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教育新聞]打散寒暑假 教育同意試辦四學期制

轉載於《聯合報》http://udn.com/news/story/9/1469235
作者:王彩鵬
國外研究指出,暑假太長了,會出現「夏季學習失落」現象,放假前學的東西開學後都忘掉;宜蘭縣教育處今天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提案建議,打散寒暑假,顛覆傳統上下學期制,改為春夏秋冬四學期制,教育部同意試辦,但需徵得家長同意。
宜蘭教育處處長文超順表示,「夏季學習失落」的現象,數學科比語文科嚴重,高年級比低年級嚴重,低社經地位家庭孩子比高社經地位嚴重。 歐美國家為避免學生夏日學習失落現象,提出三種做法,一是實施補救性質的夏日學校方案;二是調整學校行程曆,將較長的暑假調整為分散的小假期,但不增加學生上課天數;三是延長學年上課天數,增加學生學習時間。實施結果發現,三種做法對降低學生夏日學習失落,都有正面效果。 
文超順指出,暑假長達兩個月,對單親、隔代、文化不利和經濟弱勢孩子很不利,因缺乏家長的督導和陪伴,有些孩子易誤入歧途,甚至學會吸菸、飲酒等偏差行為;有些孩子暑假過後開學很難收心,甚至拒學、懼學,變成中輟生。
他表示,改為四學期制的好處包括,學習10周休息一段時間,可避免學習疲勞且有時間領悟、復學習內容;弱勢孩子可以獲得即時的補救;另外,增加春秋假期,家庭可以安排戶外學習或旅行,出國旅行也比暑假便宜。
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學校行事曆若要改採三學期或四學期制,可依實驗教育法提出規畫,縣市教育局處審核後就可試辦,但全面推動則必須修法,仍有法制上的困難。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教育時事]親師溝通怎麼LINE?創造雙贏的4個使用重點

作者:王韻齡 
轉載於《翻轉教育》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information-detail?id=2191


數位化時代的親師溝通,便利之餘,卻也帶來一些隱憂。
老師與家長如何劃出一條和平理性的界限,是雙方必須學習的課題。
 
 
「老師,天氣忽然變熱,麻煩你幫我家小明脫件外衣,然後拿掉圍巾,不然他會圍一整天……」、「老師,我家大偉這次的自然科報告又沒有通過,請問是為什麼?可不可以公布一份通過的報告當做範例,讓我們參考改進?」
 
是的, 你沒有看錯,這些就是目前國中小老師經常會收到的,來自家長、透過手機,頻頻發出的各式請託與求教。
 
隨著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老師、家長人手一機,過去必須寫聯絡簿、挑時間打電話給老師傳達的訊息,都化做班級群組上一聲聲的叮咚,全天候敲打著老師的手機。而且,群組內眾目睽睽,幾乎沒有「已讀不回」的空間。
 
別讓溝通工具變成誤解根源
 
現代人生活離不開電腦、手機和平板,資訊流通快速而即時,帶來許多便利;而社群網站如臉書、通訊軟體如LINE,更逐步取代了傳統的電話、郵件,成為大人小孩都愛用的便利工具。
 
當親師溝通進入數位化時代,國小、國中甚至高中校園,開學第一次班親會上,一定免不了有家長主動邀約老師和全體與會家長,成立一個班級專屬的LINE群組,方便大家隨時保持聯絡。
 
從此,班級群組的訊息通知,就此起彼落響個不停。有人樂於分享教養新知、養生祕方;也有人積極探詢班上活動與自家小孩表現;更多的是問功課,小至國語課本上的圈詞有哪些,大至月考範圍到底是什麼?當迷糊的小朋友一問三不知時,家長只要手機一滑,馬上就能得到答案。
 
但便利之餘,也帶來一些隱憂。《親子天下》走訪多位一線教師與家長,發現在教學現場,有不少老師樂於擁抱新媒介,不但主動成立臉書上的班級社團,也廣加學生和家長為好友,經常分享活動照片,互相按讚;但也有人抱持謹慎態度,希望維持親師生之間一定的分際,並保有個人隱私空間。
 
