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教師訪問]光榮國中王冠婷老師訪問

教師背景

王冠婷老師畢業於台大生化科學研究所,應屆考上新北市聯招,分發到位於三重的光榮國中擔任生物老師。今年是她教師生涯的第三年,導師班也從七年級升上九年級。因為只有七年級有生物課,學校在八、九年級,就將家政、童軍等藝能科配給導師,雖然一開始覺得不太習慣,但後來覺得和學生的相處時間變多,也是挺好的。

現任學校概況

光榮國中為中型學校。受少子化影響,光榮國中九年級有十四個,八年級十三個,七年級只剩十二個,包含每個年級兩個體育班(田徑與籃球),與另外計算的一個特教班。每班人數大約是25-32人,特教安置生多。九年級設有技藝專班,安排想往高職發展的學生,提前到高職修課;大約有七成學生會往高職發展。

校風方面,光榮國中是以體育班為特色的社區國中,校內競賽非常多元,包含藝文領域直笛比賽、語文領域詩歌競賽、各項體育競賽…等。好處是讓學生多元探索,可以藉此找到他喜歡的事,並獲得成就感;但缺點就是學生心情比較浮躁,易受比賽結果影響課堂氣氛。如何成為能動能靜的孩子,是教師希望引導學生學習的課題。

同事之間相處得很融洽,彼此都不藏私,很樂意在班級經營與情緒排解上給予支持。校方平時非常尊重任課老師的教學自主權,極少干涉教學。為幫助新進教師盡快上軌道,校方會在第一學期安排一到兩次的教學觀摩,讓同年級老師能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導師班級成員

老師的策略,是在七年級明確告知並執行規定,讓學生養成習慣,再隨著年級增加慢慢鬆手。王老師希望透過小範圍考試檢視學生學習情況與態度,當發現結果不如預期時,會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補救教學,主要目的並非提升學生成績,而在養成不放棄與負責任的態度。只要堅守原則,讓學生知道老師很在意這件事,他們就能認份地慢慢完成。

因為學區的關係,有的學生和家長並不是那麼重視成績與升學。且部分私校招生的方式,會使學生產生「不必念書也有學校讀」的錯誤觀念。教師只能和孩子強調,高職沒有不好,但要找適合自己的,而不是隨便入學。

關於家長日,老師覺得關鍵在七年級與家長的初次認識。一旦親師之間建立信任,就能減少未來的溝通成本。親師聯絡方式,老師會視狀況緊急與否,選擇使用聯絡簿或手機。

印象最深的處理案例

因為老師要求學生補考,使部分學生認為她很重視成績。在某次詩歌比賽以前的表演藝術課,任課老師問全班怎麼沒有進度?有位學生說班導覺得只要念書就好,不讓他們練習。這件事情輾轉被王老師知道了,她便花了許多時間與學生溝通,釐清責任歸屬與時間分配原則。每一次衝突都是師生彼此磨合的機會,經過這一次溝通,老師明白學生心中的感受,也讓學生也能明白老師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彼此也更有默契。

現代教師挑戰

對新進教師而言,首先面對的是外界對你的經驗與能力的質疑,其次是學生與教師距離拿捏分寸。守住自己的專業,並且事事盡力,經驗值就能隨時間快速累積,教學效能也會有明顯提升。與學生相處部分,新進教師應該要有明確原則,和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彼此尊重,避免使學生踰矩。此外,如果要處罰學生,最重要是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哪裡犯了錯、如何改正,處罰的項目必須合乎比例原則並且人人平等。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人物訪問]技職異語/為國爭光 社會卻容不下他

