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踏進清大圖書館大樓,電梯裡的海報,有一張賀陳弘演出大提琴的照片,預告即將來臨的校慶活動。賀陳弘,說起話帶著文人的溫文,不時引用《論語》、古典詩詞,讓人忘記他是動力機械的教授。
這兩年,他帶領清大開拓招生的多元性,背後其實帶著教育改革的理念:「我們設計特殊選才制度,讓一%不一樣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清大。大學有責任,測試社會接受改變的底線。」
他溫婉回應台大對特殊選才的保守:「若是連一%的改變都不做,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比起計較排名的升學主義,賀陳弘更篤信「多元」。專訪中,他話說得很重,現在教育的下游產業和社會有了很大的變動,上游國中小學也正面對激烈的教學改變。大學必須面對這樣的責任,為台灣未來多元人才做準備。「大學招生方式不變,等於逼所有人在進入大學這一關『就範』,大學變成社會進步的阻力。」
相信多元是創新的基礎,也是從小父親給他不一樣的價值觀。
賀陳弘的父親不願意兒子成為考試機器,在當時小學升初中都要補習風氣下,反其道而行,替他轉學至一所管教寬鬆,沒有考試也沒有體罰的學校。賀陳弘信奉「第二名哲學」也傳承自父親。「追求第一名代價很高,付出很多時間、精力,追求短期目標。比較起來,第二名有餘裕可以閱讀、運動、思考,和追求長期的價值。」
現在,這名追求多元價值、信奉第二名哲學的校長,打破十八年來台大領導時代,擔任今年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召集人。賀陳弘將如何改革大學升學制度,這樣的改革又會如何推動進一步的改變?
Q:從大學招生選才的角度來看,若是你要給高中生一個具體建議,那會是什麼?
A:我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是「找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設法在三年內,努力去完成。」這件事不需要是學術,也不是學校師長規定你要完成的。有沒有完美的達到目標都沒關係,也就是說失敗也是值得的。
這件事情,真正重要的是,看到學生自主動機和實踐的經驗,重要的是過程。我們想看到年輕人的學習動機,想知道他為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所投入的努力。
過去我們經常成敗論英雄,不看過程。但是我們忘記,成或敗經常有其他因素影響,譬如運氣、師長給予的支持等。未來大學招生要納入評估學習歷程檔案的目的,是看見年輕人的學習歷程。
我常常對大一新生說,大學期間你至少有三個暑假、四個寒假,是否可以至少利用三個假期完成三件事。騎車環島、打工都可以。
或是我也鼓勵他們讀經典,去找一本好書或是藏書,一直想讀卻沒讀完的,好好讀完。讀經典是一種頭腦體操、心智鍛鍊。讀經典是要學習去回答一些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善、惡、美、醜、正義、不正義?這都是亙古的問題,難憑空想像,但跟著經典走,會有一個線索,經歷書中所經歷,這個過程很重要。
Q:你看到未來學習樣貌會有哪些改變?與現在的學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A:我們過去的學習是保守的,我們在教學、教材、時數、教法、師資上都管控嚴密。就連硬體也大同小異,譬如走進中小學校園一定有一個圓環、蔣公銅像,校長室在二樓中間,後面是操場。
在教學現場,我們有統一師資、統一教材,再以全國一致的標準化測驗,保證各級學校出來的學生品質,層層分級。所以產業界可以依照學歷用人,這學歷是標準化掌控的保證。
可是漸漸的,我們對產品的需求走向客製、少量,講求差異性。因此,我們也要從人才端開始多元化。師資、教材、評量都要多元化。
當大家疾呼要改變,教育的困難就是,產業下游改變了、家長心態改變了、中小學改變了……但是為了要穿越大學窄門,這個窄門的格式沒變,於是到了這裡,大家統統就範。
大學成了無法貫穿改變上下游的瓶頸,大學有這個責任去帶動改變,否則就變成社會進步的阻力。一些主要大學,生存並不困難,要他主動改變,也不容易。
Q:為什麼現在學校,要創造一個可以讓不同學生發展才能的環境這麼重要?
A:大學有責任為未來社會的多元人才做準備,而一個卓越的大學教育,就必須有多元人才的來源與進路。
我們發現,同一個選才機制,選出來的同質性很高,學生間如果經驗高度類似,看社會就很片面。我們希望創造學生的多元化,讓他們透過同儕,理解也觀察社會不同層面。
過去評量引導的教育是高度規格化的教育。所以學生不管是否適合這種規格,都得從這個規格畢業。最後企業用這種規格取才。物理好的人去念電機,第二志願念機械,化學好的念材料或化工。但是現在規格鬆動了,大家就突然覺得對不起來,很挫折。
清大對大一學生普查,發現學生對所讀科系很滿意的只有一半,為什麼有一半學生對自己選擇的系不滿意?因為現在念的是父母和師長的期待,不是自己的。因為自己想念的又去不了。
所以現況是,我們很辛苦的選才,但是選到最後只有一半學生有學習動機,這樣大學教育怎麼會成功?
Q:理想中的大學選才應該掌握哪些原則?
A:我認為「選才」應該是全面的觀察與篩選。如同,你看一個人要看3D攝影,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看,而不是看一個切面。
目前用同樣的選才機制,選出來的同質性就會很高,這就像只看到人的單面,而不是立體全面。
招生選才有他的專業,看3D照片的專業也是可以學的。我們曾請史丹佛大學的招生委員會來清大開工作坊,教清大的老師學會這樣看人的新技術。
我們不是第一個想看3D照片的人,美國、韓國等很多人都已經在做,大家要有一點勇氣。
Q:你對國中小家長的建議?
A:每個人都在理想跟現實拔河,每個人妥協的程度不一。但是我們希望每個人都移動一點,這個累積、長期的過程,就愈來愈接近理想。
站在大學端,透過教育制度、招生計劃的改變,讓大家看見,讓同學發揚才性是在現實上、在升學上有一條窄路可以走。
像是去年我們特殊選才收的圍棋生,父母也經歷掙扎。他的媽媽是建中老師,是要乖乖就範呢?先找個大學?還是要靠圍棋吃飯?某種程度,特殊選才的入學方式讓他兩全,他還是可以去追求他的才性。
這也是數量的關係,今年清大的十六個名額,是總招生名額的一%,去年十個,還不到一%。所以這代表這個社會容許一%的差異、出格,但是能不能擴大到二%、三%?我不知道,我們只能邊做邊看。
大學有責任去測試社會接受的界線在哪裡。特殊選才不看學測、也不看在學成績,去年放榜後,風評還可以。所以社會沒有完全不接受,如果各大學都願意做一點嘗試,就有影響。
「特殊選才」不考試也能進頂大
「特殊選才」是這兩年興起的入大學新管道,允許具有特殊技能的考生免學測、指考,只要通過書面審查及面試,就可以進入大學就讀。讓學測、指考這樣的標準考試,不再是進入大學的唯一管道。
特殊選才入學管道從去年12所大學共53個招生名額,直至今年共有21所大學提供151個招生名額。
去年以台大的「火星人計劃」網羅「數學界的愛迪生」,以及清大的「拾穗計劃」最知名。
今年包括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21所學校也啟動特殊選才招生。雖然特殊選才的名額少,但是滿足部分偏才的學生,也提醒老師、家長,不必只用學科成績評價孩子。
特殊選才的立意良好,但是也有高中校長、主任認為,美其名為特殊選才,實則各校的搶人大戰提前開打。而且名額少、報名時程晚,加上必須由高中推薦,選才條件太過寬鬆,也讓高中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