更多老師擔憂的是,家長過度介入班級運作,從座位安排到每日功課、考試評分,什麼事都要管,只要一不滿意,就在群組中公開質疑老師,讓老師疲於應付。
 
還有國中老師曾遇過,家長真的把老師當成好朋友,很喜歡下班後和老師私訊聊天,而且和自家孩子有關的每一件瑣碎小事,都要拿出來討論,讓老師不堪其擾,「都快要得恐慌症了」。
 
面對在現代社會中幾乎無法不使用的通訊工具,如何用得適當、用得有禮貌,不致造成親師溝通上的困擾呢?綜合一線教師、教養專家和資深家長們的意見,歸納出四大安全使用守則:
 
重點1:親師都同意的使用規則
 
有位小一新生家長,每天透過LINE問導師:「我的孩子這兩天還好嗎」、「可不可以提醒他要喝水和上廁所」;也有家長因為太擔心小孩的課業或品格表現,晚上和老師私訊,話匣子一開就聊了一兩個小時。老師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想好好休息,卻不好意思直接離線,更不想被當成7-ELEVEN。
 
對親師溝通和3C產品使用有深入研究的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也是兒童職能治療師的張旭鎧建議,老師可以在一開學就訂出使用守則,讓家長有所依循。例如:開放幾個時段,包括沒課的週三下午,或是平日放學後到五點半離校前,可以即時回覆訊息給家長,但是其他時段老師也需要休息和備課,就不一定會讀訊息,也不方便和家長線上聊天。
 
一開始就把規則和界限講清楚,日後的誤會就能減少很多。
 
重點2:避免情緒性發言
 
群組令老師又愛又怕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長的情緒性指控會發酵,只要有一個人首先發難,暗示老師偏心、給分不公平,或是教學不認真、容易暴走等等,就容易引起其他家長跟進,演變成一股反對老師的勢力,甚至串聯起來,要求學校換老師。
 
家有國小五年級和國中七年級兒子的部落客Sama,就曾經歷過一次家長串聯,逼走代理老師的經驗。當時班上幾位家長認為老師的情緒管理有問題,造成多次師生衝突,因此在群組上發起串聯,最後雖然達成目的,但Sama並不十分認同,也擔心給了孩子一個不良示範。
 
從此,她再也不想捲入親師論戰,多和班上家長保持「安全距離」,雖然有加入群組,但從不發言,也儘量不介入班務的運作。
 
重點3:個別意見私下溝通
 
沒有人喜歡被公開指責,因此不管是家長對老師的發問或建議,屬於個人意見的部分最好私下詢問,避免造成老師的壓力。
 
某國小曾有家長在臉書上,公開批評班級導師對孩子的處置不公平,其他老師看見後連忙勸他先刪文,因為一時氣憤下發的文,很可能充滿情緒性字眼,讓當事人非常尷尬,也就等於切斷了日後理性溝通的管道,這對親師雙方都沒有好處。
 
一旦遇到突發或緊急事件,絕不能只靠社群上的訊息來說明前因後果,因為文字無法完整傳達心情與感受,很容易有疏漏和誤差。
 
張旭鎧的兒子曾在學校玩耍時,不慎用指甲抓傷同學的臉,臉上留下三條血痕。張旭鎧接到老師通知後,第一時間立刻打電話找對方家長,誠摯表達歉意並主動負擔醫藥費,「傷人的這方,一定要先採低姿態認錯」,最好是可以當面道歉,不然也要在電話中講清楚,讓對方感受到誠意,事情就不會愈滾愈大了。
 
重點4:避免群組養成孩子惰性
 
作業忘了帶回家、發下來的考卷不曉得怎麼訂正……這些本來是學生自己該注意的問題,很多家長卻在社群的強大支援下,不知不覺成了孩子的代理人。
 
新北市某國中資優班家長群組裡,就曾發生家長一再詢問老師,專題報告到底要怎麼做?頻頻接招的老師只好再開一次班親會,「教家長怎麼完成作業」。愈來愈多愛子女心切的家長,在孩子課業受挫時忍不住出手幫忙,反而失去了培養孩子主動積極與反思的契機。
 