轉載於《技職3.0》http://www.tvet3.info/for-the-country-society-can-not-tolerate/
作者:黃偉翔
對於大眾來說,「國手」稱號代表著榮譽,而對國手本人而言,更蘊含許多背負的壓力與現實考驗,眼前騎著車的陳逸家,對此深有感觸。
「你到了嗎?外頭正在下雨阿!」陳逸家隔著電話問候《技職教育3.0》記者,並已等在公館捷運站出口,準備到預定的餐廳接受專訪。特別從台中北上的陳逸家,對公館並不陌生。4年前陳逸家就以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又稱室內配線)全國金牌,保送到同樣位於公館的台灣科技大學,也是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國手,但因學科能力不足,讀了2年就選擇退學,當時家人極力勸阻,希望陳逸家撐完大學學歷。
騎著車的陳逸家,從後座看去,安全帽完美遮住陳逸家的粗獷臉孔,但卻擋不住他笑聲中的一絲感慨。陳逸家說他不後悔,只是無奈,每每企業面試第一關,就因高職學歷而被刷掉,即使陳逸家擁有十八般武藝,是世界電氣裝配領域一等一好手,更精曉工業控制等領域。
那晚雨很大,在快速奔馳的機車上,雨滴用力打在陳逸家安全帽上,社會現實也一拳拳地,擊打在他的心上。
 奉獻
「我不想當國手」這聲音多年來在陳逸家內心中吶喊著,事過境遷多年,仍難以忘懷。高二起步訓練,高三比賽失利,陳逸家投入訓練時間過多,升學考試表現並不理想,而進入私立科大就讀,競賽學業兩頭空。
渾渾噩噩,陳逸家身處在大學殿堂,卻找不到人生目標,因此,他不到一學期便自行辦理退學,再次投入選手訓練,期望找回對技藝的榮耀,而經營工廠的家人非常支持,因為競賽表現好,可以代表台灣出征世界賽,更可保送到明星大學——「這就是父母的盤算。」陳逸家說。
事隔一年,陳逸家終於順利奪下全國金牌,除了保送上台科大主修電機,更擁有國手資格,但陳逸家完全不想參加世界賽。
「過去已投入太多青春在比賽中」陳逸家用手數算著投入的歲月,面有難色繼續說,「我若決定參加世界賽,除了訓練過程辛苦,還要再花上1年的青春投入」,這是陳逸家選擇國手之路的最大阻礙,但在裁判長、教練,以及家人的日夜勸說下,陳逸家才允諾代表台灣出賽,就像買糖的小男孩,最終被眾人說服與安撫下,放棄對周遭人的反抗,並為準備世界賽,陳逸家直接辦理台科大休學。
培訓期間,苦不堪言,陳逸家拿出一張張照片細數培訓過程的汗水。陳逸家每天都得練習電氣設備與電機控制的安裝,包含電路設計、配管、配線、PLC可程式控制器、人機界面等。陳逸家說,「因為時間是競賽重要指標分數之一,快狠準,是決勝關鍵,所以除了每天早上及下午的練習,晚上還得接受體能訓練,以便在體力高負載情況下,撐過連續4天18小時的國際賽事。」
除此之外,陳逸家自籌部分經費去西班牙見習,學習控制系統,到葡萄牙觀摩歐洲舉辦的技能競賽,更遠赴愛爾蘭做技術交流,而回國後,還特地到合歡山上特訓,模擬寒冷氣候下的賽況。

