求的產生與正規教育互動的關係。

補習是出自於對教育制度之不安全感
        台灣過去標準化、公平的教育篩選,一直是社會流動重要的管道。然而,近年來教育改革,並不是所有民眾都能充份了解其內涵。對此,許多家長產生因不了解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因此無助之家長只好求助於補習業者,希望能掌握更多的資訊。這在補習業者的文宣中可看到不少蛛絲馬跡。
        但是,在過去台灣或是美國的研究中。子女認知層面之成就,往往和父母之背景高度相關,而和父母做了什麼事無關(Coleman, 1964)。因此,對於補習是否真的能夠對升學有所幫助不得而知,甚至可能從相關研究中得到不相關的結果。但是身為正式教育的官員、教師,或許可以從目前的現象中學到,將教育政策能用淺白的語言讓大多數民眾了解,而且資訊流通的公平是今後該努力的方向。

補習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學習資源
        在這多的研究之中,發現學校教育有助於消除不同背景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Downey, von Hippel and Broth, 2004)。而學生展現出來的巨大差異多是在寒、暑假學校沒有提供教學時所累積的(Alexander, Entwisle and Olson, 2007)。為了追上領先的同儕們,有不少學生(或只是他們的家長),會希望能在課餘或是寒暑假彌補自身學力之不足。在資源良莠不又不是每個人均有足夠能力的狀況下,補習班便是顯而易見的選項了。
        補習班能提供多樣且個人化的服務,這的確是學校莫及之處。但補習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經濟能力負擔。此外,提供良好的學習資源本來也就是學校成立的目的,因此為了獲得教育資源而去補習,這對於正規教育系統而言有很多值得反思之處。在學校教育的立場,可以從寒、暑假的作業規畫;返校日時的確實查核;使用電子資源或是電子軟體掌握學生狀況或提供學習機會。而於課後或是課餘時間,學校確實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可能。在平日也可以透過家長會或是家長問巻來了解學校之不足,且思索可以從哪裡改善學習資源的問題。

補習是出自於對學校之不信任
        遺憾的是,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學校裡可得到良好的照顧。有不少學生在學期間受到霸凌或是老師漠視。在這種狀況之下,補習、請家教就變成現在體制下解決問題少數的替代選擇。學生以及家長除了被學校教育綁住的時間所困擾,更得煩惱該如何得到本應於此學習之知識。
        針對這一方面,除了老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學生之間的資訊互動。而或許對於老師、學校之評鑑也是實際的方法。我們根據法令將學生收於此處學習,是對於受教權之保障,而不該因為技術上的問題使得福利變成處罰。

補習是為了充實自我
        除了以升學為目標的補習之外,也有許多人會為了自我提升,而從補習班學習到各種技能。這也的確是補習行為中較積極之處。這對於學生自身的能力,或是能帶給學校、同儕之間的相互刺激都有許多正面的地方。
        在學校方面,應該要教導學生如何選擇安全的補習班並且從中獲得知能,並適時提供舞台讓學生發光發熱。而強調學校特色的今日,學校並不是完全無法在這一塊著力。

補習是為了滿足人際網絡之間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補習這件事往往除了經濟能力或是學習需求之外,還受到了人際網絡之影響。現在社會將子女送入補習班或是好學校視為父母之必需。而補習班內風趣的老師以及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們,也都滿足了不少人際需求。然而,在近來台灣的研究中發現,補習的中學生中,其去補習班的意願其實和他補習後成績的進步呈現負相關 (關秉寅,李敦義,2008) 。這個值得玩味的結果或許可以讓人再進一步地去思考,補習不光只是為了使成績進步,還有其社會結構的意義。
        雖然這方面並不是學校所能有直接改善的可能,但是只要能在學校提供快樂且有效率的學習環境,即達成教育機關在這方面義務了。而於家長之間也有許多對於學校老師或是為何要去補習的情報流傳,若能利用家長會等收集情報,對於任教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補習是為了安置子女
        許多家長並沒有時間能夠照顧子女,所以將子女安置於補習班內便是一個能夠放心的選擇。而在這方面學校其實可以調查學生這方面的需求,情況允許的話統一提供服務。這對於家長學生而言或是一個經濟且安心的選項。而也可以拉近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小結 
補習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且補習在台灣已成為了全民運動。在今年甚至更將有補教業的股票要公開發行。然而以學校老師的立場而言,這種情形的確蠻令人尷尬。
民眾對於補教的熱衷或也可以代表民眾的需求並無法在學校之內滿足,才會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學習管道以免落後於他人。因此從民眾對於補救之需求面來討論學校是不足之處,可以藉此找到學校教育是否真有其不足之處並可以加以討論解決之道。
身為一名教師,雖然對於教育體系能做的改變不多。但是藉由以上的討論,或可從中找到身為一個老師可著力之處。並且加以反省自己的不足,並且等待時機修正目前的狀況。
而補習的動機並不僅限於以上幾點,大多數的人也多少有補習過的經驗。當初補習的原因,也都出自不同考量。或許大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立場,思考出屬於個人不同的見解。而另一方面,補習業者和學校之間互動的方式,也不是一味的對立,不論在檯面上或是檯面下都有許多複雜的交互作用。
但無論如何,身為一名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除了反省自身不足之外,對於補習也應該以學生的利益提供中立的建議,讓補習補出好的成效,補在對的人身上,而不會因為抓錯藥方或是走火入魔。


延伸閱讀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補習數學有用嗎?一個「反事實」的分析> (關秉寅、李敦義)
2008 12 台灣社會學刊 41 97-148
天下雜誌 516期,20130206
Alexander, Karl L., Doris R. Entwisle, and Linda Steffel Olson(2007). ‘Lasing Consequences of the Summer Learning Gap’,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2:167-180
Downey, Douglas B., Paul T. von Hipple, and Beckett A, Broh (2004). ‘Are Schools the Great Equalizer? Cognitive Inequality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and the School Yea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9(5): 613-635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