現代化的通訊軟體和社群網站,確實為親師溝通帶來不少好處,老師除了可用來發布課後臨時通知,免於家長一一打電話詢問,還能即時上傳學生的精采活動照,讓忙碌家長如臨現場,和孩子一起分享學習的喜悅。
 
但親師也必須共同面對,當家長過度介入學校生活,如何畫出一條和平理性的界限?而家長更該學著放手,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把教室的主控權還給老師。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教育時事]「18分都能進大學」臺大教授黃武雄:你看到的是一場笑話,我看到的卻是那些孩子們的機會

作者:黃武雄,現任台大教授。
轉載於《商業週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5103&path=h&pnumber=1
一、
廣設大學沒什麼錯,錯在浮濫升格;教改沒什麼錯,錯在沒好好落實。
日前在副總統候選人的辯論會上,王如玄嚴辭批評教改、批評廣設大學,指責這是李遠哲的錯,要陳建仁答覆。陳建仁在會上只為當年(1995年)李遠哲所召集的教改會做些辯護,指出教改會於次年提出報告書後就解散了,教改如何落實,全在教育部手上。
當時及其後幾年(到2000年)還一直由國民黨執政,教育部如何面對這本報告書?如何執行?有沒有落實?這些才是關鍵。要李遠哲去扛起教改的責任,其實是一場政治鬧劇。2003年李遠哲公開為教改道歉,是因他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由於辯論會停留在責任歸屬,背後似乎隱喻兩黨皆默認廣設大學是錯的,默認教改是錯的。
但「廣設大學」有什麼錯?教改有什麼錯?
二、
1994年台灣18歲的青年,進入四年制大學的機會還不到18%。讓更多的年輕人不必為了擠大學窄門,困頓在補習班年復一年;讓這大學窄門的壓力,不致往下擠迫,扭曲中小學教育,戕害一代代孩子的心智。這樣的訴求有什麼錯?
廣設大學在當時是民意所趨。根據同年聯合報民調的結果,支持廣設大學的聲音近八成。教改之前,「大學窄門」是無數學生與家長的夢魘。
只有紓解升學壓力,教育才能回歸正常。廣設大學,是1994年四一〇教育改造運動的主要訴求之一。目的不只在紓解升學壓力,更在釋放學生心智,並藉此提升全民現代知識的水平。
當時四一〇教改的訴求是:台灣應該在五到十年之內,讓升大學的機會,從18%提高到美國的54%,甚至達到加拿大的60%。
教育的本質是人才培育,是發展人的心智;不是人力規劃。太早強調競爭,對學生分級分類,會扭曲人格發展,同時也帶有階級壓迫。這是反教育的。另一方面,進高中大學,抑或進技職系統,應依學生個人志向,非由政府強行規劃。
很多人批評教改訴求「廣設高中大學」,就是「消滅」技職學校。這是一大誤解。正好相反,四一〇教改主張進技職學校必須是學生興趣所在,而不是因進不了高中,被迫進職校。這是人民的教育選擇權。也只有這樣,職校品質才不致浮濫,職校畢業生才會受到社會珍惜。若供過於求,職業尊嚴會遭踐踏。
教改訴求,包含李遠哲召集的教改會報告,更主張把技職融入高中課程,作為選修,讓所有高中的青年都兼備「動手做」的能力。這是全人教育的一環,有助於縫合知識與技職的落差。
如果大學能提供好的教育,讓想進大學的人進大學,去接受現代知識的陶冶,去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人民的知識水平便會大幅提升。這重要的投資也將回饋於社會,增強未來的國力。
三、
廣設大學不能忽略新設大學的品質。師資若逐年招攬滯留海外的年輕博士回國任教,甚至接受外籍人士申請,中上等的師資可不虞缺乏。全面提高新設大學的品質,不是不可能,但政府必須投資,並審慎處理。這是當時民間教改論壇重要的議題。
那些年我擔心的是:教育部對廣設大學,會便宜行事用一貫升格私校的方式搪塞。早在1991年,我為文並藉「笑罷童年」的影片,分析若大量升格高職或專校為大學,必然降低大學的品質,無法真正紓解升學壓力。
1996年吳京上仼教育部長,果然提出「第二國道」的構想,要大量升格公私立技職專校。四一〇教改聯盟到教育部前抗議,要求好好廣設公立大學,並指出公私立學校不同的定位:「公立學校提供人民就讀的機會,私立學校發展特色。」兩者定位混淆,必定弊端叢生。