榮耀

激戰過去,陳逸家雖無奪牌,卻也名列世界第11名優勝,但未受到太多關注。「歷來只有奪牌才會被重視,像我們這種沒有金銀銅牌的,就等於是政府的拋棄式比賽機器。」說完陳逸家喝了一大口飲料,似乎想把這些不甘願一併吞下肚。
不過,對於陳逸家這樣的國手,比賽結果只是一時,過程才是最大豐收。經歷過選手這條路,內心的韌性早已超越一般人,也更清楚如何掌舵人生方向盤,朝著目標燈塔航向而去。
 為敵
世界賽結束後,陳逸家繼續回到台科大讀書,但非常不如意,「課業上挫折很大!」陳逸家毫不遮掩地說出當年各種「慘」況。
挫折來自於陳逸家的固執,他覺得,不論在人生哪一個階段,都要盡己所能做到最好,所以陳逸家跟一般學生不同,不修「爽課」,就連微積分也跟電機系一起上課。但畢竟是以卵擊石,陳逸家說,「程度差距太大,當時期中考才30分,班上平均卻接近90分。」不只微積分,其他科目也是同樣慘烈。
大一上學期還沒結束,陳逸家就萌生了退學念頭,「我可能讀6年也畢不了業,認為不能為了一紙學歷浪費時間,這裡不適合我。」陳逸家說。
可是家人不同意,「都讀到台科大,撐到畢業再說。」陳逸家的父母如此對他說,也拒絕簽退學單。當時陳逸家先試著轉系到工業設計,結合自身技藝也唸出一點興趣,「但為了畢業而畢業,是我想要的嗎?」陳逸家訴說了長年在內心的拉扯,而眼前只剩下唯一方法——故意讓自己被二一退學,而大二時,陳逸家做到了。
「我知道不刻意混個大學學歷就是與社會為敵。」陳逸家說,但現實遠比他的想像還殘酷。
 孤立
一進餐廳,「聽說你又換工作啦!」餐廳老闆的問候似乎讓陳逸家招架不住,他們彼此熟識,但每每陳逸家換工作後,餐廳老闆總愛挖苦一下。
陳逸家上個工作是日薪一千元的水電工,身為國手的他,還是得從學徒做起。「競賽題目跟現實落差太大,以前練習彎管子時,都是一根根完好無缺的在你面前,但一到工地,管子都是埋在水泥裡、牆壁上,訓練出來的那一套完全無法在業界用。另外,在全國賽成品誤差要求是0.5公分,世界賽是0.2公分,但現實中卻是2公分,因為大家都想便宜行事,沒有消費者願意付錢給真正專業級人員施工,也沒人在乎建築管線的美感。」陳逸家說。
不只時薪低,就連工時也很高,陳逸家說,有時候配合工期,假日還得加班,完全沒彈性。而陳逸家彎管技術世界一流,除了成品誤差極小,甚至外觀早已到了藝術層次。「台灣不流行把管線外漏,而且由於埋在牆壁內看不見,所以只要彎得可以用就好了,沒人在乎細節。」陳逸家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有次在上銀科技上班的學長想推薦職位給陳逸家,卻因為陳逸家僅有高職學歷而被主管拒絕,「當初學長說要介紹時,自己就沒有抱太多期待,這是當初選擇從台科大退學時,就有心理準備了。」陳逸家說。
陳逸家很少跟別人提起他曾是國手,不論是身旁朋友,或是職場上的同事。「在工地做久後,有次跟熟識的師傅分享國手經歷,但卻不被認同,認為我在工地都做不好了,怎能代表台灣出征?」陳逸家停頓了一會繼續說,「還記得剛來到工地時,發現自己多年所學居然完全派不上用場,家人、政府,以及補習班投入上百萬的訓練經費,自己也投入多年青春,想到業界施展卻是一場空。」說到這,陳逸家的聲音逐漸下沉顫抖。
「來到工地第二週起,我開始對現實絕望,每每下班回家都邊騎車邊哭,懷疑過去國手經歷的一切只是一場夢。」陳逸家說。
陳逸家覺得,「出國比賽只是滿足其他人的期盼,但並非自己真心想要。」由於當初家人堅持,陳逸家又在台科大多浪費了兩年時間,而當初充滿期待的技藝道路,一出社會就幻滅了。
「不知道社會哪個角落可以容納得下這樣的我。」陳逸家鬆口放在內心深處的話。
原來,稍早騎著車的陳逸家,安全帽上並非雨水,而是充滿對於過去的不認同,以及無可奈何的淚水。訪談結束,步出餐廳,陳逸家依然戴上安全帽,引擎聲逐漸消失在車水馬龍之中。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教師訪問]臺中一中李嘉恩老師訪問




 李嘉恩

現職臺中一中英文科教師兼特教組長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放長假的好處就是可以四處跑遠一點,這次小編就來到了台中,訪問剛到這就任半年的李嘉恩老師。小編還不小心搭錯火車,害得訪問時間大延後,感謝嘉恩老師的原諒,內牛滿面~







為什麼想當老師?
我爸媽都是老師,所以從小對這行業還蠻熟悉的,覺得好像不錯,加上我是家中老二,很常教我弟弟妹妹,感覺還蠻好的。大學是慈幼義光社,會去教國小、國中生,高中生也有,發現我還蠻喜歡教書的,喜歡看到學生因為我的教導而進步的那種感覺。

當初在出國念書、研究所、正職如何做抉擇?
當然選正職!因為現在考老師真的很難,錄取率不到1%,接下來的107課綱,很多學校都是遇缺不補了,真的要早一點考。

可是,出國念書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
可以考到正職之後先工作幾年再說,我覺得這還蠻有彈性的。

正職現在很難考,而且很多科現在都不開缺。我因為真的很想當老師,所以就先來了。我想要先工作兩年再讀書,第一年我還在熟悉當中,第二年應該好一點。

辦留職停薪會不會很困難?聽說有的學校要看年資排隊。
會看學校的調度,不可能英文科突然一堆人留職停薪,通常都蠻能接受的。

在第一志願教書壓力會不會很大?
會,我覺得做行政和教書壓力都很大,可是兩種壓力不同層次的。我會花很多時間去備課,像我做行政可能八點到九點下班,這是常態,回家之後再準備。第一年教,學生又很會問問題,我可能沒辦法每一堂課都上到自己覺得一百分,可是我覺得至少可以備到八十分。要做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狀態,如何調適還是要努力去學習。

和學生平時的互動?
還蠻像朋友的,我們會溝通很多事情,例如成績評分方式,我們會溝通。上課教學方式也會討論,一直都我講課,那要不要偶爾讓你們來講課?我也會跟他們講我做每一件事的原因,像寒假作業我叫他們除了做life ABC以外,還要去一個國外網站留言、留評論,他們剛聽到可能會覺得奇怪,我就跟他們說明我這麼要求是想要他們看關於國際大事的新聞。

還有像雜誌的小考我都會自己出,沒有用出版社的,我會跟他們說因為我覺得應該要出難一點,更有鑑別度,也讓你們習慣正常難度,因為有時候出版社的太簡單了。我做每一件事情都會跟他們說明清楚。

有遇過學生很調皮的嗎?
還好,他們還是會聽話,他們喜歡年輕老師,還蠻配合的。也有遇過學生上課睡覺,但叫醒他等一下還是會繼續睡,有努力想一些辦法讓他們不要睡,像是講義挖空,一定要聽課才有辦法填之類的,但若上課是有內容的他們是不太會睡啦。

中一中學校社團發達程度還好,比較多是偏打球的運動社團,玩社團玩很瘋的還好,我教的班都還蠻認真的,但美術班程度落差較大。美術班國中會考大部份成績是B,涵蓋20分到80分,所以落差超大,可能上課要多講幾次,講比較多才行。他們要練習藝術創作其實也很花時間,部分科目學校會幫他們另外出一份考題。這其實沒有接軌好,在美術班學科是分開的,但將來還是要考學測,跟其他學生競爭第一關。

美術班的學習動機
不高,因為學科不是他們的主要興趣,我只能把內容講簡單一點,多給他們鼓勵,他們其實也蠻可憐的。不過他們很多人上課很認真,雖然還是有很大進步空間。

有哪些是需要再努力的?
上次期末考是我出,我們班70分是算高的,我沒有經驗,不小心出太難,我覺得出考卷也是需要學習的。我們會有一個老師審題,我在審題階段就被改很多,我真的被改的整張都是紅字,因為我沒掌握到出題原則。台大學生好像很不清楚出題原則,因為我以前沒有學過,例如英文克漏字不能一句裡面挖兩個空,會影響閱讀,第一句不可以挖,選項不能有重複的字,這些都很強調。我出那份考卷花了蠻多時間的,可是還是被改了不少,可能我都沒有抓到出題的重點吧。在教書上、出題上,我還是要再學習。