以美國這種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來說,大學生有八成就讀公立大學,台灣到2015年的今天仍只三成多。
政府不能逃避籌設公立大學的責任,不能便宜行事,只靠一紙升格的行政命令,便把提供人民就讀機會的責任推給私校。
教改之前,很多私立專校是高職升格的,品質有很大問題,尤其從1970年代起,許多人辦私立高職是為了賺錢,學店處處林立。這樣的高職升格専科,專科升格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格大學,品質必然粗糙;況且私校收費又數倍於公立學校,大量升格後的技術學院及大學如何能吸引年輕人就讀,如何能紓解升學壓力?進這樣的大學,又如何能提升人民現代知識的水平?
我曾偕時仼教育立委的王拓去與吳部長陳述利害,可惜吳部長堅持如故。潘朶拉的盒子一經打開,教改便走上不歸路。很多私立專校背後都有民意代表及政府官員在支撐。「第二國道」一經通車,這些升格的技術學院與大學便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阻斷其後籌設新的、優質公立大學的可能。
四、
往事已矣,今天面對大學浮濫的現實,我們不能只譴責過去。平心而論,能譲我們的青年有大學可去,本身就是好事。大學的平均水準也許降低,但同年齢層的知識水準還是提升了。這究竟是國家之福。
由於大學浮濫,很多人喜歡嘲笑大學生程度太低,一度「大學指定考試十八分都進大學」變成了膾炙人口的笑話。但這有什麼好笑?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看到的是:大學指考18分,是因在中小學沒有受到好的教育。這是教育者的責任,是國家的責任。教育的目的,不是對孩子比手劃腳、分級分類,而是譲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最好的內在發展。如果我是大學的辦學者,我會努力讓這些程度偏低的學生,在進入我的學校四年之後脱胎換骨,變成一個能思考、有視野的知識青年。這是辦學者與教授者的責任。
1970-72年我曾在密西根一所州立大學教書。這是州立大學,任何一個州民只要中學畢業,就有權利進入州立大學。沒有人會嘲笑學生程度太低。相反的,我們教微積分的教授都被賦以一項任務:即使學生連國中數學的交叉相乘都不會,我們也要在一年之後讓他學會微積分。
事實上,我自己做到了,一些同事也做到了。這是我們拿薪水的教授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嘲笑學生。
大學浮濫的問題,不在於很多不明事理的人用嘲笑的口吻說「阿貓阿狗都進了大學」,而在於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大學品質。
未來如何提升大學品質,如何回歸公私校的定位,才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不夠水準的私立大學應該回歸巿場機制,但在某些私校退場的同時,我們不應藉此又縮減學生進大學的機會。為了長遠,更要伺機提高公立大學的學生人數比。
批評教改,不要忘了教改之前我們的孩子所受的苦。1974年我去彰中試教,就有一位教過的學生因三次聯考不上而自殺身亡。這不只是一個特例。類似悲慘而令人痛心的現象,在當時時有所聞。
不要美化過去,不要把教改汚名化;不要說教改之前,台灣的教育有多好,不要說因為教改,台灣的學生才變得有多苦。這些只是蔑視事實、自欺欺人之談。
今天很多孩子因教改而在一個相對壓力較小,競爭不那麼嚴酷的環境中長大,人變得比較擅於思考,心地變得比較柔軟。與上一個世代不一樣,他們更知道相互欣賞、相互鼓勵。
不論當時教改的進程如何粗糙,教改還是釋放了年輕世代的心智。因為他們,台灣社會開始有了內省與反思。他們年輕的手,正一步步在推動社會,讓台灣走向一個史無前例的、可以講道理的時代。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