在教學上,我還是以講述為主,我還是很不放心放著讓學生自己去讀,這是我比較沒有做好的地方。我沒辦法用翻轉,還是用講述比較多,一開始雖然有嚐試,可是後來覺得可能不是這麼多學生都有足夠的能力自己讀,儘管那也算是一種訓練。再來就算學生自己先讀,他還是希望老師教第二遍,他還是習慣老師教,所以若要讓大部分學生都OK,還是用講述是比較傳統、可以接受的方式。

給未來自己的期許

越來越好吧,在每個方面都是,大家要一起加油啦。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教育新聞]教部公布 50人以下小校開放公辦民營 教育界:是轉機或災難?

作者:楊鎮宇
轉貼自《上下游》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62372/?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newsmarket
面對少子化危機,教育部近日公布「小校OT公辦民營」((Operation Transfer))計畫,五十人以下的小校將開放公辦民營,預計一○四學年度實施。對於這項政策,全國教師工會政策部主任羅德水認為,少子化對偏鄉影響甚大,但貿然推動五十人以下小校公辦民營,教育走向商品化,「可能是場災難」。帶領雲林縣華南國小從廢校邊緣成功轉型的校長陳清圳則說,公辦民營學校需面臨定位、財源、新舊文化等挑戰,否則很容易失敗,他認為偏鄉廢校危機的解決關鍵在於社區產業。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學生人數低於五十人的學校有四百三十二所國小、十八所國中。教育部長吳思華近日公布「小校OT公辦民營」計畫,五十人以下的小校將開放公辦民營,維持既有的經費、人事員額,學費比照公立學校,但校務委由非營利法人經營,特許期約三到十二年,可發展特色課程,未來新聘教師也更彈性。

貿然推動公辦民營 對小校與偏鄉可能是場災難


羅德水憂心地說,少子化、人口流失對偏鄉影響甚大,如同從根本掏空農漁村,許多偏鄉的中小學都是社區居民的活動據點,一旦廢校影響的不只教育,社區的凝聚力也將減弱,不過面對小校裁撤危機,「公辦民營並非萬靈丹,若小校公辦民營後經營團隊資金不足,反而影響師生權益。」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政策部主任羅德水認為,少子化造成很多小校面臨裁撤危機是事實,但教育部推小校公辦民營的計畫,「看到問題了,卻提出錯的解方」。
羅德水指出,辦教育不能眼不見為淨,不論小校裁併或委外經營,都是把教育的公共責任往外推,中小學是國民教育,需要國家投入公共資源,「不應貿然推行小校公辦民營,就算要做也應是小規模地做,而不是五十人以下小校全部公辦民營,這可能是場災難,真的要很謹慎,不能只從營利、管理的角度來看。」
對於小校經營的困境,雲林縣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體會深刻。二○○六年他接任校長時,華南國小只有二十三個學生,被列為雲林縣小校裁併的首波名單,不過在他帶領下,推動課程改革,帶學生走入社區,結合在地的咖啡產業,發展咖啡課程,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去年陳清圳還兼任公辦公營的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繼續在體制內推動教育創新。
對於教育部規劃的五十人以下小校推公辦民營政策,陳清圳持肯定態度,不過他也直言,「面臨到長期的校務經營問題,台灣究竟有多少基金會、民間團體願意投入?而且若沒有清楚的學校定位與一定財力,公辦民營的失敗率恐怕會很高。」

陳清圳指出,小校公辦民營可能面臨三項挑戰:

一、學校定位與課程:

公辦民營的學校目前在台灣並不多,主要為宜蘭的人文中小學與華德福學校,這兩所學校都發展多年,有自己的學校定位。
陳清圳認為公辦民營需要確立學校的定位與願景,之後的資源挹注才能幫助學校發展,也才能吸引學生來就讀。既然是公辦民營學校,自然與既有的教育科層制不同,必須重新檢視,如何運用審定版本的教科書?或者是,如果要採取體制外的教學方式,有沒有適合的師資?體制內的教師能否接受?體制外的教師有沒有教學經驗?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問題。

二、經營團隊的財力:

公辦民營的學校若未能吸引更多學生就讀,經營團隊是否足夠支付教師的薪資。陳清圳說,公辦民營能否負擔百分百的人事費用,或者是與公部門協調人事費用負擔的比例,這些都是經營學校時不可迴避的經費問題。
以教師待遇來說,長年不調薪的學校,教師留任意願不高,造成教師流動頻繁。陳清圳認為,五十人以下小校有四百多所,要來經營公辦民營的團隊,必須要先思考有沒有足夠的經費來源。

三、新舊文化的互動:

陳清圳以他服務的華南國小與樟湖生態中小學為例,兩校都有本地生與外來生的互動問題,以及原有教師與新加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溝通問題。
每所學校都有既有的文化,若教育部推動五十人以下小校公辦民營,原有的學生是移到其他學區,還是繼續就讀?學制、課程若大幅改變,原有的家長能夠接受嗎?陳清圳說公辦民營學校免不了要面對新舊文化的衝突問題。

與其公辦民營 不如先活絡社區產業

「要有覺悟啦,不做改變學校就一定會倒閉。」陳清圳認為偏鄉小校一定要轉型,但是不一定要公辦民營,公辦公營也可以做課程活化,例如學校結合社區,發展在地產業課程,活絡社區產業,有了工作機會,年輕人才願意留下。面臨少子化的小校裁撤危機,公辦民營不一定是最佳解方,目前正努力做小校轉型的小校,也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接受不同的文化刺激,但陳清圳認為,「若學生人數無法提升,學校轉型轉到最後,還是要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陳清圳在華南國小結合在地社區發展咖啡課程多年,認為農業生產者的產銷過程「非扁平化不可」,否則生產者不容易賺到錢。他認為小校可以發展在地產業相關課程,之後讓社區熟悉這套課程,吸引遊客、消費者來,以此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
相對於教育部以公辦民營解決小校經營問題的積極態勢,努力結合社區力量推動教育創新的陳清圳則顯得謹慎:「短期內要快速增加偏鄉社區人口是很困難的事,我覺得先從城鄉翻轉開始,活絡社區產業,十年後再開始談有沒有青年返鄉,偏鄉小校會不會被裁併。」
新聞小辭典:公辦民營學校
是指政府出資設立,再委由民間經營的一種學校經營模式。目前公辦民營的學校比較知名的有宜蘭頭城的人文中小學、華德福學校。公辦民營學校的學制、課程較有彈性,在教師的聘任上也比公校寬鬆,學費的收費標準則依照公立學校。教師群體可分兩部分,領公部門薪水的教師,以及經營團體自聘的教師。校長及行政人員的聘任也比公校有彈性,不受現行教育法規的限制。
公辦民營學校類似美國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強調經營的績效,在英美實施多年,台灣教育部則是近期推動,最快一○四學年度開放五十人以下的四百三十二所國小、十八所國中公辦民營。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教育時事]清大校長賀陳弘:教育創新,從容納1%異才開始

作者:張益勤
轉貼於《翻轉教育》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id=2625

少子化一步步逼近大學,在大學校長會議上,校長們正襟危坐,討論未來發展及可能面臨的轉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卻盤算不一樣的事。
 
三月踏進清大圖書館大樓,電梯裡的海報,有一張賀陳弘演出大提琴的照片,預告即將來臨的校慶活動。賀陳弘,說起話帶著文人的溫文,不時引用《論語》、古典詩詞,讓人忘記他是動力機械的教授。

這兩年,他帶領清大開拓招生的多元性,背後其實帶著教育改革的理念:「我們設計特殊選才制度,讓一%不一樣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清大。大學有責任,測試社會接受改變的底線。」
 
他溫婉回應台大對特殊選才的保守:「若是連一%的改變都不做,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比起計較排名的升學主義,賀陳弘更篤信「多元」。專訪中,他話說得很重,現在教育的下游產業和社會有了很大的變動,上游國中小學也正面對激烈的教學改變。大學必須面對這樣的責任,為台灣未來多元人才做準備。「大學招生方式不變,等於逼所有人在進入大學這一關『就範』,大學變成社會進步的阻力。」
 
相信多元是創新的基礎,也是從小父親給他不一樣的價值觀。
 
賀陳弘的父親不願意兒子成為考試機器,在當時小學升初中都要補習風氣下,反其道而行,替他轉學至一所管教寬鬆,沒有考試也沒有體罰的學校。賀陳弘信奉「第二名哲學」也傳承自父親。「追求第一名代價很高,付出很多時間、精力,追求短期目標。比較起來,第二名有餘裕可以閱讀、運動、思考,和追求長期的價值。」
 
現在,這名追求多元價值、信奉第二名哲學的校長,打破十八年來台大領導時代,擔任今年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召集人。賀陳弘將如何改革大學升學制度,這樣的改革又會如何推動進一步的改變?
 
Q:從大學招生選才的角度來看,若是你要給高中生一個具體建議,那會是什麼?
 
A:我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是「找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設法在三年內,努力去完成。」這件事不需要是學術,也不是學校師長規定你要完成的。有沒有完美的達到目標都沒關係,也就是說失敗也是值得的。
 
這件事情,真正重要的是,看到學生自主動機和實踐的經驗,重要的是過程。我們想看到年輕人的學習動機,想知道他為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所投入的努力。
 
過去我們經常成敗論英雄,不看過程。但是我們忘記,成或敗經常有其他因素影響,譬如運氣、師長給予的支持等。未來大學招生要納入評估學習歷程檔案的目的,是看見年輕人的學習歷程。
 
我常常對大一新生說,大學期間你至少有三個暑假、四個寒假,是否可以至少利用三個假期完成三件事。騎車環島、打工都可以。
 
或是我也鼓勵他們讀經典,去找一本好書或是藏書,一直想讀卻沒讀完的,好好讀完。讀經典是一種頭腦體操、心智鍛鍊。讀經典是要學習去回答一些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善、惡、美、醜、正義、不正義?這都是亙古的問題,難憑空想像,但跟著經典走,會有一個線索,經歷書中所經歷,這個過程很重要。
 
Q:你看到未來學習樣貌會有哪些改變?與現在的學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A:我們過去的學習是保守的,我們在教學、教材、時數、教法、師資上都管控嚴密。就連硬體也大同小異,譬如走進中小學校園一定有一個圓環、蔣公銅像,校長室在二樓中間,後面是操場。
 
在教學現場,我們有統一師資、統一教材,再以全國一致的標準化測驗,保證各級學校出來的學生品質,層層分級。所以產業界可以依照學歷用人,這學歷是標準化掌控的保證。
 
可是漸漸的,我們對產品的需求走向客製、少量,講求差異性。因此,我們也要從人才端開始多元化。師資、教材、評量都要多元化。
 
當大家疾呼要改變,教育的困難就是,產業下游改變了、家長心態改變了、中小學改變了……但是為了要穿越大學窄門,這個窄門的格式沒變,於是到了這裡,大家統統就範。
 
大學成了無法貫穿改變上下游的瓶頸,大學有這個責任去帶動改變,否則就變成社會進步的阻力。一些主要大學,生存並不困難,要他主動改變,也不容易。
 
Q:為什麼現在學校,要創造一個可以讓不同學生發展才能的環境這麼重要?
 
A:大學有責任為未來社會的多元人才做準備,而一個卓越的大學教育,就必須有多元人才的來源與進路。
 
我們發現,同一個選才機制,選出來的同質性很高,學生間如果經驗高度類似,看社會就很片面。我們希望創造學生的多元化,讓他們透過同儕,理解也觀察社會不同層面。
 
過去評量引導的教育是高度規格化的教育。所以學生不管是否適合這種規格,都得從這個規格畢業。最後企業用這種規格取才。物理好的人去念電機,第二志願念機械,化學好的念材料或化工。但是現在規格鬆動了,大家就突然覺得對不起來,很挫折。
 
清大對大一學生普查,發現學生對所讀科系很滿意的只有一半,為什麼有一半學生對自己選擇的系不滿意?因為現在念的是父母和師長的期待,不是自己的。因為自己想念的又去不了。
 
所以現況是,我們很辛苦的選才,但是選到最後只有一半學生有學習動機,這樣大學教育怎麼會成功?
 
Q:理想中的大學選才應該掌握哪些原則?
 
A:我認為「選才」應該是全面的觀察與篩選。如同,你看一個人要看3D攝影,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看,而不是看一個切面。
 
目前用同樣的選才機制,選出來的同質性就會很高,這就像只看到人的單面,而不是立體全面。
 
招生選才有他的專業,看3D照片的專業也是可以學的。我們曾請史丹佛大學的招生委員會來清大開工作坊,教清大的老師學會這樣看人的新技術。
 
我們不是第一個想看3D照片的人,美國、韓國等很多人都已經在做,大家要有一點勇氣。
 
Q:你對國中小家長的建議?
 
A:每個人都在理想跟現實拔河,每個人妥協的程度不一。但是我們希望每個人都移動一點,這個累積、長期的過程,就愈來愈接近理想。
 
站在大學端,透過教育制度、招生計劃的改變,讓大家看見,讓同學發揚才性是在現實上、在升學上有一條窄路可以走。
 
像是去年我們特殊選才收的圍棋生,父母也經歷掙扎。他的媽媽是建中老師,是要乖乖就範呢?先找個大學?還是要靠圍棋吃飯?某種程度,特殊選才的入學方式讓他兩全,他還是可以去追求他的才性。
 
這也是數量的關係,今年清大的十六個名額,是總招生名額的一%,去年十個,還不到一%。所以這代表這個社會容許一%的差異、出格,但是能不能擴大到二%、三%?我不知道,我們只能邊做邊看。
 
大學有責任去測試社會接受的界線在哪裡。特殊選才不看學測、也不看在學成績,去年放榜後,風評還可以。所以社會沒有完全不接受,如果各大學都願意做一點嘗試,就有影響。
 
「特殊選才」不考試也能進頂大
 
「特殊選才」是這兩年興起的入大學新管道,允許具有特殊技能的考生免學測、指考,只要通過書面審查及面試,就可以進入大學就讀。讓學測、指考這樣的標準考試,不再是進入大學的唯一管道。
 
特殊選才入學管道從去年12所大學共53個招生名額,直至今年共有21所大學提供151個招生名額。
 
去年以台大的「火星人計劃」網羅「數學界的愛迪生」,以及清大的「拾穗計劃」最知名。
 
今年包括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21所學校也啟動特殊選才招生。雖然特殊選才的名額少,但是滿足部分偏才的學生,也提醒老師、家長,不必只用學科成績評價孩子。
 
特殊選才的立意良好,但是也有高中校長、主任認為,美其名為特殊選才,實則各校的搶人大戰提前開打。而且名額少、報名時程晚,加上必須由高中推薦,選才條件太過寬鬆,也讓高中無所適從。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